2018年高考历史易错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高考历史易错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C ‎ ‎2.(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股份制改革是在1992年之后才实行的,排除A项;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排除C项;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排除D项。‎ ‎3.(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现象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可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股份制是1992年之后企业改革措施,故A项错误;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故D项错误。‎ ‎4.(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C ‎5.(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 ‎6.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7.(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3)右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 D.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答案】D ‎【解析】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A项表述错误;图片宣传的是“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与绿色环保观念无关,故排除B项;C项的表述与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不符,故排除;图片中“一五”计划期间,工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展重工业建设的场景体现了工人投身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热情。故选D。‎ ‎8.(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A ‎9.(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可以看出①正确;②错误,该丛书的出版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不是近代,不可能改变近代闭关锁国的局面,排除A项和D项;③正确,出版近代中国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是可以问80年代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和融入世界提供历史借鉴的;④错误,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是新中国初期,该丛书的出版不是外交的表现,排除D项;故本题答案选C项。‎ ‎10.(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答案】C 易错起源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例1.19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表明(  )‎ A.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 ‎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 D.政治运动波及经济领域 ‎【答案】C ‎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及“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可以判断材料考查的是三大改造,但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并未体现,通过材料可知原来的个体手工作坊变为统一生产,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C项符合题意。‎ ‎【变式探究】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71.6%。这说明(  )‎ A.农轻重比例不合理 ‎ B.忽视农业的发展 C.我国初步实现工业化 ‎ D.重工业发展成就斐然 ‎【答案】D ‎ ‎【名师点睛】‎ ‎“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恢复国民经济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掠夺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表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施“一五”计划 ‎(1)背景: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易错起源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例2.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对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是(  )‎ A.纠正“大跃进”“左”倾的错误 B.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C.确立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D.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答案】B ‎ ‎【变式探究】“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这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首民歌。与此民歌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 C.八字方针 D.八大决策 ‎【答案】B ‎ ‎【解析】‎ ‎“滴滴汗珠变钢水”可知民歌反映并夸大了人民热情高涨,鼓足干劲建设国家的情景。三大改造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夸张冒进的内容,故A项错误;“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八字方针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的措施,故C项错误;八大决策主张综合平衡进行经济建设,与材料中的夸大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1.成功探索 ‎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1960年,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对混乱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调整和全面整顿。‎ ‎2.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影响:片面追求“多”与“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①时间:1958年。‎ ‎②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③评价: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其教训 ‎(1)现象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教训: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易错起源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例3.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答案】A ‎ ‎【变式探究】我国某地农村曾流传一首民谣:“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 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展乡镇企业 ‎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谣体现了人民公社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弊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符合题意。‎ ‎【名师点睛】‎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①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③‎ 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经济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措施 影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1978年,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 ‎②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①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③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所有制: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点拨]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1984年以后,从重庆试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2)过程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各种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决定性配置作用。‎ ‎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 ‎②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 ‎②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 ‎③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特点 ‎①单一公有制 ‎②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②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易错起源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例4.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 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答案】D ‎ ‎【解析】从题干时间“1980年10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不包含1988年开放的海南岛,排除A项;经济特区没有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排除B项;上海浦东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排除C项。因此选D项。‎ ‎【变式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列两图所示地区采取的同步开放举措是(  )‎ ‎ ‎ 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置特别行政区 C.成立自由贸易区 D.开辟经济开放区 ‎【答案】D ‎ ‎【名师点睛】‎ ‎1.创办 ‎(1)设立 ‎①1980年我国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南海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3)影响 ‎①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点拨] 正确认识经济特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1)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指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和特殊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海港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 ‎(1)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5.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地位: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4)影响: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6.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对外开放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2)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2.近代和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 近代对外开放 现代对外开放 背景 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 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 内容 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引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性质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是我国加速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