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城市第二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北宜城市第二中学2019-2020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4585

大小:352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5-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30 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下面刻 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 映了当时 A. 铁犁牛耕的应用 B.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图片可以看出,在汉代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故 A 正确。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B。汉代时期已经进入封 建社会,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 C。犁耕的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是在唐 朝时期,排除 D。 2.公元前 627 年,秦军准备偷袭郑国,正好碰到郑国的大商人弦高外出卖牛,弦 高一面派人回国报信,一面赶了十二头牛去犒赏秦军,并说是奉了郑国国君的命 令前来。秦军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这就是“弦 高救郑”的故事。这一故事反映出 ①郑国是个强大富庶的诸侯国 ②弦高是代表郑国的官商 ③弦高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④弦高是很有实力 私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的【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国商人弦高使用计谋,用牛犒赏秦军,使郑国免遭秦军进攻 一事可见弦高是一名有较强的的经济实力的私商,而且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③ ④正确,②错误,选项 B 正确,选项 C 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并非 强大富庶诸侯国,①错误,选项 A、D 排除; 【点睛】组合型选择题首先选择明显错误组合项,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3.《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 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 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B 【解析】 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 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为 官府垄断,故 A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反映技术 的世代传承,故 C 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故 D 错误。故选 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 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手工业技术的世代 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 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 漕运线路 变化 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有利于经济 协调发展 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A 的 的【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 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 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 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 A 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 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 片面; 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 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 外贸易联系不大,D 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厉以宁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明清时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 种私人雇佣关系,它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但这种转化至少是有条件的, 其一是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其二是有适当的制度、体制保证。据此可知,该 学者认为 A. 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B. 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C. 雇佣关系形成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 D. 列强侵略中断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经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由私人雇佣关系转 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保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资本主 义经济体制,而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现实来说并不符合,故该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机 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私人雇佣关系不等于资本主义萌芽,C 项符合材料;A 项中 传统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不符合材料意思;B 项明清时期中国产生了资本 主义萌芽正好与材料相反;D 项列强侵略中断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未在材料中体现, 故排除。 6.19 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 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A. 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 使中国卷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 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限 制,这时期华商采取“附股”于洋商的方式参与在华的经济活动并谋利,这客观 上促进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故 A 选项正确;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 在鸦片战争以后,故 B 选项错误;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西 方国家的侵略方式转为资本输出,故 C 选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故 D 选项错误。 7.1855 年 10 月 6 日,上海福利洋行在《北华捷报》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质 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酪, 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以及 其他各式商品。”材料表明 A. 西洋商品较多涌入上海市场 B. 民族资本涉业范围十分广泛 C. 近代广告业由此开始并发展 D. 国人饮食习惯发生深刻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55 年 10 月 6 日,上海福利洋行” 登载广告,“大量出售高品 质加利福尼亚面粉,每袋五十磅,极便家用,每袋四元。另有最高品质火腿和奶 酪,高档饼干、咖喱粉以及酱料,切条芒果酱,大量鞋、靴,大小灯罩和烟囱, 以及其他各式商品。”可知西方商品面粉、火腿、奶酪、饼干等涌入上海市场,故 A 正确;据材料是“1855 年 10 月 6 日,上海福利洋行”登载广告,而不是民族资 本企业,B 错误;据材料没有看出近代广告业是由此开始的,C 错误;据材料主要 反映的是西洋商品涌入上海市场,因此 D 片面。8.下表为 1950—1952 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单位:万公 斤) 采购量折合原粮 年度 粮食产量(原粮) 数量 占产量(%) 占上市量(%) 1950 449057.5 20398.5 4.5 24.6 1951 428382.5 28413.0 6.6 55 1952 575071.5 70146.5 122 85 A. “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推进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加强 D. 合作化运动蓬勃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50—1952 年江西省国家粮食采购量占产量及上市量比重”两项 指标都呈现增长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影响力增强,C 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 1953 年,A 项错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国家采购粮食不等同于“城乡一体化”,B 项错误;合作化运动是在一五计划期间, D 项错误。 9.下图是《新中国 50 年资料汇编》中的 1952~1965 年人均 GDP 增长率折线图。 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 1953~1954 年经济出现衰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负面影响 B. 1954~1956 年经济持续发展,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正确 C. 1958~1961 年经济出现波折,表明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水平 D. 1961~1964 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大跃进运动出现在 1958 年,与 1953—1954 年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中共八大召开是在 1956 年,不能指导 1954—1956 年经济发展,故 B 项错误;1958—1961 年中共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实 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中国实际生产力水平,导致国民经济的下 滑,是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带来的影响,故 C 项错误;针对大跃进、人民公 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带来的经济下滑,中共确定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取得了 1961—1964 年经济上升的成果,故 D 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实践·国民经济的调整 10.1984 年中央 1 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 15 年以上。1993 年中央 ll 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 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 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 C. 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D.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93 年中央 ll 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 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可知, 土地承包在原有承包期基础上再延长,还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 些表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B 正确;据材料“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 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知,没涉及土地承包权质变问题,A 错误;据材料只 是土地承包期的问题,没有反映采取措施消除农业经济发展障碍问题,C 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产业结构调整,D 错误。 11.16 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 40 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 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半个世纪后, 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 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但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荷兰人执着 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A. 商业立国的理念 B. 殖民扩张的野心 C. 资本输出的要求 D. 世界工厂的自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荷兰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荷兰人对经商的诚信的执着、变通,体现荷兰人不想为了 所谓的尊严,而牺牲商业利益;两者体现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A 项正确。题干 强调荷兰人商业立国的理念,与殖民扩张无关,排除 B。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 命的影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而非荷兰,排除D。 【点睛】荷兰殖民扩张: ⑴对外贸易发达。17 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 之称。 ⑵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在亚洲---摩鹿加群岛、爪哇、台湾, 美洲--建“新荷兰”(即新尼德兰) 12.1624 年英国议会通过《垄断法》,宣告以往国王所授予的专利权一律无效,规 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 14 年的独占保护。 对《垄断法》的制定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 B. 推动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 D. 专利垄断不利于科技的进步【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英国议会规定个人专利权的期限有利于社会共享专利成 果,进而推动技术的继承积累与创新,进而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基础,故 C 项 正确。A 项,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成为英国权力中心,排除。B 项,科 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与题干信息不符。D 项,题干规定了 专利垄断期限,故不能反映专利垄断阻碍科技的发展,故 D 项表述错误,排除。 13.1933 年 7 月,罗斯福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愿意合作的雇主应 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据此可知,罗斯福提 出“一揽子规约” A. 意在维护工人阶级权益 B. 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C. 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解 D. 使严重的社会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中“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 高工时”的规定可知,体现了罗斯福政府企图缓和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矛盾,故 C 项正确;罗斯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工人利益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 A 项; B 项是《全国工业复兴法》对资本家之间关系进行调整的作用,排除 B 项;D 项主 要是“以工代赈”的作用,排除 D 项 14.在 1920 年 12 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 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 会落空”,也“不应该幻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这说明列宁 A. 认为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 B. 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 C. 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 D. 在经济政策取舍上逐渐过于保守 【答案】B 【解析】材料“1920 年 12 月”“列宁”“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 有出路” “不应该奢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反映了列宁注意到了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农业的地位和新经济政策的推 行,故 A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列宁的保守,故 D 项错误。 点睛:材料“1920 年 12 月”“列宁”“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 们就没有出路” “不应该奢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是关键。 15.20 世纪 50 年代后,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 显,从 1950 年的 2304.8 万下降到了 1960 年的 1563.5 万。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A. 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B. 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C. 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D. 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答案】C 【解析】 就业人口从第一、第二产业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故答案为 C 项。农业人口转移不能说明农业经济衰退,排除 A 项;B、D 项材料不 能反映,排除。 16. 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 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 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 1971 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 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 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 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 D 项。ABC 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 考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点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斯大林体制有所调整,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在其改革时期,积极地对美国进行争霸战争,耗费了 大量的国力,同时僵化的色彩更加明显,最终其改革以失败告终。 17.下图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 可以推知 A. 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 B. 斯大林体制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 C. 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 D. 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胀”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图表中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 苏联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未能从根 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而导致的。故答案为 B 项。A 项,“美国的工业产值增 速高于苏联”的说法与材料图表中 1965—1975 年间,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远 远低于苏联的现象不符,排除;C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固然对工 业产值增速会产生影响,但不是两国经济此长彼消的主要原因,经济政策才是影 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排除;D 项,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 这表明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失灵,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 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 结论。18.1944 年 8 月苏联官方刊物登载:“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 美国得以推动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 大发展的道路快步前进。”这表明 A. 美苏两国已就战后合作达成一致 B. 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有期望 C. 全球化的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 D. 苏联力图缓和与美国的尖锐矛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苏联对战后合作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得以推动并促 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进程,使我们能够沿着社会经济获得更大发展的道路快步 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苏联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抱 有期望,故 B 正确。材料未涉及美苏两国已就战后合作达成一致,故 A 排除。全 球化的统一市场正式开始运作,应该在世贸组织之后,故 C 排除。苏联力图缓和 与美国的尖锐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排除。 考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 体系 19.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进行不断加快,但 2015 年 3 月冰岛宣布放弃加入欧盟, 2018 年 6 月英女王批准英国脱欧法案,英国退出欧盟。这表明 A. 欧洲联盟随冷战结束已经失去其存在价值 B. 冷战后欧洲各国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大国强权政治仍然主导着欧洲的国际关系 D. 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洲一体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主权让渡的过程。冰岛放弃加入欧 盟和英国退出欧盟的原因就是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反对更多的主权让渡,所以材料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着主权让渡的博弈,故 D 项正确。A 项不符合 史实,排除。B 项绝对化错误,排除。C 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20.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家间逐渐打破那种非友即敌的外交模式,“伙伴关系” 被许多国家接受,这种关系非敌非友,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作。这 反映了 A. 多极化发展弥合了国家间的利益分歧 B. 国家间综合国力差距逐步缩小 C. 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 D. 多极化的国际关系格局已形成 【答案】C 【解析】 国家之间的交往最高的原则是国家利益,所以不可能弥合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 所以排除 A;B 材料没有反映,排除;由材料“可以在利益一致的许多方面寻求合 作”可知,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所以答案选 C;多极化的国际关 系格局正在形成中,排除 D。 21.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 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解析“公天下”至“家天下”是由原始传说时期进入国家的转型,故 A 项错误;封建转向 帝制,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专制社会转型,故 B 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分权政 治向集权政治转型,故 C 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分封制下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 以一定才能选拔和考核官员的官僚政治的转变,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22.张老师讲解下面知识结构图时最有可能得出的认识是 (  )A.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D.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 项是分封制的特点,排除;秦朝中 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的实行,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统治,B 项正确;C 项反映的是 汉初的局面,排除;D 项所述符合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举措,不符合 秦朝史实,排除。 答案 B 23.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 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 要是指(  ) A.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注意材料的要求是“客观条件”。A 项郡国并行并不是当时的条件,因为当时实 行的是郡县制,故选 C 项;B 项错误,皇帝制并不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D 项错误,三公 九卿制也是君主专制部分的内容。 答案 C 2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 期 两宋 明清 比 例 50%以上的 进士 43%的进士 任 官 前 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扭转了传统的等级和门第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解析据表格中的信息,两宋和明清时期一部分官员出身于平民及贫寒家庭,这反映 了科举制度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B 项符合题意;A 项与表格主旨不符,C、D 两 项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 答案 B2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 1 000 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 50 米。政务 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解析政务中心靠近皇帝寝宫有利于及时给皇帝传达信息,本质上反映了皇帝对政权 控制的加强,故选 D 项。 答案 D 26.《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造成多方面的 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 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解析:选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客观上唤醒国人的民 族意识、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故 B 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唤醒国人的民 族意识,故 A 项错误;戊戌变法是受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影响而发生,故 C 项错 误;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精神上的强击”无关,故 D 项错误。 27.有学者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主要是英军侵犯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不具备 卫国的觉悟,因此三元里人民的行为实际上是一场保卫家园的战斗,而不是一场 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战斗”。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A.三元里抗英只局限于保卫家乡不值得称颂 B.三元里抗英客观上具有爱国主义的色彩 C.三元里抗英体现了民众爱国爱家的朴素情怀 D.三元里抗英主观上洋溢着爱国主义色彩 答案 B 解析 材料强调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主观出发点只是“保卫家园”而不是“保 卫祖国”,故 C、D 两项错误;三元里抗英是值得称颂的,A 项史观错误;虽然三 元里抗英不是“卫国的觉悟”,但在客观上表现出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故 B 项正确。 28.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的签订,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但当时就有先进 的中国人指出其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 涵是(  ) A.《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B.《辛丑条约》;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在华代理人 C.《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D.《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解析:选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辛丑条约》中保留清政府,“托保 全之名”,实际上是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其在华的代理人,“行灭国之实”,中国 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B 项正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马关条约》大大加深 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A、C、D 三项涉及的相关信息均不能体现“行灭国之 实”的信息,故排除。 2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 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 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 D 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 场反帝爱国运动,符合材料中说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① 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的,② 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作者没有用此观点,④错 误。 30.1842 年,中国被迫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919 年,中国代表团拒绝在 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43 年 1 月,中国分别与英美两国签署新约,取消英美在华 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  ) A.成为世界强国 B.外交逐渐自强 C.废除了不平等条约 D.摆脱了列强压迫 解析:选 B 抗战结束后中国仍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A 项错误;从 近代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到废约,体现了中国外交逐渐自强,故 B 项正确; 中国废约不等于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故 C 项错误;中国签订新约实际上仍受到 英美等大国的制约,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3 题,共 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 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 占贮货。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广州蕃坊,海外诸 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管理)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 之,巾袍履笏如华人。”费正清则认为“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 的主角。” ——据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整理 材料二 《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诱起” 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 格局之确立。马可·波罗之后,大批意大利籍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将“天 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对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胡适认为:“重点并不是向后,即重回古典 发现传统,而是向前,即推动启蒙运动和建设民族国家。” ——据周宪《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中国》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 6 分) 【答案】(1)原因:宋代农业发达,手工业技术高超,商品经济活跃;南方经济 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北方少数民族崛起,长期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 上丝绸之路”发达;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积 极支持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宋代船队组织管理科学。 (2)影响: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成一 个整体。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 放运动和社会变革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 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舟师识地理, 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等信息可知,宋朝时期造船技术的提高, 指南针的应用等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 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的开发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这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稳定,“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是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条 件;宋代政府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推动了海外 贸易的发展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马可·波罗游记》引起了西方对中国及远东的向往和关注” 可知,引发西方对中国及东方的关注;“‘诱起’了哥伦布决心漫游东方以至发 现美洲,并由这种地理大发现进而导致了新的世界格局之确立”可知,促进了新 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成一个整体;“将‘天主福音’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一 并传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知,开阔了中国人的眼 界,加深了对世界的了解,同时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文化 知识;中国和意大利交往推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运动和社会变革等角度结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改革开放后中美贸易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1978 年 —1992 年 1979 年两国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中美贸易从 1979 年 的 24.52 亿美元增至 1992 年的 174.94 亿美元。中国在中美贸易 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中国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中美贸易 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如所谓的台湾问题及中国政治问题等 都会给中美贸易额带来立竿见影的负面影响。 1993 年 —2001 年 贸易总额从 1993 年的 276.52 亿美元增至 2001 年的 804.8 亿 美元,美国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贸易增速始终保持 正增长,中国在中美贸易中转为贸易顺差。双方在政治领域的纷 争已经较少影响到双方的经贸往来。 2002 年 —2016 年 中国总体关税水平不断下降,非关税壁垒得到很大改善。美国 对中国的开放领域大幅扩大。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贸易顺差从 2002 年的 427.08 亿美元增至 2016 年的 3470.4 亿美元。 2017 年至 今 基于特朗普奉行的“美国优先”战略,以中美贸易逆差为由, 开启了中美贸易战,矛头直指“中国制造 2025”,中美贸易波折也 许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摘编自高梦浠《改革开放 40 年中美贸易变化研究》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78 年以来中美贸易的特点并简析 2017 年以 来美国开启中美贸易战的原因。 【答案】 特点:中美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中美贸易发展不平衡;政治因素影响贸易额 波动;中美贸易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原因:美国奉行美国优先战略;改变中美贸易逆差;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遏制中国制造;美国对中国迅速崛起持有戒心;美国有贸易保护主义 传统;美国国民经济去虚向实的需要;迎合国内情绪,兑现竞选承诺; 【解析】 【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贸易总额从 1993 年的 276.52 亿美元增至 2001 年的 804.8 亿美 元”可知中美贸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根据材料“中美贸易波折也许还将持续较 长一段时间”可知政治因素影响贸易额波动;根据材料“美国对中国的开放领域 大幅扩大”可知中美贸易领域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低端向高端发展。 原因:根据美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从扭转贸易逆差、保护本国工商业、遏制中国 发展等角度作答即可。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 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 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 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 依据) 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 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 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 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治日益腐败。唐 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 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