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襄阳市五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襄阳市五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ID:258443

大小:87.56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5-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襄阳五中 2019-2022 届高一下学期 4 月月考 历史试题 2020.4.18 一、单选题(40*1.5=60 分) 1.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为人 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物品 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 ) 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 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 2.下方邮票是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男耕女织的生产劳作状态 D.曲辕犁已经普及全国各地 3.汉初政府对铸币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民间铸币,政策上只规定铸币的面额(重量),其余一切 包括铜料开采、冶炼、铸造等都交由铸币者自行处理,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皆因封地内有铜 山,成为巨富。汉初的铸币政策( ) A.增加人民财富 B.影响经济恢复 C.增强地方实力 D.造成通货膨胀 4.古代国家把从事工商业的市民编入一种特殊的户口,即“市籍”。西汉征发徭役时,先征发有 “市籍”的人,然后征发父祖之代有“市籍”的人,最后征发无“市籍”的农民。这表明, 西汉时期(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抑制商帮的形成 C.市民社会地位最低 D.商业地位无足轻重 5.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内容 出处 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 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 《汉书·食货志》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 《汉书·哀帝纪》 A.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B.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 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D.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6.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 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 ) A.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7.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己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 诗反映当时( ) A.农业耕作工具改进 B.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出现提水机具筒车 D.高转筒车普遍使用 8.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 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 一转变( ) 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9.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 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 这说明( ) 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D.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10.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 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 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11.史书记载:宋代铸币用工之序有沙模作、磨钱作、排整作。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前为大闳, 冶官别墅,于闳之南,群工屯营,为屋八百楹。材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 B.民营手工业分工日益细致 C.冶金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家庭手工业工艺水平提高 12.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 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 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 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13.宋代苏州商人朱冲,其家族内“弟侄数人,皆结姻于帝族,因缘得至显官者甚众”。这反映 了当时( ) A.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B.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14.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改革时,主张“欲民用不困,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清代 乾隆帝则说过“大概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 转多扦格(注:互相抵触)”。这反映明清时期( ) A.重农抑商措施名存实亡 B.官方倡导工商皆本思想 C.主流经济观念发生变化 D.商业繁荣冲击固有政策 15.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 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种现象( ) A.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 B.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C.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 D.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16.研究表明,明代隆庆元年(1567 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外国进行自由贸易,此后外国白 银大量输入中国。见下表 1570—1579 年 28.5 万两 1580—1589 年 88.9 万两 1590—1599 年 70.3 万两 1600—1609 年 104.1 万两 1610—1619 年 103.7 万两 表中的数据统计说明,当时( ) A.手工业生产水平得到较大进步 B.闭关锁国政策从此被废除 C.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日益显现 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活力 17.明清《江宁府志》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 织。”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清工商皆本思想受到压制 B.政府力图加强对经济宏观指导 C.为限制西方殖民而闭关锁国 D.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的需要 18.康熙年间,安徽新安人汪文琛在苏州一带创立了“益美”商号,承诺凡有裁缝交来本字号商 标的布头即奖励两分银子。“缝人贪得小利,遂群誉布美,用者竞市,计一年销布,约以百 万匹。……二百年间,漠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这反映出( ) A.苏州发展为清代纺织业中心 B.当地布商之间充斥恶性竞争 C.徽商获得对晋商的竞争优势 D.品牌经营产生良好市场效应19.1715—1749 年,由广州入口的洋船为 262 只,平均每年约 11 只,以英法船只最多。英国船 只多装载各种本土货物,货物之外“亦有银两”;法国船只多“无货,装载番银来广置货”。 这反映出( ) A.一口通商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工业革命开展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D.清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20.李鸿章认为,华商如能自立公司,由熟悉商情、公廉明干之员出而担当,复有专门生意(漕 运),自不至为洋商侵夺,遂成立轮船招商局。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 A.由方举赞在上海创办 B.目的之一是与洋商竞争 C.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D.体现洋务派的自强理念 21.下表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统计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当时国内工业建设有所发展 B.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D.轻重工业已经得到了均衡发展 22.下图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部分直属机构和下属机构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中央权力结构完善 B.中央机构趋于近代化 C.中枢决策过程变化 D.中央权力下移的倾向 23.1864 年,户部因财力匮乏,向两江总督曾国藩索要淮南盐税,曾国藩以诸种理由拒绝。次 年,户部又令江苏巡抚李鸿章匀拨两淮盐税,以解中央燃眉之急,李鸿章仅答应略增该省财 政上缴数额,而盐厘征收、使用则不容户部染指。这反映了当时( ) A.盐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异常尖锐 C.洋务运动的资金匮乏问题严重 D.中央政府的权威出现了弱化24.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 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 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 A.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 B.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 C.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D.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25.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清政府鉴于“钱荒尤甚,银价日短”的局面,允许沿江沿海各省 开局铸铜元。各省为获铜元余利遂争相鼓铸。此举( ) A.有效解决了中央财政危机 B.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 C.促使了旧经济结构的解体 D.推动了金融业现代化 26.1904 年,留美学生张继业在参观了圣路易斯博览会之后写道:“他国入赛之品,皆实业学 问……房屋之设,皆是全球著名之大制造场、商业场、大学校、议院、政务院等类”。由此 可见,世界博览会( ) A.带动了崇洋媚外风气 B.是列强扩大侵略的工具 C.展示了工业文明成果 D.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27.《申报》1912 年 4 月 15 日曾报:“试一游都市,触于吾人之眼帘者,簇簇然几乎无一不头戴 洋帽。”5 月 13 日又报,汉口工商业宣传大会上,随县程君玉登台演说外洋衣帽畅销全国之 害,说毕,即抽刀断指血书“请用国货”四字。材料现象反映出民国初年( ) A.中国传统服饰逐步消失 B.民族服饰工业发展迅速 C.政治变革促进生活变迁 D.中外服饰文化难以兼容 28.“自电法既创,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穹之秘。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 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其描述的是( ) A.电灯 B.电报 C.电影 D.广播 29.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货币制度,统一发行称为法币的纸币,这一举措( ) A.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 C.制止了白银外流 D.为抗日战争作了充分的金融准备 3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称,商民在 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 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 ) A.国家恢复轻工业的发展 B.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政府加强对经济的主导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陷入绝境31.1953 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 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 流等。基于此,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一调整( ) A.推动了农业专业化的实现 B.避免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有利于工业化举措的完善 D.实现了国民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 32.1955 年,王路和王云阶共同创作了电影《护士日记》的主题曲《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 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曲调简单优美。该儿歌( ) A.描绘了工业化建设的场景 B.倡导了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风俗 C.表现出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D.体现了“双百”方针所提倡的精神 33.1958 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由此,一个声势浩大的“采 风运动”在全国迅速掀起来。下列民歌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B.挥舞钢钎当红笔,豪情更比钢水急,满天钢花满天诗,献给领袖毛主席 C.吃饭不要钱,想了几千年,如今实现了,快活似神仙 D.(凤阳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34.1961 年 3 月,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取消分配上的供给 制部分,停办公共食堂。1962 年 2 月,中共中央又发文件强调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即小 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些做法( ) A.标志着“左”倾错误的结束 B.终结了人民公社制度 C.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D.开启了包产到户的改革 35.表:1979—1986 年中国军工企业生产产品(军用产品、民用产品)有关数据 项目 年份 1979 年 1980 年 1981 年 1986 年 军品的国家年订货时指数 (以 1979 年为 100) 100 64.04 02 — 民品产值占比指数 (以 军工企业总产值为 100) >8 15 — 60 该表反映这一时期我国( ) A.国内军品采购偏重于从国外进口 B.国防工业从备战状态向和平经济转变 C.民营企业大量参与国内军品生产 D.国内军工企业迅速打开国际军火市场36.邓小平曾对某次会议作了历史的全面的评价,说这次会议“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路线是正确的。”这 次会议( ) A.是一次成功探索并得到长期坚持 B.提出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C.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37.中共中央曾发布文件称:“农民生活逐渐改善,他们正在改变着过去半饥饿的状况,部分农 民已能够储存少量粮食备荒。……虽然粮食是增产了,但商品粮不能有相应的增加。”据此 推断,国家随后( ) A.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强化了人民公社体制 D.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8.1984 年下半年,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到 1988 年,物价上涨水平和货币发行量都有大幅度 提高,其中,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18.5%,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总指数上升 20.7%, 货币发行量比上年增长 7%。这些现象出现表明( ) A.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繁荣 B.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很有必要 C.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D.国际局势紧张引发国内抢购潮流 39.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由此可见( ) A.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明确 B.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40.下表是我国在 1993—2000 年间,私营企业主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和中共党员的数据统计 表(%),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1993 年 1995 年 1997 年 2000 年 大学以上学历 16.6 17.6 20.2 38.4 中共党员 13.1 17.1 — 19.8 A.政府重视和培养私营企业主的经营水平 B.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得到宽松的发展空间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二、材料题。(40 分) (一)中国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 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粱、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 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 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浙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 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 表 1 1844—1856 年英国经由广州和上海输入中国及从中国输出货物总值表 年份 广州(进出口货值)万元 上海(进出口货值)万元 1844 3340 480 1846 2520 1020 1848 1510 750 1850 1670 1190 1852 1640 1600 1854 930 1280 1856 1730 3200 ——摘编自戴鞍钢《五口通商后中国外贸重心的转移》 4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概括宋代在市场、 货币方面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7 分) 4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5 分) 4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8 分)(二)防疫和卫生事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四 19 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 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 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 《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 19 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 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五 “清洁”一词,中国古已有之。近代以来,国人的清洁观念逐渐变得重要而明晰, 清洁事物不仅被视为卫生防疫的关键乃至首要之务,而且成为关乎种族强弱、国家兴亡与体 面的政治大事;原来基本属于个人事务的清洁活动也日益被作为公共事务纳入官府的日常行 政事务之中。 ——据余新忠《防疫·卫生行政·身体控制——晚清清洁观念与行为的演变》 材料六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 20 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 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卫生事业 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 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 给。 ——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 4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条件。(6 分) 45.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赋予了“清洁”一词怎样的新内涵,并 分析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10 分) 46. 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4 分)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