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模拟重组升级卷(4)(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模拟重组升级卷(4)(解析版)

ID:261553

大小:79.7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5-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考语文二轮模拟重组升级卷(4)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 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以太极为本原的、秩序谨严的有机整体。此即《周易》“易 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蕴含的太极整体观。《易传・序卦》则在此基 础上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详尽、气势恢宏的宇宙图景。《易经》六十四卦便是对这个宇宙 图景模拟所得的一套严整的象数符号系统。这些是对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主流思想的独特表 达。由于宇宙万物是一个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成员,当然是宇宙整 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在与自然相处时,应摈弃那种让人类走了很长弯路,只顾局部、 短期利益的鼠目寸光式的行为方式,进而建立起一种从整体出发、顾全大局、高瞻远瞩的现 代行为方式。而这也是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核心理念。 在太极整体观的基础上,《周易》进一步指出,天地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生不息、 变化日新的。此之谓《周易》的生生不息观,即《易传》的“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 生之谓易”和“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显示的发展观。这告诉我们,由于宇宙是 一个富有日新、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因此,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问题也是宇宙发 展过程中的、前进中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慌失措,悲观绝望。当然,我们反对对人类前途的一切 悲观论调,绝不意味着人类可以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恰恰相反,人类应该迅速警醒,从容应战, 精诚合作,以顺利渡过难关。 《易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其中的“天地”不应 只狭隘地理解为蓝天、大地,而应看作代表宇宙间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如天人、男女、 上下、泰否、身心、内外等,《易传》以“阴阳”统称之。这就是说,如果阴阳两方面处于相 互交感融洽的状态,则彼此都能亨通兴盛;反之,如果阴阳双方处于相互封闭隔绝的状态,则彼 此都将走向衰败。此为阴阳交泰观。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全球问题,实质上便是 天人之间长期紧张对立的后果,是人把大自然当作可以任意宰割的沉默羔羊而一味征服索取、 大自然对人的无知妄为“忍无可忍”而进行“报复”的必然结局,是传统发展观以物为中心、 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诚如美国环境伦理学家巴里・康芒纳所说:“新技 术是一个经济上的胜利——但它也是一个生态学上的失败。”《易经》曰:“‘节’,亨;苦节,不可贞。”意思是说,保有节度则会万事亨通,若以节制为 苦,则诸事不利,不必占问。《易传》进一步阐发说,以谈笑自若的大将风度履险蹈危,以随时使 自己居于恰当位置的自觉意识保持节度,以居中守正的刚健气魄创造亨通;大自然正是因为保 有节度才使四季得以形成并各有成就;人类也应随时使自己保持节度并形成严格制度,这样才 不会伤财害民。此之谓《周易》的节以制度观。大自然的负荷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穷 的,因此,中华文化一贯主张,知足者富,知足常乐。为了使人类达到更高的生存质量,为了使人 类能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时刻告诫自己注意节制。 (摘编自赵建功《〈周易〉的生态伦理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认为人对待自然不应只顾及局部、短期利益,而应顾全大局和长远。 B.宇宙是一个无限发展的动态开放系统,从而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日新。 C.《易传》将所有对立统一的两个事物统称为天地,也叫阴阳。阴阳合万事通。 D.每人时刻告诫自己节制,人类才能达到更高生存质量,有更理想的生存环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谈《周易》的价值,接着从四方面具体分析,先总后分,层次清晰。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将《易》理和现实进行了结合,深入浅出,具有针对性。 C.文章引用巴里·康芒纳的话,论证了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使阴阳失衡。 D.文章阐释《周易》中的生态伦理智慧,为当今某些问题开具中华文化的药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易》是中华文化轴心期经典著作,因为其书在今天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模拟宇宙图景的《易经》六十四卦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独特表达。 C.老子认为阴阳二气相交,万物产生。该思想与《周易》“阴阳交泰观”相通。 D.在面对宇宙的发展、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时,人类应当从容以对,而不必悲观。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7 年 5 月 10 日 14 时 52 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 采,在南海神狐海域的第一口试采井点火成功,从水深 1266 米海底以下 203〜277 米的天然气 水合物矿藏中开采出天然气。截至 2017 年 6 月 10 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 “满月”,连续产气达 31 天,总产气量达到 21 万立方米,平均日产 6800 立方米,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好,获得各项测试数据 264 万组,为开展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为全 球首个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这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 性突破。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二: 可燃冰,是由甲烷与水分子组成的一种冰状的固体物质,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外 观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似冰雪,可直接点燃,故被称为“可燃冰”。它是一种燃烧力强、 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卢海龙说,每立方米的可燃冰天然 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是等量常规天然气的 1.43 倍,明显高于煤炭、石油,燃烧污染却又比煤、石 油小,更加清洁环保。 可燃冰资源储量丰富,大多分布在大洋海域,甲烷含量是天然气资源量的 60 倍,据估算,其 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明传统化石燃料碳总量的两倍。我国可燃冰资源储存量相当于 1000 亿吨石油,其中有 800 亿吨在南海。粗略估算,可燃冰可供我国使用一百年以上。我国石油的 对外依存度超过 60%,可燃冰对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人民政协网”) 材料三: 鉴于可燃冰的前景广阔,多个国家都在积极开展可燃冰研究,但目前开发可燃冰仍面临多 个难题。首先,因绝大部分可燃冰埋藏于海底,所以可燃冰开采难度巨大。目前,日本、加拿大 等国都在加紧试开采这种未来能源的步伐,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达到连续产气的预设 目标。其次,可燃冰开采的过程风险较大。据估算,全球海底可燃冰的甲烷总量大约是地球大 气中甲烷总量的 3000 倍,如果开采时不慎导致甲烷气体大量泄漏,将可能引发强烈的温室效 应。如何安全经济地开采可燃冰,并且从中分离出甲烷气体,目前依然是各国研究和利用可燃 冰的核心难题。此外,可燃冰开采面临高昂成本的问题。长江证券报告分析,当前中国南海可 燃冰开采费用达 200 美元/立方米,折合成天然气达 6 元/立方米,而常规天然气开采所需费用 不到 1 元/立方米,前者约是后者的 6 倍。 (摘编自《可燃冰开发面临三重难题》) 材料四: 可燃冰的开采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一个国家往往限于某种条件而力不从心,这 就需要国际合作,整合资源,携手并进。事实证明,国际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快了人类开发可燃冰的进程。 德国虽然是没有深海的内陆国家,但对水合物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重视国际合作。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德国曾利用“太阳号”调查船与其他国家就调查西南太平洋等海域事宜 进行合作,在苏拉威西海发现了与水合物有关的地震标志。1998 年,德国又与俄罗斯合作,开展 鄂霍次克海水合物调查。 可燃冰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重视,各国都希望可燃冰能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并成为新的 替代能源。但可燃冰的开采是否会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如果大量开采可燃冰,人为破坏这种自 然调节的平衡,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很多国家都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进行可燃冰的勘探和 开采活动,一方面加紧研究这种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摘编自网络) 1.下列对“可燃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燃冰名为冰,实际上只是外貌似冰雪,它是一种天然气水合物。 B.可燃冰存在于大洋海域,且埋藏在深海,开采难度巨大。 C.可燃冰的开采过程是有风险的,也需要昂贵的开采成本。 D.可燃冰本身无污染,但贸然开釆可能会引发温室效应。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南海神狐海域第一口试采井对可燃冰的试采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拥有了成熟的可燃冰 开采技术。 B.我国南海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如果能将其开采并投入使用,将大大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 存度。 C.现在多国在对可燃冰开采技术进行研究探索,也在研究进行可燃冰开采时可能产生的环境 危害。 D.共同开采可燃冰的国际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说明了在能源探索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德国作为一个没有深海的内陆国家,可燃冰资源很少,为什么要致力于可燃冰研究的国际合 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卧铺 阿城 第一次坐火车的卧铺,我心跳着进了卧铺车厢。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 顶。我是中铺,下铺是一个兵,头剃得挺高,冲我笑笑,问:“你到哪儿?”河南人。对面下铺一位老者听说我去南方,就说:“南方还暖和,北边儿眼瞅着冷啦。您瞧这位同志,都用上大衣了。” 河南兵一笑,说:“部队上发了绒衣裤儿,俺回家探亲,先领了大衣。” 开车铃声响了。呆了一会儿,又慢慢来了一个挺年轻的姑娘。 那姑娘拉平了声儿说:“谁的?别放在人家这里行不行?”我把提包放在我对面的中铺上 了,于是赶紧提下来,说:“对不起,忘了忘了。”姑娘借着窗玻璃,理了一下头发,脱掉半高跟儿 鞋,上了中铺,打开书包,取出一本儿书,立刻就看进去了。河南兵坐得很直,手捏成拳头放在膝 上,脸红红地对我说:“学文化哩!” 车开了。那老者拉了毯子睡下。河南兵仍旧坐得很直,我正想说什么,就听车厢过道口闹 起来。河南兵伸出头去,说:“敢是俺的战友儿看俺来?”他们这一吵,惊动了卧铺车厢的人,上 上下下伸出头来,睁着眼问:“怎么了?”那个结实兵一边走一边挥着手,说:“没啥,没啥。俺们 到俺们战友儿这儿来看看卧铺是个啥样子。”大家笑起来,又都缩回去。 我问:“就买了一张卧铺?”河南兵红了脸。结实兵粗声大气地说:“俺这位战友儿的娘 才有意思来!坐过几回火车儿,就是不知道卧铺是个啥样子,来信问他当了兵可是能坐卧铺儿? 俺这位战友儿硬是借了钱买了一张卧铺票儿坐,回去给娘学说。俺们讲说沾个光,也来望望,回 去也给俺们家里人学说。”说到这里,中铺的姑娘扭动了一下。仍旧看书。河南兵赶忙说:“你 小声儿说话不中?这卧铺里的人净是学文化的,看惊动了。”结实兵这才发觉中铺躺着一个姑 娘,笑着打了河南兵一拳:“你小子坐卧铺儿不说,还守着个姑娘,看美得你!”姑娘使劲动了一 下。河南兵臊红了脸,说:“你不敢乱说!”结实兵很高兴地回去了。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 都很仔细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像是看卧铺来的。 参观完了,河南兵显得挺累,叹一口气,从挎包里摸出一个苹果,递给我说:“你吃。”我 急忙也拿出一个苹果说:“我有。”推让了一会儿,互相拿了对方的。有闲没盐地聊了半天,都 说睡觉吧。河南兵扯出军大衣,问我:“你盖?”我说:“铺上有毯子。” 上了中铺,我看那边的姑娘已不再读书,蜷起身子睡着,瞄了瞄老者,正是香甜的时候。我 头冲窗子躺下,后半夜,裹紧了毯子,真有点冷。 大清早,忽然被一声喊叫吓了一跳:“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我连忙扭头去看。只见 那个姑娘半撑着身子,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 车厢的人闻声过来好几个,睁着眼看那姑娘。那老者躺在下铺,立屈着腿说:“姑娘家说 话好听点儿!半夜看你冷,替你盖了,怎么就脏了你?总比冻着强吧?”河南兵从底下冒出来,后 脖子也是红的,说:“醒啦?大衣是俺的哩。”看热闹的人都笑起来,散回去。我下到下铺,只见河南兵叠他的大衣。放在枕头上,又抻,又抹。我笑着说:“你的大衣有 什么味儿?”河南兵也不回头,说:“咋会来?许是他们借穿照相?那么一小会儿,不会串味儿来!” 我抬头看了看姑娘,姑娘低了头,僵坐在中铺。女子早上没有梳洗大约是最难看的时候。 老者不说话,只用手轻轻拍着膝盖,噘起下嘴唇儿。我呆不自在,就洗漱去了。回来一看,三个人 还在那里。 我问河南兵:“你不洗洗?”河南兵这才抬起头来:“俺不洗了,到了家,痛痛快快用热水洗, 娘高兴哩。”我说:“也不能叫老婆看个累赘相呀。”河南兵说:“哪儿来老婆?”我说:“当 了兵,还不是有姑娘想跟着?”河南兵说:“咋说哩!俺借钱坐卧铺儿,东西买少了,怕是人家不 愿意哩!”老者笑着说:“将来当了军官,怕啥?”河南兵看了看姑娘:“军官得有文化哩。” 姑娘正慢慢下来,歪着腰提上鞋,拿了手巾、口缸去了。半天回来,低头坐在下铺,不再看 书。老者问她到哪儿,她借答话,看了一眼河南兵,又低下头去。河南兵掏出苹果让大家吃。我 把到手的一个转给姑娘。姑娘接了,却放在手里并不吃。我问河南兵:“你的刀呢?”河南兵以 为是说昨天的事,就说:“武器离了部队就收,不方便哩。”老者扭脸对姑娘说:“洗洗吃吧,不 脏。”姑娘更埋了头,我赶忙把我的刀递过去。姑娘接了,拿在手里慢慢地削。削好,又切成几 瓣儿,抬起头,朝大家笑一笑,慢慢地小口儿小口儿吃起来。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河南兵”两处“学文化”的语言描写,写出他对“文化人”的敬慕之情,表现出他质朴、 善良的性格特点。 B.小说刻画“姑娘”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三言两语就勾勒出姑娘的美丽,也描绘出 了她“文化人”的特点。 C.小说写“结实兵”来看战友的卧铺的情节,通过他对卧铺的好奇,对姑娘的饶有兴趣,写出了军 人的单纯和热情的特点。 D.小说中人物的对话中方言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乡土色彩,既有利于人物的塑造,也 有利于反映小说的时代特色。 2.小说以“卧铺”为叙事背景,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耐人寻味,请欣赏这样结尾的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 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 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 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 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 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 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 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 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 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对文中画框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B.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C.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D.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麟德:年号纪年法,我国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麟德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B.阙下:是宫门两侧的高台,阙下指帝王所居住之处,又可指宫廷,本文借指朝廷。 C.都督: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后发展成为中央或地方军 事领导长官。 D.《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诗》《书》《礼》《易》《乐》谓之 儒家“五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天资聪颖,才情过人。六岁时就能写文章,通过自荐、引荐、对策,不到二十岁的他就被 授予官职。B.王勃浮躁浅露,拖累家人。在写《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贬斥出沛王府后,补虢州参军,又杀 死官奴曹达,其父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 C.王勃才华横溢,文不加点。援笔而成《滕王阁序》,被人称奇。他写文章的时候,先磨墨、酣 饮,再蒙被而卧,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 D.王勃闻名当世,为人称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杨炯认为自己 的文章胜过卢照邻,不如王勃。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 (2)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 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 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 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 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 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 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 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 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 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 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颔联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 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 和牢骚;"名惭"写出诗人对柳士师 的敬意。 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 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 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 D.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 之情,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 歌的感染力。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 是柳永名作《雨霖铃》的结句。比 较这首诗的尾联和《雨铃霖》的结 句艺术手法上的异同之处。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 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2.李煜的《虞美人》中,除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也是勾起词人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_________”则是对词人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暗写诗人出塞时惆怅、 抑郁的心情。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 20 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_________在 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_________。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 于一体的立体艺术,( ),促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 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其文 物价值,可说是_________。整个千佛洞地区是个艺术宝库,至少_________了 1400 多年的带有历代艺术风采的壁画、雕刻、经卷等等。背景题材即使以佛教文化为主,不同时代的艺术品 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是人类文化的宝藏和精神财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坐落 闻名于世 无与伦比 累积 B.坐落 名垂千古 不可或缺 积淀 C.分布 名垂千古 不可或缺 积淀 D.分布 闻名于世 无与伦比 累积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敦煌石窟艺术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 来的表现手法 B.敦煌石窟艺术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化、吸收了外 来的表现手法 C.在古代艺术家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化、吸收了外来 的表现手法 D.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 的表现手法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背景题材虽然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 B.虽然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 C.即使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还是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 D.即使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洗热水澡会使人体温度迅速升高,①_________,延迟大脑释放褪黑激素的时间。人一到 晚上就想睡觉,主要是因为褪黑激素只在夜晚分泌,通常在晚上 11:OO 至凌晨 2:00 分泌 最为旺盛,②__________,直到早上 8:OO 停止分泌。如果洗完热水澡立刻上床,就会导致 褪黑激素迟迟不分泌,③________;即便入睡,睡眠质量也不高,可能会经常做梦。 9、请阅读下面内容,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 4 个字。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 具规 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 “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 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 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 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 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 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 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相应成为南京唯一仍在从事绒花 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 2018 到 2019,时间见证奋斗者永不停歌的脚步。“2018 年,我们 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这些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 挥洒汗水拼出来的”“我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每一位 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2019 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 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 新年前为,习提平主席发表 2019 年新年贺词,满怀深情回望奋斗,满怀热情致敬奋斗,满 怀激情呼唤奋斗。贺词通过电波和网络传至四面八方,引来广泛共鸣,鼓舞和激励着亿万人民 沿着一个又一个时间节点奋发前行。 读了习主席的这些新年贺词,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以及解析 1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C; 3.A 解析:1.A 不是《周易》认为,是作者认为。换主语。B 因果倒置。C《易传》称之为阴阳。 2.不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 3.没有因果关系因为蕴含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意义并 非是其作为轴心期经典著作的原因。 2 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A; 3.①可燃冰是一种燃烧力强、清洁环保的新型能源;②可燃冰资源储量丰富,可以缓解能源紧 张的局面;③可燃冰开采难度大,需要国际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应对。 解析:1.“可燃冰存在于大洋海域,且埋藏在深海”错误。原文说的是“可燃冰资源储量丰富,大 多分布在大洋海域”“绝大部分可燃冰埋藏于海底”。2.“标志着我国已拥有了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术”错误。 可燃冰的试采成功仅仅是试开采成 功,结合其他几则材料来看,可燃冰开采面临许多问题,我国还没有掌握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 术。 3.解答本题时要统观全文,发散思维。材料二介绍了可燃冰的优势,指出可燃冰燃烧力强,清洁 无污染,是一种新型能源,且资源储量丰富,材料四说各国都希望可燃冰能缓解能源紧张的局 面,这是德国参与可燃冰研究的国际合作的动力;材料三和材料四都介绍了开采可燃冰的难度, 这也是德国参与可燃冰研究的国际合作的理由。据此可概括出答案。 3 答案及解析: 答案:1.B; 2.①以“卧铺”作为小说的环境,空间狭小与出场人物的众多形成反差,折射出了世 像百态; ②以“卧铺”作为小说人物表演的舞台,展现了各类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利于突出小说主人公的 质朴善良的性格特点; ③以“卧铺”为中心组织故事情节,通过看卧铺、盖大衣、吃苹果等情节,使得小说情节紧凑、 简洁、明快。 3.①从情节来看: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在情节的继续发展上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②从人物形象来看: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写出了姑娘对“河南兵”情感态度的变化,使得人物 形象更丰富、生动。 ③从小说主题来看:以“姑娘吃苹果”为结尾,结尾让不同人物走向融合,有利于表达对真情之美、 温情相处的赞美的主题。 解析:1.姑娘的美丽是通过士兵们的反应侧面描写出来的,“其他的兵一个一个地来,都很仔细 地瞧那个姑娘的背影,倒不象是看卧铺来的” 2.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就介绍了‘’卧铺’的特点,“嗬,像现代化养鸡场,一格一格的,三层到顶”,由 此可见,“卧铺”的空间很狭小,但这狭小的空间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为人物出场提供了舞台;从 出场的人来看,有年轻的姑娘、河南兵、结实兵、我、老者等,人物之众多与空间之狭小形成 反差,折射出世像百态;从小说的情节来看,小说写战友来看卧铺、河南兵给女孩盖大衣、吃苹 果等情节,而这些情节都发生在“卧铺”中,可以说“卧铺”让小说的情节很紧凑。考生围绕这些 进行答题即可。 3.小说结尾写姑娘吃河南兵给的苹果,这说明姑娘对待河南兵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上文河南 兵战友来看河南兵时,“姑娘使劲动了一下”表现出姑娘的不耐烦,姑娘睡觉醒来嫌弃河南兵的大衣,“这是谁的呀?这么大味儿““用拇指和食指拈起一件大衣的布领子,往外拽着‘’,这里是一 种嫌弃,而小说最后姑娘吃苹果体现出态度的变化;姑娘对河南兵态度的变化也给了读者想象 的空间,如姑娘和河南兵会不会有情感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情节上的效果;从主题上来看,上文 在“臣卜铺”这一环境中写了众多的人物,有文化的姑娘显得与众不同,且格格不入,小说结尾姑 娘吃河南兵给的苹果显示出不同人物之间的融合,表现出对真情之美、温情相处的赞美。考 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4 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D; 3.D; 4.(1)王勃被废去官职之后,客居剑南。他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感慨 地想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诗篇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2)事先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应 承,纸笔到了王勃那里,王勃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 解析:1.本题要注意“都督”统领下的几个行为动词;文言虚词“乃”;对话标志词“曰”的断句。 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3.杨炯认为他惭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王勃的才华并未得到世人的称赞。 4. 文言文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九岁那一年,读到了(大儒)颜师古注 解的《汉书》,就作了一篇《汉书指瑕》来挑出它错误。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员刘祥道奉旨巡 行关内,王勃给刘祥道写了一封信,展示自己的才学。刘祥道上表给朝廷,策试成绩优秀。当时 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多次献上精美的颂文给皇帝。皇子沛王听说了他的 名气,就把王勃请到自己的府中,担任专门的著作工作,评定编次《平台秘略》一书。书写成以 后,沛王对王勃更加宠爱信任。当时,皇子们喜欢玩斗鸡游戏,王勃开玩笑写了一篇檄文声讨英 王的斗鸡,高宗皇帝大怒道:“这么下去将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把王勃轰出了王府。 王勃被轰走后,游历到四川剑南。曾登上葛愦山远望,他曾经登上葛愦山远眺,感慨地回想 起三国诸葛亮的功绩,写下诗篇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听说虢州盛产草药,求托门路弄了个虢 州参军的小官(便于研究医学)。他倚仗自己的才华,傲视同僚下属,被他们所共嫉妒。官家的 奴才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寓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把他杀了。事情暴露之后,本该问死罪, 正好赶上大赦,只免除了他的职名。父亲王福畤,为雍州司功参军,因为王勃的缘故降职至交阯 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溺水,惊悸而死,享年二十九岁。 当年,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 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 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 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 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 王勃写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 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王勃还 特别喜欢著书立说。当年,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末住在白牛溪,教养了很多门客。曾经创作了从 汉魏至晋时的一百二十篇史料,用来当做古《尚书》的续篇,后来序文亡佚,有十篇只有目录,没 有文章,王勃将缺失的地方补充完整,最终定稿二十五篇。他又认为,做为一个人,不能不懂医学, 当时长安名医曹元有秘密的医术,王勃跟他行医学习,全都掌握了曹元的医学精华。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凭文章齐名,天下称为“初唐四杰”。杨炯曾说:“我惭 愧排在卢前,而对排在王后面感到羞耻。”当时的评议者也认为是这样。 5 答案及解析: 答案:1.D; 2.相同点:同为想象别后之景,采用虚写手法。 不同点:柳词直抒胸臆,以千种风情衬尽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刘诗以想象之景结情,寄离情于山 水。 解析:1.“反衬”不恰当,应改为“正衬”,以哀景哀情。 2.译文: 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 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 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 贬黜的柳下惠。 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 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 所思》。 6 答案及解析: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解析: 7 答案及解析: 答案:1.A; 2.D; 3.B 解析:1.分布:散布之意;名垂千古: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用于人;不可或缺:意思表示非常重要, 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积淀:指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多用于抽象事物,如积淀某种精 神 2.在…基础上,介词短语中,不该再有主语,尤其是“敦煌石窟艺术”,前句已有;“融化”与“吸收”词 序不当 3.关联词语并非假设关系;关联词语“虽然……但”的位置应该在主语之前 8 答案及解析: 答案:①抑制大脑褪黑激素的分泌②之后分泌量会慢慢降低③让人难以入睡 解析:语段分析了洗热水澡与人睡眠的关系。第①处根据“人体温度迅速升高”“延迟大脑释 放褪黑激素的时间”推断,应该是“抑制大脑褪黑激素的分泌”;第②处根据“褪黑激素只在夜 晚分泌,通常在晚上 11:00 至凌晨 2:00 分泌最为旺盛”、“直到早上 8:00 停止分泌”推断, 应该是“之后分泌量会慢慢降低”;第③处根据“褪黑激素迟迟不分泌”、“即便入睡,睡眠质 量也不高,可能会经常做梦”推断,应该是“让人难以入睡”。 9 答案及解析: 答案:①寓意 ②历史 ③工艺 ④现状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将文段分层,然后概括层意即可。本 文段的层次为,第一层: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第二层:唐代 被列为皇室贡品。……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第三层: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色彩明 快,栩栩如生。第四层:2006 年……绒花技艺后继乏人。根据每一层可概 括为寓意、历史、 工艺、现状四个方面。 10 答案及解析: 答案: 我们一直奋斗着 时间或快或慢,生活或苦活甜,学习或好或次,为造就一个美好的明天,我想,我们一直奋斗 着。 生活,我们每天都渴望过得更好,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贫民百姓,都渴望日子越来越好,状 态一直是“发展”着的,但由于每天的生活近似相同,有些人日日果实累累,乐享其成,有些人身 心疲惫,一无所获。现在的我们日日晚睡早起,一些人有抱怨,其实我们都一样。梦想坚定者,我 像你看齐,还在徘徊者,祝我们成功。生活中很多小事累积成习惯,好的不见发展,坏的趁机产生。 然而习惯决定未来。戏谑青春那点事儿,弄会儿可以,不能太当真。我们正年轻,我们正奋斗。 学习,这依旧是一个不断学习的时代,书面知识、生活知识或是社会知识,在这苦乐交加的 求学时代,我们学到的“逸少游出《兰亭序》,东坡被贬赋赤壁;王安石游山揭弊端,太白深感蜀 道难;杜少陵南游吴越,北游齐赵,《秋兴八首》带《登高》,咏怀古迹叙昭君。”玩转历史,畅 聊时事。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此,带着兴趣走了下去。考试考出最差成绩,心情却比往常好。努 力程度没到那,成绩自然下降。这些,一般人都会经历。成绩单发下的那一刻,过去就是过去了。 明天东方破晓之时,我们依旧站在晨风中,与学霸级人物来个刺激。我们还将一直奋斗着,一两 次小考,那都不是事儿。 未来,不是想的太远,是一直注视着前方。所有人都想有一个好的未来,然大多数人又都经 不起坎坷,所以少部分人做了成功的例子,一部分人做了陪衬,一部分人做了反面教材,致使好 的未来永远不会属于大多数人。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只能以普通人的眼光看问题,很多 人希望不平凡,然而不平凡后,又想图个清静。冯导的好梦一日游可以看出。身边的人说过,不 要总想过去,过去想多了,将会很难向前;不要总想未来,未来想多了,也会失去今天。我们能做 的还是把握今天,我们一直在奋斗,为了明天的美好,奋斗着不紧不慢的今天。 行了,就说这么多吧,正想着怎样结束这点东西的时候,身边的人说:“我们来听首歌” “什么歌?”“莫文蔚的阴天。”歌的内容完全没有悲凉的感觉,可能是符合现在的心情。 无论生活进行到何时,我们一直奋斗着。 解析: 本题考查书面表达的能力。抓住关键词“奋斗”,从大的方面来说,文章可以回顾一年来我们国 家的奋斗史,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可以礼赞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们,他们可以是科学家、工 程师、“大国工匠”、建设者和参与者,是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是南仁东、 林俊德、张超、王继才、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等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广大基层干部、退 役军人,是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追梦人。可以从历史节点上回望过去,没有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 40 年 来,国家的前行成就个人的梦想,个人的脚步推动国家的进步,中国人民以感天动地的奋斗,创 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还可以展望未来,“2019 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 一起奋斗”,让我们满怀信心、拥抱梦想,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毂 力,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时代的光荣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的奇迹。 参考立意: 1、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 2、我们一直在奋斗。 3、追逐梦想。 4、空想不如实干。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