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三3月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三3月月考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ID:246013

大小:9.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3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高三 3 月月考理综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B. 浆细胞合成的抗体通过载体蛋白运输到细胞外 C. 血浆中 蛋白质可催化 ATP 的合成 D. 正常生理状态下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会消化自体的细胞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 3、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消化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详解】A、洋葱是高等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中心体, A 错误; B、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是生物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与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吐将抗体分泌到 细胞外,此过程不依赖载体蛋白,B 错误; C、催化 ATP 合成的酶存在细胞内,内环境血浆中没有,C 错误; D、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溶酶体会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主要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分泌蛋白的跨膜方式、内环境的成分、细胞中各种 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在光合作用中,RuBP 羧化酶能催化 CO2+C5(即 RuBP)→2C3,下列分析正确 是 A. 叶肉细胞内 RuBP 羧化酶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B. RuBP 羧化酶为上述反应的进行提供所需的活化能 C. 提取的 RuBP 羧化酶应在最适温度条件下保存,以保持其最高活性 D. 叶肉细胞内 RuBP 羧化酶只有 【答案】A 【解析】 黑暗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催化作用 的 的 叶肉细胞内 RuBP 羧化酶是植物体内催化 CO2 固定的酶,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 正确。酶的作用原理 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 RuBP 羧化酶降低了上述反应进行所需的活化能,B 错误。酶在低温条件下, 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因此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以保持活性,C 错误。 CO2 的固定在有光、 无光条件下都能进行, 因此叶肉细胞内 RuBP 羧化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都能发挥作用, D 错误。 3.在生物科学史上,科学家通过实验后提出一些假说。以下对应关系错误 是( A. 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 B. 果蝇的眼色伴性遗传实验――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C. 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D. 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传到下面的伸长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 )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 交实验)→得出结论。 的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 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 传物质。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达尔文实验证明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 【详解】A、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A 正确; B、果蝇的眼色伴性遗传实验证明了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B 正确; C、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提出了加热杀死的“S 型菌可能有转化因子”,C 正确; D、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提出尖端产生的某种影响传到下面的伸长区,但并不清楚这种影响是什么,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紫外线对 DNA 分子的主要损伤方式是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下图表示细胞中 DNA 分子发生这种损伤后的自 动修复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后可能会影响 DNA 的复制和转录 B. 图示 DNA 分子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可能需要多种酶参与 C. DNA 修复功能缺陷可能会引发基因突变导致恶性肿瘤 D. DNA 损伤引起的生物变异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细胞癌变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查对转录和翻译过程、细胞癌变原因和现代生物 进化理论的理解。明确细胞癌变的原因和变异的实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胸腺嘧啶二聚体形成后会影响 DNA 复制和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A 项正确;图示 DNA 分 子损伤后修复时首先需要某种酶催化,切除胸腺嘧啶二聚体,然后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填补、封闭缺口, B 项正确;DNA 修复功能缺陷可能会引发基因突变,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会导致恶性肿瘤,C 项正确; DNA 损伤引起的基因突变可以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项错误。 5.某植物果穗的长短受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种群中短果穗、长果穗植株各占一半。从该种群中随机取 出足够多数量的短果穗、长果穗的植株分别进行自交,发现 50%长果穗植株的子代中出现短果穗,而短果穗 植株的子代中未出现长果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短果穗是由显性基因 A 控制,长果穗由隐性基因 a 控制 B. 长果穗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短果穗植株,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该种群随机传粉一代,传粉前后 A 频率与 AA 频率均不发生变化 D. 该种群中,控制短果穗的基因频率高于控制长果穗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50%长果穗植株的子代中出现短果穗,而短果穗植株的子代中未出现长果穗,这说明长果穗相对于短果穗为 显性性状,且长果穗中有 50%是杂合子,即该种群中 AA 占 25%,Aa 占 25%,aa 占 50%,所以长果穗是由显 性基因 A 控制,短果穗由隐性基因 a 控制,A 错误;长果穗植株自交后代中出现短果穗植株,是基因分离的 结果,B 错误;该种群随机传粉一代,传粉前后 A 频率不发生变化,但 AA 频率发生改变,C 错误;该种群 中 AA 占 25%,Aa 占 25%,aa 占 50%,则 A 的基因频率为 37.5%,a 的基因频率为 62.5%,因此该种群中,控 制短果穗的基因频率高于控制长果穗的基因频率,D 正确。 6.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和庄子都提出过“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期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发展。比 如我国施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已使许多农田演替发展为森林,使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 与农田阶段相比,在森林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 K 值可能减小 B. 与农田阶段相比,在森林阶段群落有更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 森林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定会造成前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 森林阶段与农田阶段相比,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明显提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 K 值,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而不 是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灭亡。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 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详解】A、适应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野生动植物,不一定适应森林阶段,所以与农田阶段相比,在森林 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 K 值可能减小,A 正确; B、在森林阶段,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地面的草本使植物分层明显,从而为动物提供分层明显的食物 和栖息空间,B 正确; C、森林阶段的优势物种的兴起,可能使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数量减少,但不一定会消亡,C 错误; D、森林阶段与农田阶段相比,丰富度更高,营养结构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 定性明显提高,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要特别注意演 替是优势种的取代,而不是原有优势种的灭绝。 7.如图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