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A部)高三预测卷(一)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A部)高三预测卷(一)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ID:258636

大小:2.77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5-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2019 届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中学(A 部)高三预测卷(一)文综地理试题(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019 年,随着茅台酒的价格上涨,茅台股价也持续增长,茅台集团市值突破一万亿人民币。2018 年茅 台酒生产仅 6000 余万瓶,缺口明显。2011 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十年打造“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茅 台集团借助“一带一路”也积极布局“走出去”海外战略,但是茅台酒出口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依然很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当前,茅台酒布局海外战略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海外销售量 B. 提高海外影响力 C. 完成政府任务要求 D. 利用海外生产技术 2. 茅台酒出口额占比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外价格低 B. 国内产量低 C. 茅台酒品质低 D. 贸易壁垒的限制 3. 茅台酒出口欧洲国家受阻的直接原因是茅台酒在欧洲 A. 监管较严 B. 价格较高 C. 产量较少 D. 运输困难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本题以中国茅台酒海外战略布局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审读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答本组题时 要注意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茅台酒生产仅 6000 余万瓶、打造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出口额占总销售 额的比例依然很低等,善于利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判断。 【1 题详解】 根据材料,茅台酒的产量很低,缺口很大,且在实行战略布局后,茅台酒的出口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依然- 2 - 较低,说明此战略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海外销售量,A 不对;贵州省政府提出打造“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 说明战略布局的目的主要是打造品牌,提高影响力,B 对;茅台酒海外战略布局是为企业自身发展而采取的 措施,不是为了完成政府任务,C 不对;茅台酒利用自身技术,打造自己的品牌,D 不对。故答案为 B。 【2 题详解】 根据材料,茅台酒生产仅 6000 万余瓶,缺口大,因此出口少,B 对。茅台酒品质好,独特,海外价格不会 低,AC 不对;茅台酒出口借助一带一路,一般不会受到贸易壁垒 影响,D 不对。故答案为 B。 【3 题详解】 此题可利用排除法来做。欧洲经济发达,不会因为茅台酒价格较高而受阻,B 不对;根据材料,目前茅台酒 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是在国内的产量较少,C 描述不对;欧洲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不会运输困难,D 不对;因此可能是因为酒类在欧洲受到监管导致出口到欧洲受阻,答案选 A。 2019 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正值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满归镇河流全线开河,一块块“冰排” 不断从上游飘来,场景蔚为壮观。冰排是凌汛的俗称,是有结冰期的河流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冰凌对 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冰凌有时可以聚集成冰塞或冰坝,造成水位大幅度 抬高,最终漫滩或决堤,称为凌洪。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凌汛在冬春季节都有发生,但春季的凌汛影响更大。其主要原因是 ①春季冰层融化,水量大,水位上涨过快 ②春季多浮冰,且浮冰切割堤岸,更容易穿堤造成水灾 ③春季降水多,来水量大,水位上涨快 ④春季植被尚未恢复,水土流失严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下列河流能受到凌汛威胁的是 A. 叶尼塞河 多瑙河 B. 勒拿河 黄河 C. 刚果河 松花江 D. 圣劳伦斯河 墨累河 6. 用来监测凌汛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的- 3 - A. GIS 技术 B. GPS 技术 C. RS 技术 D. VGA 技术 【答案】4. A 5. B 6. C 【解析】 4 题详解】 春季气温回升,浮冰融化,水位上涨,易成水灾,①对;春季的浮冰侵蚀堤岸,容易穿堤造成水灾,②对; 在北方,春季降水较少,③不对;凌汛是冰塞或者冰坝阻塞河道形成与水土流失没关系,④不对。故答案 为 A。 【5 题详解】 多瑙河位于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无冰期,不会形成凌汛,A 不对;勒拿河、黄河都有结冰期,都有 河段从低纬流向高纬度,会受到凌汛威胁,B 对;刚果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无冰期,无凌汛,C 不对; 墨累河位于热带地区,无冰期,无凌汛,D 不对。故答案为 B。 【6 题详解】 GIS 是用来管理、分析数据的,不能监测凌汛,A 不对;GPS 是用来定位、导航的,不能监测凌汛,B 不对; RS 是通过接收地物的电磁波来获取地物的相关信息,能用来检测凌汛,C 对;VGA 技术是显示器上的应用技 术,不能监测凌汛,D 不对。故答案为 C。 【点睛】河流可能发生凌汛的条件:一是有结冰期,二是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度,三是河床冰层融化等。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位于江苏省宜兴城西南约 25 千米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积约为 5000 平方 米,长约 800 米,全洞分上、中、下、水四层洞穴组成。洞洞奇异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长 120 米,游人多以洞中泛舟为一乐事。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 1000 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 高达 7 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下图善卷洞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4 - 7. 形成砥柱峰的地质作用为 A. 流水溶蚀 B. 风化作用 C. 流水沉积 D. 流水搬运 8. 每一层石灰岩洞穴形成时 A. 地壳持续上升 B. 地壳间歇性上升 C. 地壳持续下降 D. 地壳稳定 9. 善卷洞的四层洞穴形成,经历了几次地壳运动 A. 三次上升运动 B. 四次上升运动 C. 三次下降运动 D. 四次下降运动 【答案】7. A 8. D 9. A 【解析】 【7 题详解】 根据材料,砥柱峰是高达 7 米的钟乳石笋,是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分布地区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 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 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石钟乳,洞底的形成石笋。A 对;风化作用是通过流水、风、冻融等外力- 5 - 使岩石受到破坏,不符合题意,B 不对;一般来说,流水沉积作用指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受到阻挡等,流水速 度减慢,物质大量沉积下来,题中石灰岩和流水是化学反应,C 不符合题意;流水搬运是动态的过程,如沙 尘暴现象等,D 不对。 故答案为 A。 【8 题详解】 注意设问强调每一层洞穴的形成,一个洞穴的形成是流水经过长时间的侵蚀作用,此时地壳需要较稳定,D 对。地壳持续上升或者间歇性上升、持续下降都不利于地下河流侵蚀周围岩石形成洞穴,ABC 不对。 故答案选 D。 【9 题详解】 善卷洞最上层洞穴在稳定期形成后,地壳上升,流水下蚀形成更深层次的地下暗河,然后在较长稳定期内 进行岩石的溶蚀形成第二层洞穴;后每经一次地壳上升和相对稳定期,会形成一层洞穴;四层洞穴经历三 次地壳上升;故答案为 A。 水稻、玉米和小麦被称作三大粮食作物。下图是 1990—2015 年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目前,玉米不仅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镰刀弯”地区主要是指东北 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在地形版图中这些地区呈现 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的镰刀弯状分布。2015 年 11 月,《农业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 指导意见》出台,文中提出了这些地区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具体意见和措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读图可知,我国在 1990 年到 2015 年间( ) A. 玉米播种面积由占水稻的约 2/3 增加到是水稻的 2 倍多 B. 小麦种植面积的变化幅度最大 C. 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都经历了两个下降时期 D. 2004 年后水稻增加的播种面积比小麦的略大 11. 农业部指导“镰刀弯”地区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原因是( )- 6 - ①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②这些地区玉米市场偏小 ③玉米不适应当地自然环境 ④该地区 玉米单产较玉米种植优势区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0. C 11. D 【解析】 【10 题详解】 根据材料,2005 年,水稻的播种面积大约是 3000 万平方千米,玉米大约是 4000 万平方千米并未达到 2 倍 多,A 不对;从图中看,玉米种植面积由最少变为最多,因此变幅最大,B 不对;从图中看,在 1993 年和 2003 年左右,水稻和小麦播种面积都经历了两个下降时期,C 对;从图中看,2004 年后,水稻和小麦增加的面 积相差不大,D 不对。故答案为 C。 【11 题详解】 根据材料,镰刀弯地区是农牧交错带等,生态环境脆弱,①对;玉米的市场在全国,不仅局限于这一地区,② 不对;玉米适应性较强,在这些地区能种植,③不对;该地区相对于玉米种植优势区来说,自然环境不是 最适合玉米生长的,因此单产较低,④对。故答案为 D。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 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陆间水循环有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 人工降水是指根据自然界降 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增大并降落到地面的过程。 2019 年 2 月 13 日至 14 日,一股强冷空气影响华北地区,多地气象部门抓住时机,向大气中发射碘化银火 箭弹,进行了多轮次增雪作业,缓解冬季少雪干燥的状况。 材料二:降水环节中有一种降水方式,叫做降雪。 雪花作为“岁寒三友”中的一员不虚其名,她形态多 样,其形成与气温、相对湿度(空气中所含水汽量与相同情况下饱和水汽量的百分比)和风速密切相关,“最 美雪花”多形成在零下 14℃到零下 18℃之间,复杂精致、大而饱满。下面左图为雪花形态与温度、湿度的 关系图,右图为中国最美雪花地区分布示意图。 的- 7 - (1)结合材料一阐述此次人工增雪的形成过程。 (2)简述此次人工增雪对当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判断相对湿度随温度降低的变化特点。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天山西麓雪花发育大但残缺,不够精致美观;吉林南部地区雪花多复杂 精致、发育大而饱满、形态完整,有最美雪花之称。 (4)试分析天山西麓与吉林南部两地雪花差异的原因。 【答案】(1)强冷空气到达华北,气温骤降,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相对湿度大;但空气中凝结核较少; 人工向大气中发射碘化银火箭弹,形成大量凝结核,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增大,形成冰晶,增加降雪 量。 (2)增加空气湿度;抑制扬尘;增加土壤墒情,有利于春季作物生长;清洁空气,减少呼吸道疾病。 (3)在 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随气温的降低先减小后增加,变化先快后慢。 (4)天山的西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大风撕扯雪花,并且低海拔处降雪时气温较难降到一 15 度以下;吉林南部,湿度大,冬季温度较低,多处于一 14 ℃-18 ℃,风力相对较小,利于最美雪花的形成。 【解析】 【分析】 该题以雪花形态背景考查天气现象形成过程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此次降雪的条件是已经具备的自然条件加上向大气中发射碘化银火箭弹,具体过 程是强冷空气到达华北,气温骤降,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相对湿度大;但空气中凝结核较少;人工向大 气中发射碘化银火箭弹,形成大量凝结核,促使云滴迅速凝结或碰撞增大,形成冰晶,增加降雪量。 (2)华北地区的人工降雪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抑制扬尘;增加土壤墒情,有利于春季作物生长;清洁空气, 减少呼吸道疾病。 (3)根据材料二,在 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水饱和度随温度降低先增大后减小,同样的含水量,水汽饱 和度越大相对湿度越小,故在 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随气温的降低先减小后增加,变化先快- 8 - 后慢。 (4)根据材料,雪花形态的形成与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密切相关,天山西麓与吉林南部两地雪花差异的 原因从两地气温差异、相对湿度差异和风速差异分析,具体是天山的西坡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 大风撕扯雪花,并且低海拔处降雪时气温较难降到-15 度以下;吉林南部,湿度大,冬季温度较低,多处于 -14 ℃~-18 ℃,风力相对较小,利于最美雪花的形成。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仙女圈”位于非洲西海岸纳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却长得特别茂盛。下图为“仙 女圈”景观图及非洲南部局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学界关于“仙女圈”成因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2013 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研究发现,“仙 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潮湿,多以草类植物为食。一般白蚁巢穴位于地下 2 米左 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 5 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附近沙 漠年降水量多在 100 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尤尔根斯推测,沙漠白蚁 为保证自己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无植被覆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女圈”结 构。 (1)“仙女圈”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试分析该区域气流难以上升 原因。 (2)与一般白蚁相比,纳米布沙漠白蚁深居地下,试分析其原因。 (3)推测纳米布沙漠白蚁外出觅食时间规律,并分析原因。 (4)尤尔根斯推测“仙女圈”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请你为尤尔根斯的观点提供论据支持。 【答案】(1)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交替影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盛行下沉 气流;地处东南信风 背风地带,气流下沉;(地处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大 气温度上热下冷(或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而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纳米布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处温度相对较低; 白蚁喜湿,沙漠地区土层空隙大,地表水易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水源相对充足;地下深处潮湿的土 的 的- 9 - 层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 (3)昼伏夜出。该地区气候大陆性强,晴天多,白天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高,不利于怕热的白蚁活动, 夜间地表凉快,利于白蚁外出觅食。 (4)该地干旱缺水,雨期短,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其中央“荒漠化”能减少植物截留雨水及其 蒸腾,使雨水更多下渗至更深、更冷的土层,减少水分损耗,增加地下水量,保障深居地下的白蚁巢穴附 近土层潮湿及其旱期时的水源;同时,部分地下水流向周围,促进了“仙女圈”附近草类的茂盛生长,从 而保障了白蚁的食物来源。(关键词:地下更冷、更湿;食物来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纳米布沙漠的仙女圈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思维能力,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紧紧 围绕纳米布沙漠的自然地理特征,仙女圈的特征和白蚁的生活习性进行分析解答。第(4)问解答时要注意 围绕影响沙漠植被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水分进行分析。 【详解】(1)从图中看,该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交替影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 响时,盛行下沉气流;位于南非高原西侧,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沿岸有本格拉寒流,寒 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大气温度上热下冷,空气稳定,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根据材料,“白蚁喜阴凉潮湿”,纳米布沙漠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 处温度相对较低;根据材料,““仙女圈”附近沙漠年降水量多在 100 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 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说明该地地下深处土层潮湿,水源相对充足,推测是由于沙漠地区土层空隙大, 地表水易下渗导致;而且由于地下深处潮湿的土层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 (3)根据白蚁的生活习性和沙漠的自然特点,白蚁喜阴凉潮湿。该沙漠地区气候大陆性强,晴天多,白天 地表温度高,不利于怕热的白蚁活动,夜间地表凉快,利于白蚁外出觅食,因此其觅食规律为昼伏夜出。 (4)根据材料,尤尔根斯推测,沙漠白蚁为保证自己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无植 被覆盖;中央“荒漠化”能减少植物截留雨水及其蒸腾,使雨水更多下渗至更深、更冷的土层,减少水分 损耗,增加地下水量,保障深居地下的白蚁巢穴附近土层潮湿及其旱期时的水源使“仙女圈”表现为中央 下层泥土较为潮湿;根据材料,“仙女圈”位于非洲西海岸纳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却长得 特别茂盛,说明部分地下水流向周围,促进了“仙女圈”附近草类的茂盛生长,从而保障了白蚁的食物来 源。 (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 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旅游地理】- 10 - 喀拉峻大草原位于新疆伊犁河谷的特克斯县境内,属典型的高山五花草甸天然大草原,海拔在 2000-3600 米之间,风景区内有伊犁最好的高山、草甸、草原,有温泉之胜、飞瀑石林之美、冰川之奇,景 色辽阔秀美,是观光摄影的绝佳地。 指出喀拉峻大草原观光的最佳季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夏季。理由:草甸多种鲜花盛开,景色秀美;海拔较高,气温适宜,利于出游;河流径流量大, 瀑布壮观;旅游观赏时间更长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意在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喀拉峻大草原观光的最佳季节要从景观的特点进行分析。草甸多种鲜花盛开,景色秀美;海拔较 高,气温适宜,利于出游;河流径流量大,瀑布壮观;旅游观赏时间更长等所以应在夏季欣赏。 【点睛】1.选择观赏位置 (1)酷似造型地貌——特定观赏点观赏。 (2)峡谷、洞、一线天类景观——置身其中近观。 (3)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观。 (4)江河湖海——高处俯览。 (5)小景点——近观。 (6)山水组合景观——水路观赏。 2.把握观赏时机 (1)原因:因许多自然景观因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 (2)观赏时机举例:①我国北方山水风景宜夏季观赏;②朝观日出,夕看余晖;③高山风景宜雨过天晴时 观赏等等。 3.抓住景观特点 (1)原因: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内涵和给予人们的观感也不相同。 (2)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①主配;②层次;③框景;④借景。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我国风景美学理论→体现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 (2)自然和人文和谐思想的体现:①自然风景区建设;②人文景观建设;③风俗民情。 5.以情观景 (1)综合感受;(2)发挥想象;(3)移情于景,情景交融;(4)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11 - 15.【地理——环境保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隆河冰川位于瑞士境内,是阿尔卑斯山最古老的冰川之一。在过去的八年里,每年夏天,瑞士人都会 用白色的帆布毯子将冰川严严实实地覆盖起来。下图示意被白色毯子覆盖的冰川。 分析瑞士人给隆河冰川覆盖白色毯子的原因。 【答案】全球变暖,污染加剧,隆河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白色毯子反射率高,可以有效的反射阳光,减少 冰川直接吸收的阳光热量;白色毯子减弱了空气和冰川的热量交换;给冰川盖上毛毯,可以减缓冰川融化 速度等。(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夏季”为冰川覆盖毯子,可以与全球变暖联系起来。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 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这会给环境带来许多影响。毯子为白色可以增大阳光反射率,减少冰川吸收太阳辐射; 同时覆盖毯子可以减弱冰川和空气中热量的交换,从而减缓冰川融化速度,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外力作 用(风、水、生物等)对冰川的破坏。- 12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