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ID:246016

大小:7.4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3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二) 高三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图为对刚收获的种子所做的一系列处理,据图分析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都能萌发形成幼苗 B. ③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 C. ④和⑤是同一种物质,但是在细胞中存在形式和含量不同 D. 点燃后产生 CO2 中的 C 来自于种子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作用: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 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据图示可知,①为种 子晒干的过程,②为种子烘干的过程,③为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分,即无机盐,④为自由水,⑤为结合水。 【详解】A、②为种子烘干的过程,结合水被破坏,故②不能够能萌发形成幼苗,A 错误; B、③为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B 正确; C、④自由水和⑤结合水是同一种物质水,但是在细胞中存在形式和量不同,C 正确; D、点燃后产生 CO2 中的 C 来自于种子的糖类、脂质、蛋白质等有机物,D 正确。 故选 A。 2.核膜上有核孔,核孔构造复杂,与核纤层(组分为核纤层蛋白,存在于内层核膜内侧)紧密结合,成 为核孔复合体。核孔复合体在核内外的物质转运中起重要作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核纤层蛋白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B. 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核孔数量都相同 C.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都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D. 如果某个细胞表达了核纤层蛋白基因,那么它一定已经完成了细胞分化 【答案】C 【解析】 ) 【分析】 1、细胞核的结构: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 RNA 通过的地方) 、核仁(与某些 RNA 的合成以 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 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核纤层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 错误; B、不同类型的细胞功能不同,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频率也不同,核孔数量不相同,B 错误; C、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 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所以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可以通过核 孔进入细胞核,C 正确; D、如果某个细胞表达了核纤层蛋白基因,只能说明细胞核结构已形成,但不能说明已经完成了细胞分化, D 错误。 故选 C。 3.研究者将大蒜的根分别浸入不同浓度的磷酸盐溶液中,4 h 后测定得到下图所示的磷吸收速率曲线。对 本实验现象作出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 A. 磷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大蒜根尖细胞 B. 磷吸收一定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C. 磷吸收速率受到膜上载体数量制约 D. 磷的吸收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在一定磷酸盐浓度范围内,随着磷酸盐浓度升高,磷吸收速率升高,而到达一定浓度范围,磷 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说明运输速率受到载体数量限制,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详解】A、根据曲线图分析,磷进入大蒜根尖细胞属于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A 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将大蒜的根分别浸入不同浓度的磷酸盐溶液中”,说明磷吸收可能是逆浓度梯度的运 输,也可能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B 错误; C、到达一定浓度范围,磷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说明运输速率受到载体数量限制,C 正确; D、磷的吸收过程说明细胞膜选择透过性,D 错误。 故选 C。 4.人体蛋白质被水解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的水解只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道内 B. 该过程中酶分子可发生可逆性形变 C. 该过程为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可用于合成 ATP D. 可用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代表酶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 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底物浓度的减小量或产物浓度的增加量来表示; 4、分析题图:酶的活性中心往往与底物分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特殊的匹配关系,当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 底物复合物后,便启动酶催化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结束后,酶分子的数量和性质不发生改变。 【详解】A、蛋白质的水解可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道内,也可发生在细胞内,A 错误; B、题图中蛋白酶的活性部位与蛋白质结合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形变,催化反应完成后蛋白酶的空间结构又 可恢复,即酶在催化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酶分子可发生可逆性形变,B 正确; C、该蛋白质的水解反应不能释放能量用于合成 ATP,用于合成 ATP 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C 错 误; D、用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可代表酶促反应的速率,单位时间内分解蛋白质的量不能代表酶活性,D 错误。 故选 B。 5.下图是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恩格尔曼和萨克斯的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实验均需要光的照射 B. 两实验均设置了对照 C. 两实验均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 D. 两实验“黑暗”处理的目的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萨克斯的实验也可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 O2 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 CO2 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两实验均需要光的照射,A 正确; B、两实验中均设置了对照实验,萨克斯的实验中照光部分和遮光部分形成对照,B 正确; C、恩格尔曼的实验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萨克斯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C 错误。 D、两实验均需进行“黑暗”处理,但萨克斯的实验是为了消耗细胞中原有淀粉,而恩格尔曼的实验是为了 用极微细的光束照射,D 正确; 故选 C。 6.下列有关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可增殖、分化为 B 细胞或 T 细胞 B. 脱毒苗的培育过程中包含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 C. 细胞凋亡有助于机体维持自身的稳定 D. 细胞衰老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答案】A 的 )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