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模拟演练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试题及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高考地理模拟演练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试题及答案

ID:249398

大小:1.76 MB

页数:9页

时间:2020-04-1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考地理模拟演练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试题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 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据此完成 1~2 题。 1.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土壤酸化 C.土壤沙化 D.土壤盐碱化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施速效肥料 B.及时深耕土壤 C.适量掺沙改造 D.采用滴灌技术 解析:1.B 2.B 第 1 题,左图纵坐标表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右图纵坐标表示土壤 pH 值,从图中可看出连作八年时,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pH 值下降明显,表现为 土壤酸化;土壤沙化从图中看不出来。第 2 题,从图中看连作时间较长时,表层土壤 pH 值下降明显,但深层土壤 pH 值变化不大,因此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来减缓土壤退化; 增施速效肥料可能加剧土壤酸化;掺沙和滴灌不会减缓土壤退化。 滴灌是现代农田灌溉及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目前,滴灌技术在我国推广困难。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地滴灌技术应用示意图”。据此完成 3~5 题。 3.该地区采用滴灌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输水管道坡度 B.营造田园景观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减轻病虫害 4.滴灌技术最适用的农作物是(  ) A.葡萄 B.玉米 C.小麦 D.高粱 5.目前,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滴灌技术推广的限制性社会经济因素是(  ) A.水资源不足 B.农业科技落后 C.信息交流不便 D.经济成本较高 解析:3.C 4.A 5.D 第 3 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稀少,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有利于节约有限的 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第 4 题,读图可知滴灌技术设备需要铺设塑性强、防漏性强的各类管道和防堵塞滴头、稳流器等造价较高的核心部件,农业投入成本明显 较高,故此技术最适合于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如葡萄、果树等。第 5 题,西北地区水资 源不足,是发展滴灌的原因,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对外联 系在逐渐加强,但由于滴灌技术的成本较高,而当地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成为了限制滴 灌技术发展的因素。 海水稻是我国农业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水稻新品种,它耐盐碱,能利用海水与淡水 配比进行灌溉。2017 年海水稻在青岛试种成功,亩产最高达 620 千克。据此完成 6~7 题。 6.与耐盐碱野生稻相比,海水稻单产高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劳动力 C.科技 D.土壤 7.如果我国成功推广种植海水稻,可以(  ) A.减少水体污染 B.减少耕地面积 C.促进多种经营 D.提高粮食产量 解析:6.C 7.D [ 第 6 题,耐盐碱的野生稻亩产并不高,但经过人工培育,现在 亩产却能达到 600 多千克,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没。第 7 题,海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有助 于增加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不能减少水体污染;不会减少耕地面积;与农业 的多种经营无关。 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的埃尔埃希多地区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如图所示),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 结构,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当地农民大力发展温室农业,使埃尔埃希多 由荒凉之地变成欧洲的“菜篮子”,但水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显现。据此完成 8~9 题。 8.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是(  ) A.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 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 C.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 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 9.下列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在埃尔埃希多最不可能采用的是(  ) A.海水淡化 B.发展节水农业 C.修建积水池收集雨水 D.利用高山冰川融水 解析:8.C 9.D 第 8 题,由材料可知,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 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上层土壤为沙性土壤,有利于水分的下渗, 中层土壤为作物根系所在土层,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应为有机肥,下层为底层,为了防止水肥下渗,应为黏土层。第 9 题,埃尔埃希多是沿海地区,且西班牙经济发达, 海水淡化的技术成熟,可以用来缓解水资源短缺;针对水资源短缺,可以发展节水农业, 减少水源的使用量;该地冬季降水多,但是温度相对较低,不适宜农业生产,可以修建 集水池,收集冬季降水;该地最高处海拔 3 000 多米,没有永久冰川。 西班牙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40%,以旱作农业为主。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西班 牙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灌溉技术,扩大耕地灌溉面积,使大麦、小麦、水稻等粮 食作物产量大增,占农业产值比重曾高达 80%以上。欧盟正式成立后,西班牙政府调整 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业,与法国形成农业一体化,农产品 主要面向欧盟市场,成为“欧洲菜园”,园艺业产值达到农业产值的 40%以上。据此完 成 10~12 题。 10.西班牙种植小麦的季节是(  ) A.春末夏初 B.夏末秋初 C.秋末冬初 D.冬末春初 11.促使西班牙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农业技术的发展 C.小麦产量降低 D.气候条件的变化 12.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发展园艺业的优势是(  ) A.接近消费市场 B.技术水平高 C.交通运输便利 D.低温冷害少 解析:10.C 11.A 12.D [第 10 题,西班牙属于地中海气候,主要种植冬小麦, 种植小麦的季节是秋末冬初。第 11 题,蔬菜、花卉、水果等利润较高,市场需求量大,从而促使西班牙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第 12 题,与法国相比,西班牙纬度低,气温高, 发展园艺业的优势是低温冷害少。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第 37 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了中国云南哈尼梯田文化 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读“哈尼梯田景观图”,回答第 13 题。 13.将山坡地改造成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湿度 B.保持土壤肥力 C.增加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解析:B [梯田可以减轻强降水对山坡土壤的冲刷,进而达到保持土壤肥力的目的。 垛田是我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堤 状高田。垛田的土壤肥沃疏松,透气性好,适宜种植各种旱地作物,为了避免涝灾,二 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垛田一般都很高,低的两三米,高的四五米,现如今垛田离水面 的高度只有一米左右,景观如图。据此完成 14~16 题。 14.垛田适宜种植旱地作物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少,气候干旱 B.垛田灌溉不便 C.土壤保水能力差 D.农民水田生产经验不足 15.垛田专业化生产规模很难扩大,主要是因为垛田(  ) A.地势起伏大 B.所在地区人口密集,人均耕地不足 C.农作物需精耕细作 D.地块狭小,不便机械化作业 16.以往垛田较高,而今垛田低平,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洪灾得到有效治理,水患减少 C.人为挖低 D.地壳运动,地势降低 解析:14.C 15.D 16.B 第 14 题,因为垛田远高于周边地区,土壤保水能力差, 不能满足需水多的作物生长需要,因此,垛田多种植旱地作物,选 C。第 15 题,根据 材料信息,垛田地块狭小,而且由于和周边有高差,不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第 16 题, 以往垛田较高是为了避免涝灾,现在,洪灾得到有效治理,水患减少。 艾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极易繁衍生长。《蕲艾传》记载:“蕲艾,产于山阳,采以 端午,治病炙疾,功非小补”。近年来,湖北蕲春县开始人工栽培艾草,已发展到 35 万 亩,端午节前后十天家家户户采摘艾草,一片繁忙景象。该县艾草产品如今已有几百种,大量出口日韩、东南亚等地,但在欧美市场销售不佳。据此完成 17~18 题。 17.目前蕲春县艾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主要原因是(  ) A.种植面积扩大 B.生长周期变长 C.使用化肥增多 D.人力成本上升 18.相比日韩、东南亚市场,蕲春县艾草产品开拓欧美市场,最需要(  ) A.提高产品质量 B.增强文化交流 C.借助网络销售 D.改变生产模式 解析:17.D 18.B 第 17 题,艾草采摘时间集中,种植及采摘耗用人力较多,随 着经济发展,人力成本上升,导致艾草生产成本不断攀升,选 D。第 18 题,艾草产品 属于中草药类,在亚洲市场比较普及。欧美国家多用西药,对于中草药类的认知不足, 因此开拓欧美市场,最应从文化差异,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突破,选 B。 下图为“我国 2001 年~2012 年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变化图”。据此完成 19~20 题。19.2001~2012 年间,我国水稻(  ) A.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B.总产量持续增加 C.单产量明显增加 D.总产量与种植面积变化一致 20.2001~2012 年间,水稻产量重心由(30.2°N,114.4°E)移至(31.5°N,114.8°E), 其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的变化 B.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C.劳动力迁移 D.东北机械化水平提高 解析:19.C 20.B 第 19 题,读图可知,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波动变化的,且种 植面积变化幅度小于产量变化幅度,故选 C。第 20 题,水稻产量重心向东、向北移动, 最可能是因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