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必练题(人教版12套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2必练题(人教版12套含答案)》 共有 13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晚期,一些大商人往来于列国之间经商。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去往齐国的陶隐居经商,“三致千金”;,子贡在曹、鲁之间做买卖,“家累千金”,以财力结交诸侯,所到之处,诸侯无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由此推知,当时的商业 A.获得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B.以齐鲁之地为交易中心 C.对政权具有很大依赖性 D.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 ‎2、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私人工商业。管仲强调农是“王者之本”,也是“民之所归”,但同时他认为“无市则民乏”,认识到无商不富的道理。这说明当时(   )‎ A.商人社会地位很高                   B.重农抑商政策被弃 C.农商并重得到认可                   D.商业致富作用显著 ‎3、汉代各地都市中的由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这说明汉代(   )‎ 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 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向 ‎4、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画面左上角与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 此画像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市场交易有专门场所                  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专业化市场开始形成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5、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如682年关中地区饥荒,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 )‎ A.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促使政府加强黄河下游管理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C.推动政治中心东移 D.表明经济重心已经移到南方 ‎6、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货币发展,以唐为界,这之前的“半两”钱、“五铢”钱,以重量为名。从唐高祖颁行“开元通宝”起,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B.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 D.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7、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 概况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 由此可知,北宋 (   )‎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8、白娘子和许宣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宣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这反映了( )‎ A.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C.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D.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 ‎9、据考证,南宋的都城临安,与以往都城的方正格局截然不同,南北长,东西窄,皇宫位于城市的南端,从皇宫北面的宁和门往北通向城市中心的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御街,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御街中段新设立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生意兴隆。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都城设计不再体现皇权至上 B.“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C.“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都城布局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10、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 )‎ A.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 ‎11、明初政府规划南京城内制售铜铁器在铁作坊,皮草市场则在笪桥南,履鞋在轿夫营,伞则在应天街之西,木器南在钞库街,北在木匠营。明初南京城的工商业布局( )‎ A. 是坊市管理体制的体现 B. 表明政府利用集聚推动发展 C. 便于政府强化城市管理 D. 符合工商业市镇拓展的要求 ‎1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材料三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氏家族、王氏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张、王二氏联手,结成了盐商团伙,……在亲缘集团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明清时期,传统城镇的商业机能日渐浮现……市镇的数量大规模增加,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主张的提出有什么具体背景?‎ ‎(2)依据材料二,说出宋朝商业政策的变化,并谈谈你关于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依据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中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异”指的是什么?‎ ‎14、材料一 《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 ‎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 答案 ‎1.A ‎2.D 解析:材料中管仲认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应积极发展工商业,可见商人社会地位应该在农民之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尚未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农业是基础,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商不富”可知,这是肯定商业可以致富,故D项正确。‎ ‎3.C 解析: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是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民间工商业,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官营手工业从事着一定的商品生产,故C项正确;贵族和平民在汉代不可能突破身份等级,故D项错误。‎ ‎4.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东汉”,及“北市门” “南市门”的信息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市场交易有专门的场所,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未形成专业化的市场,且此结论也不能由材料得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市并未体现城市功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5.C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东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都城长安的粮食生产主要依靠关中平原,虽然关中平原被称为富庶之地,但毕竟地域较狭小,人口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胀超过了关中地区的承载能力,或者遇到旱灾就会产生粮荒。隋唐时期营建东都洛阳,由于经济、地理位置等原因,长安逐渐没落,C项正确;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的爆发,A项错误;材料内容与黄河治理无关,排除B项;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项错误。‎ ‎6.D ‎7.D ‎8.C ‎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城市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截然不同”等字眼意在强调都城布局其实已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国古代的都城一直体现皇权至上 ,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课本知识可知“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是在北宋而非南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钞引”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在北宋而非南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B ‎11.C 解析:根据材料“售铜铁器在铁作坊,皮草市场则在笪桥南……北在木匠营”可知明初南京城的工商业不同行业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说明是为了便于政府强化城市的管理,C选项符合题意。坊市制度在宋朝就已经被打破,A选项排除。政府利用集聚推动发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南京城属于都市,不属于工商业市镇,D选项排除。‎ ‎12.B 解析: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完成南移,不能解释为什么明朝时期绢价下降,故A项错误:明朝工商业繁荣,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供应增多引起价格下降,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会制约手工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会引发国内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故D项错误。‎ ‎13.(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变化: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3)新现象: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工商业市镇兴起。‎ 变异:资本主义萌芽。‎ ‎14.(1)商品活动突破时间限制,打破坊市的界限;工商业市镇兴起。‎ 原因:政治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2)新发展:商人数量增加,商人资本雄厚,商帮活跃;市场商品种类繁多;长途贩运发达,市场扩大。‎ 影响:促进了农耕经济繁荣,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 ‎(3) 内容:加强市场管理立法;实行“海禁”。‎ 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和商品经济经济的发展。‎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www.5ykj.com/ 资源全部免费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