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原名校2017-2018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南中原名校2017-2018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神经递质小泡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⑥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生病 ‎⑦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A ‎【解析】神经递质小泡存在突触前膜,不属于内环境,①错误;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②正确;血浆成分稳定只是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③错误;体内环境稳态中,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是相对稳定的,④错误;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进而淋巴增加,⑤正确;当血液的化学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生病,如遗传病,⑥错误;运动员进行跳高比赛时,通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变化,调节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⑦错误。因此,以上说法正确的只有②⑤,故选A。‎ ‎2. 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 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0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 血液中Na2C03过多时,就与乳酸结合形成乳酸钠来维持pH稳定 D. 血液中C0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02排出 ‎【答案】C ‎【解析】人体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A正确;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0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乳酸钠通过肾脏排除体外,NaHC03水解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B正确;血液中Na2C03过多时,就与H2CO3‎ 反应生成NaHCO3,维持pH稳定,C错误;血液中C0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加深加快将C02排出,D正确。‎ ‎3. 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起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稍及其支配的骨骼肌 B. 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等处 C. 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休 D. 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 ‎【答案】C ‎【解析】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稍及其支配的骨骼肌,A正确;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等处,B正确;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在脊髓,C错误;寒冷刺激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传导和传递,D正确。‎ ‎4.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通过细胞呼吸,可将一些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中的比较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Ca2+内流后促进小泡中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细胞外,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时,呼吸减弱,钾离子通道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钾离子外流恢 复正常,细胞膜电位变化不明显,钙离子内流受阻,导致胰岛素的释放受到抑制,C错误。由题图信息可知:血糖浓度变化后会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变化,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浓度变化,此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考点定位】血糖调节,胰岛素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血糖调节,胰岛素的释放相关知识,弄清题目所给图形中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根据图示判断出相关过程变化对胰岛素释放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5. 下列关于无机盐和其他化合物对人体与动物机能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 B.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 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Na+浓度增加所致 D. 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1浓度,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答案】B ‎【解析】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细胞失水,细胞内液的量减少,A错误;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细胞内液浓度增大,引起细胞吸水,导致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时的肿胀,是由于组织中的蛋白质浓度增加所致,C错误;将蛙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溶液后再适当增加溶液的KCI浓度,则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小,其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D错误。‎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调节 ‎【名师点睛】‎ ‎1.归纳拓展——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总结如下:‎ ‎2.Na+、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1)‎ ‎(2)‎ ‎6.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 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 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答案】B ‎【解析】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相互影响,A项错误;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B项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免疫缺陷病,C错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监控和清除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 ‎【名师点睛】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第三道防线。其中溶菌酶既是第一道防线也是第二道防线。‎ ‎(2)根据形成的时间:如果是先天形成的,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则为特异性免疫。‎ ‎(3)根据免疫对象:如果对各种抗原均具有免疫作用,则为非特异性免疫;如果只针对某种抗原发挥作用,则为特异性免疫。‎ ‎7. 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査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了抗性变异 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注射的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选择,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B错误;由“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可知存活鸡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即二次免疫应答,C正确;由“巴基斯坦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可推知初次注射鸡体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发生,但由于二次注射的是新鲜病原菌,没有经过初次免疫的鸡的抵抗力比较弱,会由于病原菌的侵染而死亡,D错误。‎ ‎【考点定位】二次免疫 ‎8. 下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 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二种传速方式 D.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方式①②是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是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传递迅速,A正确;‎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突出间隙的液体是体液,B错误;‎ C、体温调节包括神经体液调节,包括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C正确;‎ D、方式①②属于激素调节,传递的途径是体液,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调节的方式是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9. 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 肝脏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肌细胞不是胰岛素的靶细胞 C. 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激素只能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不能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错误;‎ B、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且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因此胰岛素的靶细胞可以为全身组织细胞,B错误;‎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正确;‎ D、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C.‎ ‎10. 甲、乙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铕误的是 A. 若图甲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则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 B. 细胞内外各种类型受体其结构都具有特异性,图乙中雄激素能被定向运送到靶细胞处 C. 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 D. 雄激素通过与靶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故神经递质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如果甲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则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A正确;受体具有特异性,激素随着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处,但只能与含有特定受体的靶细胞结合,故B错;‎ 人体胰岛素的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存在于细胞内,与甲图表示的机制相似,与乙图表示的机制不同,故C正确;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特异性地与相应的信息分子结合,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11.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极性运输,不能进行非极性运输 B. 生长素和动物的生长激素一样都是由特定的器官产生,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C. 生长素和靶细胞的受体结合后能影响靶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D.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种子的形成,从而形成无子果实 ‎【答案】C ‎【解析】在植物体内生长素既进行极性运输,也进行非极性运输,A错误;植物激素没有特定的器官产生,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B错误;生长素通过与靶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C正确;无子果实的形成只体现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种子的形成需要受精,D错误。‎ ‎【点睛】理解生长素的三类运输方式:‎ ‎(1)极性运输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 ‎(3)横向运输:在某些刺激(如单侧光、地心引力等)影响下,生长素在能感受刺激的部位(如胚芽鞘的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不接受刺激的部位不能发生横向运输)。‎ ‎1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B. 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 C. 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 D. 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答案】A ‎【解析】A.同一植株中,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A错误;B.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极性运输)积累到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而顶芽的生长较快,棉花表现出顶端优势,B正确;C.2,4-D是生长素类似物,作用于生长素相似,既可以疏花疏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所以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可防止落花落果,C正确;D.IBA也是生长素类似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D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及其类似物 ‎【名师点睛】首先记住生长素的作用,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从而对植物或营养器官的伸长生长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其基本的生理效应;其生理作用还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这与生长素的浓度对植物不同部位的敏感度有关。一般来说植物根的敏感度大于芽大于茎。双子叶植物的敏感度大于单子叶植物。所以用2,4D这样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做除草剂。它的特点是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具有和生长素一样的作用效果:1.促进插枝生根;2.防止器官脱落;3.引起单性结实、形成无籽果实;4.疏花疏果等。常见生长素类似物如1.吲哚衍生物类如吲哚丙酸(IPA)、吲哚丁酸(IBA),2.萘酸类如α-萘乙酸(NAA)、萘乙酸钠、萘乙酸酰胺(DAN)等,3.苯氧酸类主要有2,4-二氯苯氧乙酸(2,4-D)、2,4,5-三氯苯氧乙酸(2,4,5-T)、4-碘苯氧乙酸(4-CPA、增产灵)等,其中以2,4-D和2,4,5-T的活性较强。‎ ‎1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失重状态下,根失去向地性的原因是生长素不能极性运输 B.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下端,生根效果一定不同 C.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精二倍体番茄子房,可获四倍体番茄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失重状态下根失去向地性的原因是生长素不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只能进行极性运输,故A错误;生长素最适浓度两侧存在一个较低浓度和一个较高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相同的,故B错误;生长素只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会导致子房细胞的染色体变异,故C错误;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果实的生长就是细胞分裂和细胞长大的结果,故D正确。‎ ‎【点睛】植物激素与种子、果实、器官的关系:‎ ‎(1)种子萌发 ‎(2)果实的影响 ‎(3)器官脱落 ‎14. 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 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 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 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种群,群落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判断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15.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 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 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没有抗性的兔子被淘汰,具有抗性的兔子能生存下来,A正确;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子的寄生关系,毒性过强虽然病毒活性很强,但是由于宿主大量死亡,并不利于兔子与病毒的寄生关系,B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子的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物种基数小,抗病毒的能力并不是下降,从这里得不出这样的结论,C错误;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原因是该病毒是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D正确。‎ 考点:生物进化 ‎【名师点睛】在病毒感染之前,野兔就已经发生变异,部分野兔会产生抗病毒突变.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病毒能力进行了筛选,没有抗性的兔子被淘汰,具有抗性的兔子能生存下来。‎ ‎16. 下列有关生态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个部分组成 B. 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不包含其排出的粪便、尿液中含有的能量 C. 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D. 弃耕农田上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包括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个部分组成,A错误;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不包含其排出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但是尿液中含有的能量属于自身同化的能量,B错误;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会影响其出生率,但是不会影响死亡率,C错误;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D正确。‎ ‎17. 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 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C. a-b时间段内,该锂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 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答案】B ‎..............................‎ ‎18. 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种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A. 竞争 B. 共生 C. 寄生 D. 捕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争夺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A、C、D三项均错误,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 对群落演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B. 裸岩上演替的草本植物阶段,也有乔木的种子迁入,但不适合生长 C. 群落演替的本质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演变的过程 D. 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不再变化 ‎【答案】D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A正确;裸岩上演替的草本植物阶段,也有乔木的种子迁入,但不适合生长,被淘汰了,B正确;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是不断变化的,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0. 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一次饮入大量清水,则b、e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和尿量增加 B. 若A代表洋葱表皮,a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则b、c可分别代表液泡体积和吸水能力增大 C. 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D. 若A代表小鼠机体,a为胸腺发育不良,则b、c可分别代表细胞免疫和休液免疫能力下降 ‎【答案】D ‎【解析】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一次饮入大量水,则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同时尿量增多,故A错误;若A代表洋葱表皮,a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则液泡体积缩小,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故B错误;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棉铃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故C错误;若A代表小鼠机体,a为胸腺发育不良,则小鼠体内无T淋巴细胞,所以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D正确。‎ ‎2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寄生细菌杀死草原兔,可提升能量的利用效率和传递效率 B. 农业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生态系统 C. 动物尿液中所含能量不属于该动物的同化量 D. 若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则其营养结构相对较复杂 ‎【答案】D ‎22. 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J(cm2·a)‎ B. 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80J(cm2·a)‎ C. 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5%‎ D. 从A到E的20J(cm2·a)属于生产者同化量的一部分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为100 J(cm2·a),同化的能量=100-20=80 J(cm2·a),A错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30J(cm2·a),B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80 J(cm2·a),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小于15 J(cm2·a),无法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从A到E的20J(cm2·a)是第二营养级摄入,但是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D正确。‎ ‎23.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kJ B. 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答案】C ‎【解析】甲为生产者,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5+175+200=1250kJ,A正确;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30÷200)×100%=15%,‎ B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物,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太阳能)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正确。‎ ‎【点睛】梳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据此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明辨甲为生产者,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甲固定的总能量=甲热能散失量+传递到乙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能量,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4. 如图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当鼠全部被消灭后,鹰至少要获得0.01Q1的能量 B. 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第一营养级能量 C. 可通过标志重捕法对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査 D. 当此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当鼠全部被消灭后,要计算鹰至少获得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应按10%计算,即:Q1×10%×10%=0.01Q1,故A正确;人类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牲畜的奶、肉等,牲畜属于第二营养级,故B错误;鼠的活动能力较强,因此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故C正确;当此生态系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鼠的种群数量一般达到最大值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为0,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5. 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 人体0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 C. 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多 D. 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 ‎【答案】C ‎【解析】乙图中D表示二氧化碳库,而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图中的A,A错误;图甲中D表示细胞内液,是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地方,B错误;图甲中A表示组织液,过敏反应时组织液会增多,C正确;图乙中B表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D错误。‎ ‎26. 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 B. 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 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鱼类→朱鹮、水草→贝类→朱鹮、水草→贝类→鱼类→朱鹮、藻类→鱼类→朱鹮、藻类→贝类→朱鹮、藻类→贝类→鱼类→朱鹮,A正确;图中的鱼类和贝类都可以藻类、水草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鱼类也可以贝类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又存在捕食关系,B正确;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错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D正确。 ‎ ‎27. 由于“赤潮”,一条4kg的杂食海鱼死亡,假如此杂食性鱼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 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肉食性鱼类。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A. 28kg B. 280kg C. 16kg D. 160kg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构建食物网,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杂食海洋鱼的食物来自3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海洋植物→杂食海洋鱼,②海洋植物→草食鱼类→杂食海洋鱼,③海洋植物→草食鱼类→小型肉是鱼类→杂食海洋鱼。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由①得4×(12)÷20%=10kg;由②得4×(14)÷20%÷20%=25kg;由③得4×(14)÷20%÷20%÷20%=125kg,因此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10+25+125=160kg,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写出食物网,按照20%的传递效率分别计算出每一条食物链消耗的植物的量。‎ ‎28. 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107kj·m-2)‎ ‎2.50‎ ‎13.30‎ ‎9.80‎ ‎0.28‎ ‎220.00‎ 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不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由此可以计算出戊是 第一营养级,乙、丙是第二营养级,甲是第三营养级,丁是第四营养级,①错误;根据题意分析,戊是第一营养级,处于能量金字塔的最下层;乙丙是第二营养级,处于能量金字塔的第二层;甲是第三营养级,处于能量金字塔的第三层;丁是第四营养级,处于能量金字塔的第四层,②正确;乙与丙之间是竞争关系,竞争关系的图象应满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若竞争过于激烈甚至会有一方消亡,而图三是捕食关系的图象,③错误;除去甲和丁后,乙和丙缺少天敌且食物唯一,因此种间竞争更加激烈可能会出现一方的彻底消亡,④正确;所以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①③,所以选A。‎ ‎2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群落内部生物之间营养食物链关系,导致数量增长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B错。不同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不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相同,C错。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合理对生态系统开发和利用,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3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 “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解气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最后手段 D.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答案】C ‎【解析】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A项正确;“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解气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B项正确;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最有效手段,易地保护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最后手段,C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 下图是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及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__,参与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2)饥饿时血糖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体内缺水时水盐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天气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除了增加产热的靶细胞外还有图中的_________。不同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靶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腺体A分泌的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其分泌过程存在着反馈调节和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答案】 (1).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 抗利尿激素 (3). 甲状腺激素 (4). 肝细胞 (5).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6). 下丘脑和垂体细胞 (7). 靶细胞膜上分布相应的激素受体 (8). 分级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解题要点是能识记不同激素的分泌器官和激素的作用及作用特点,正确理解激素调节的分级调节机制.‎ ‎(1).血糖调节中参与的激素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等;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细胞产生通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或肾上腺素)。‎ ‎(2). 饥饿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于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使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体内缺水使血浆渗透压上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从而增加对水的重吸收; 天气寒冷时体温调节中作用于产热靶细胞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反过来可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细胞,抑制它们相关激素的分泌;激素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信号分子,而靶细胞膜上分布相应的激素受体,激素能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 由于靶细胞膜上分布的激素受体不同, 不同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靶细胞的.‎ ‎(3). 腺体A分泌的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其分泌过程存在着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机制.‎ ‎[点睛]:本题中容易混淆点:1.关于抗利尿激素,它是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 小管和集合管;2.激素是细胞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激素只对靶细胞或靶器官起作用,是因为只有靶细胞表面才有特异性识别激素的受体.‎ ‎32. 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都有明显的变化。有植物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 ‎(2)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________,这种运输属于细胞跨膜运输方式中的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知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_____________也具有这样的作用。果实中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发育中的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看出,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明显升高的是_____________,果实成熟时,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含量______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5)上图中各种激素的动态变化说明了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吲哚乙酸 (2). 极性运输 (3). 主动运输 (4). 赤霉素 (5). 种子 (6). 乙烯 (7). 降低 (8). 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通过区分各种植物激素在果实发育中的作用,再结合题意作答。‎ ‎(1)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吲哚乙酸。‎ ‎(2)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也就是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这种运输属于细胞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 ‎(3)从图中可知除了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外,赤霉素也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素产生部位有叶原基、嫩叶、发育中的种子,果实中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发育中的种子。‎ ‎(4)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的果实中,含量明显升高的是乙烯,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果实成熟时,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降低。‎ ‎(5)上图中各种激素的动态变化说明了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 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33. 下表是某河流干涸后,群落经历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艾蒿(株/平方米)‎ ‎5‎ ‎10‎ ‎6‎ ‎3‎ ‎1‎ ‎1‎ 白杨(株/100平方米)‎ ‎0‎ ‎1‎ ‎2‎ ‎4‎ ‎8‎ ‎8‎ 鼠(只/100平方米)‎ ‎0‎ ‎1‎ ‎2‎ ‎4‎ ‎8‎ ‎16‎ ‎(1)判断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的依据是____________,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 ‎(2)白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査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鼠对捕鼠器有记忆,重捕获的机会减少,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____________。几年后,鼠害日益猖獗,有效降低鼠种群密度的生物措施是___________。‎ ‎(4)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第6年植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有关情况。图中数据表示各部分有机物中的含碳量,单位kg/(hm2·a)。‎ 若将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折合为葡萄糖进行计算,已知1kg葡萄糖储存的能量为1.6×l04kJ,该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OOhm2,则第6年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 灌木和乔木遮挡了艾蒿的阳光 (3). 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 大 (5). 增加鼠的天敌 (6). 2.48×1010KJ (7). 15%‎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6年间群落中的艾蒿的种群密度先增加 后减少,而白杨和数的种群密度,从无到有,而且越来越高,且数增加的更快。‎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判断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的依据是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从第3年起,艾蒿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灌木和乔木遮挡了艾蒿的阳光。‎ ‎(2)白杨林的出现既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使得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3)假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由于鼠对捕鼠器有记忆,重捕获的机会减少,m减少,测得N偏大;有效降低鼠种群密度的措施有增加鼠的天敌。‎ ‎(4)第6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中的含碳量为6200,转化为葡萄糖的量为6200×(180÷72)=15500Kg,则第6年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葡萄糖的总量=15500×1.6×104×100=2.48×1010 KJ;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植食动物同化量÷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制造量×100%=930÷6200×100%=15%。‎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4)中利用植物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的量转化成葡萄糖的量,进而计算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并利用公式计算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34. (1)传统的葡萄醋是以葡萄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笫一阶段是在酵母菌作用下完成,发酵瓶中装入葡萄汁时要大约留出__________空间,且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左右,有利于酵母菌大量繁殖;当酒精发酵开始时,要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__范围,且充气口和瓶口要封闭。第二阶段在醋酸杆菌作用下完成,此时要有充足氧气,且温度_________(填“低”或“高”)于酒精发酵。‎ ‎(2)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__________;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将乙醇变为___________,再进一步转变为醋酸。‎ ‎(3)腐乳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_________,它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1/3 (2). 20℃ (3). 18~25℃ (4). 高 (5). 醋酸 (6). 乙醛 (7). 毛霉 (8). 异养需氧型 ‎【解析】试题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为C6H12O6→2CO2+2C2H5OH+能量。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大量繁殖,因此发酵瓶中装入葡萄汁时要大约留出1/3空间,且温度控制在20℃左右,以便其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适宜温度为18~25℃;醋酸发酵的菌种是醋酸杆菌,是好氧菌,需要的发酵温度较高,适宜温度是30~35℃。‎ ‎(2)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可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再进一步转变为醋酸。‎ ‎(3)腐乳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其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明确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而醋酸菌是好氧菌,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产生醋酸。‎ ‎35. 以现有大豆品种作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转基因植株,分析其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筛选出抗病大豆新株(品)系。请据此回答问题:‎ ‎(1)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_________,该过程用到的酶有________。‎ ‎(2)在用土壤农杆菌介导时往往要用_________处理土壤农杆菌,使之成为_________细胞,然后将它们在缓冲液中混合培养以完成转化过程。‎ ‎(3)抗性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是基因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其中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方法是__________,其个体生物学水平的检测方法为_______________。‎ ‎(4)转基因大豆细胞培养成转基因大豆植株,需要通过的过程是____________,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 ‎【答案】 (1).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 Ca2+(CaCl2溶液) (4). 感受态 (5). 抗原-抗体杂交 (6). 用大豆疫霉菌感染大豆植株,观察其生长状况 (7). 植物组织培养 (8).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培育转基因大豆为载体,考查了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题目比较简单,解题思路是根据题意梳理相关基础知识,然后结合题目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1)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用到的酶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在用土壤农杆菌介导时往往要用Ca2+(CaCl2溶液)处理土壤农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 胞,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然后将它们在缓冲液中混合培养完成转化过程。‎ ‎(3)基因工程中,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因为本实验是要培养和筛选抗病大豆新株(品)系,所以个体生物学水平的检测方法为用大豆疫霉菌感染大豆植株,观察其生长状况。‎ ‎(4)转基因大豆细胞培养成转基因大豆植株,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