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届高三语文3月综合练习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0届高三语文3月综合练习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5013

大小:65.59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06-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门头沟区 2020 年高三年级综合练习高三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8 页。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2.试卷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请使用 2B 铅笔填涂,用黑色字迹签字笔或钢笔作答。 4.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7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智慧的古人从葳蕤草木中选择了茶叶,自此开启世人种茶、制茶、品 茶的历史。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茶叶承载着泱泱中华文明,跨越无尽的山海,推动各个 民族以茶会友、因茶结缘。按照唐代“茶仙”陆羽的说法,中国人吃茶的习俗,可上溯到传 说中的神农氏。唐代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绝大多数人对茶是陌生 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得益于漕运改革,产自南方的茶叶沿运河大批北上,北方饮茶风 俗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极大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 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随着茶的广泛普及,唐人制茶、吃茶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唐代以前,人们除了喝茶汁, 也将茶当作蔬菜,加盐制成羹状的“茗粥”。到了唐代,“茶仙”陆羽推崇茶之真味,将茗粥 斥为“沟间废水”,但仍保留了在茶汤里加盐的做法。在今日的缅甸、泰国,人们也还在食用 加盐、辣椒等发酵制成的腌茶。以茶为镜,既能照见各时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洞察人 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 以陆羽《茶经》问世为里程碑,不但大江南北掀起了烹茶、品茶、谈茶的热潮,就连西 域、中亚一带的回鹘人也深受影响,尚茶成风。他们对于茶的兴趣,则是由特殊的饮食结构 决定的,“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为维持身体健康,他们不惜以 良马换茶,自此开启了中外“茶马互市”的历史。若所换之茶有结余,回鹘人会将它转售到 丝路西段的波斯、阿拉伯地区。茶叶传入后,阿拉伯人多在浓茶中加入糖和薄荷的独特饮法, 一天至少三饮,一饮数杯,他们对茶的沉迷,与唐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茶文化于宋代再攀高峰,宫廷、民间盛行一种对茶进行钻研与品鉴的“比茶大会”,世称 “斗茶”或“茗战”。这种游戏连同茶的栽培和饮用方法,随后均由在中国学法的禅师带回日本,日本斗茶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品尝茶汤来判断茶叶产地与品种的新型斗茶戏,名 为“茶香服”或“茶歌舞伎”。在今天,“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 一项重要礼仪。 我国航海技术及海上贸易的规模在宋代获得极大的发展,茶叶在这一时期也经由海上丝 绸之路进入南洋诸国。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经由川滇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中俄万里 茶路等途径,进入了欧洲人的视野,饮茶开始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世上没有什么难题是一杯热腾腾的茶所不能解决的。”日本人也 常说:“早饮茶,添福运。”东西方不约而同地将茶视为幸福之源,不仅切合了中国茶文化 的“和谐”精髓,也许还说明茶文化在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方面,的确具有长期、公认的启示 意义。 (取材于李颖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种植茶叶也是最早形成饮茶文化的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 家普遍的饮茶风俗,使得中国茶文化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早在汉代时期,茶叶就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之一。公元七世纪左右,阿拉伯 人来到中国购买大量的丝绸和瓷器,同时也带回了茶叶,并传至北欧、西欧甚至非洲。唐代 中后期,南方多地开始频繁与西欧通商,茶叶和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 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依靠海上 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到了明代,政府更加积极地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并先后七 次派郑和下西洋,推动了茶叶出口和茶文化输出。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概念来源于茶叶与马匹的互市,生活在喜 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及周边国家的各个民族,在茶马古道上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 茶马古道不仅是茶叶补给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重要通道,也是沿线各族人民 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茶文化随着道路的延伸和传播,流传到了南亚、东南亚等地区, 走进这些不同民族的生活,融入风姿各异的文明。十九世纪,中国茶传播已遍及世界各地并 风靡全球。从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唯有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 地位,并在世界创造了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 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丰 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茶本是自然之物,采茶、制茶、煮茶、泡茶、饮茶等一系列茶事活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的氛围。茶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有利于放松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风气, 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茶贸易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使得茶文化更加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提高人类的性格修养,促进人类文化的积淀。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的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以和为贵” 的“和”文化精髓,与“一带一路”具有高度契合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平合作、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都体现了“和”的思想。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以“和” 为核心思想的中国茶和茶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和合作,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 统发扬光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而文化软实力也已经成为综合国 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引导下,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融入全球网络 化发展中,使得茶文化传播更加快速,影响范围更广,可以增强沿线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感,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取材于董晓波袁梦瑶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唐代以前,受客观条件限制,北方人没有饮茶的习俗。 B. 漕运改革促进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迅速发展。 C. 陆羽《茶经》的问世,推动了中国和世界茶文化发展。 D. 回鹘人饮茶蔚然成风,是由他们特殊饮食结构决定的。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世界各地饮茶习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现今缅甸、泰国腌茶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唐以前的茗粥。 B. 茶叶传入阿拉伯后,又被他们改制成喜爱的独特饮品。 C. “比茶大会”传入日本,是他们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 D. 茶叶进入欧洲后,饮茶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茶叶逐渐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 B. 为了出口茶叶和输出茶文化,明代的郑和曾前后七次下西洋。 C. 茶马古道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源自中国茶文化。 4.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兼具物质与文化双重属性,便于各国互相的交流与理解。B. 茶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思想理念。 C. 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的丝路精神高度契合。 D. 在传播世界的进程中,茶叶一直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 5.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答案】1. A 2. C 3. B 4. D 5. ①传播中国茶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②促进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化的积淀。 ③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增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友谊。 ④“一带一路”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 ⑤增强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 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 项,“唐代以前,受客观条件限制,北方人没有饮茶的习俗”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唐代以 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绝大多数人对茶是陌生的”,可知我国饮茶风俗 主要是在南方,北方人有,但是少。 故选 A。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 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 任意拔高等等。 C 项,“‘比茶大会’传入日本,是他们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这种游 戏连同茶的栽培和饮用方法,随后均由在中国学法的禅师带回日本,日本斗茶戏后来逐渐演 变成一种通过品尝茶汤来判断茶叶产地与品种的新型斗茶戏……在今天,‘茶香服’也仍是 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仪”,可知不是“比茶大会”是他们用以庆贺的 重要礼仪,而是现在的“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仪。 故选 C。 【3 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 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 项,“为了出口茶叶和输出茶文化,明代的郑和曾前后七次下西洋”错误,范围缩小,材料 二第二段“到了明代,政府更加积极地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并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推 动了茶叶出口和茶文化输出”,可知郑和前后下西洋,目的是“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而不 仅仅是“为了出口茶叶和输出茶文化”。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 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D 项,“在传播世界的进程中,茶叶一直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错误,材料二第三段“从 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唯有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并在世 界创造了重要价值”,可知是“从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而不是“在传 播世界的进程中”。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 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在今日的缅甸、泰国,人们也还在食用加盐、辣椒等发酵制 成的腌茶。以茶为镜,既能照见各时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也能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 睦性”,即传播中国茶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 化的积淀;“茶马古道不仅是茶叶补给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重要通道,也是 沿线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茶文化随着道路的延伸和传播,流传到了南亚、东 南亚等地区,走进这些不同民族的生活,融入风姿各异的文明”“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 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民 族的、地域的茶文化,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即洞察人类文明的 互通性与和睦性,增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友谊;“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以‘和’为核心思想 的中国茶和茶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和合作,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 大”,即“一带一路”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和引导下,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融入全球网络化发展中,使得茶文化传播更加快速, 影响范围更广,可以增强沿线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即增强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点睛】实用类阅读技巧: 一、读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二、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本中有一些概念(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其所指范围有时较宽),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 念之间的区别需要我们借助语言辨明。 三、读被扩展与扩展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时在 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读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 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 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6 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情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 豹无文,则鞟①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 心鸟迹之中②,织辞鱼网之上,③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 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 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 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 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 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 而造文也;诸子④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 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 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 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 隐荣华”,殆谓此也。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 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⑤ (取材于刘勰《文心雕龙》) 注:①鞟(kuò):革,去毛的皮。②镂心:精细雕刻推敲;鸟迹:文字。③织辞:组织文字, 指写作;鱼网:古人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用渔网代纸。④诸子:指辞赋家。⑤正采: 正色,代表雅正的好的文采。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若乃:至于) ②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信:相信) ③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乎:介词,译为“在”) ④诸子之徒,心非郁陶(郁陶:忧思积聚) ⑤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淫:过分) ⑥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而:表顺承,译为“就”) ⑦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翳:遮蔽) ⑧理正而后摛藻(摛:铺陈) A. ①⑦ B. ②⑥ C. ③⑤ D. ④⑧ 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漆来显示他们的色彩 B. 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 C.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经得住事实真相的验证? D.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之则钓不到鱼8.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情采”为题,“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现 形式;二者关系为“采”依附于“情”,“情”也需要借助“采”。 B.刘勰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在此前提下,刘勰也不断强调 着形式的重要性,其“重采”思想在文中随处可见。 C. 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辞人的 “为文而造情”,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情而造文”。 D. 刘勰在如何运用文采的问题上提出要“联辞结采”,文采是为情理服务的,不能用得太过, 如果文采泛滥怪异,势必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模糊不清。 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10.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文学艺术的“情”和“采”的关系。请选择两种,并结合 文本作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C 9. 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 10. ①例证法:文章第二段举了《孝经》和老子的《道德经》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语言依附 于作者的情感,写文章要首先确定内容,其次考虑文辞,这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 ②比喻论证:第三段“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一句,用粉黛只能装饰的外容, 真正的美丽源自人的资质,来比喻文采只能修饰语言,真正打动人的还是作品的思想情感;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一句,用织布时经纬线的交错来比喻文章情理 采的结合,论述了文学创作应以思想情感为本,语言表达为辅。 ③对比论证:第三段“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与“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正反 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文章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 ④引证法:第二段先引用了老子的“美言不信”,又引用了庄子的“辩雕万物”,论证了两人 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强调对语言的修饰。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 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 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②句意为: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信:真实 ⑥句意为:所以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而:表 转折,却。 故选 B。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 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 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D 项,“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 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错误,应该翻译为:本知像用装饰 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C 项,“作者强调学习辞人的‘为文而造情’”错误,应为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 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诗人的“为情而造文”,强调“述志为本”, 反对“为文而造情”。 故选 C。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 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中“铅黛”,粉黛;“所以”,用老……的;“盼 倩”,顾盼时美丽的情态。 【10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 的 的的方法。本篇文章运用了例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如引证法,第二段,老 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 非云“艳采辩说”。意思是,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 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 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 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这论证了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 强调对语言的修饰。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称做“文章”,这不是说文章要有文采又是什么呢?像水有虚柔的性 质,所以才会起波纹;树木有充实的质体,所以开出鲜艳的花来:可见文采要依附于一定的 质地上。如果虎豹没有花纹色彩,那它们的皮毛就同狗和羊的相似;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 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红的漆来显示它们的色彩:可见质地还需要文采。至于抒写性情,描 写万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组织好文辞写在纸上,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因为文 采繁茂的原故啊! 《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 是不要文采的。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 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 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 这是说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 《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流之间加以 适当的选择,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考虑,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采了。粉黛 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文采是 用来修饰语言的,但是文章的巧妙华丽都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所以思想内容犹如文辞的 经线,文辞好比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了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 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畅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前《诗经》的作 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 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 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 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 其辞,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 到文辞精练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 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 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 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却虚情假意地来抒 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写了。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 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 曾说过:“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像 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 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组织文辞,织结藻采,是想要用来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如果文采泛滥,文辞诡异, 那情和理就会受到掩蔽。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庄子 所说:“言语的真实含意被辞采隐蔽了。”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要是能够规范体裁来安 顿思想,拟定格调来抒发感情,感情确定之后才配合音律,思想端正之后才运用辞藻铺陈开 去,使文章既有文采又不掩盖内容,材料虽然广博但并不淹没作者的感情,要使赤、青等正 色发扬光大,而把红、紫等杂色抛弃不用。这样才算是善于修饰文辞,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二) 11.阅读下面三段文字,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 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③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1)上述《论语》选段和《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质”各指什么? (2)比较二者在“文”“质”关系上观点 异同。 【答案】①《论语》中的“文”是文采与文饰,“质”为质朴;《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 与“质”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②相同: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孔子和子贡都认为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刘勰认为文依附于质,质也依赖于文。 不同:《论语》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孔子与子贡认为君子应该既讲究文采等外 在修饰,又有内在的仁德,内外兼修,缺一不可。 刘勰将孔子“质”与“文”的观念援引至文学,表达为“情”“采”,用来阐释文学作品的内 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 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 要求学习时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 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此题可以抓住孔子 观点“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即“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子贡观 点,“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即“文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饰,二者同样重要”。《论语》 中的“文”是文采与文饰,“质”为质朴。《文心雕龙·情采》的观点,“圣贤书辞,总称文 章,非采而何……质待文也”,即“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 是因为什么呢……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可知《文心雕龙·情采》中的“文” 与“质”指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 的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相同点都认为“文”与“质”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孔子和子贡都认为文质兼备, 方为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 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 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 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 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刘勰认为文依附于质,质也依赖于文。“文附质也”“质待文 也”,即“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质”“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 式”。不同点,《论语》侧重在文化教养和道德品质层面。孔子与子贡认为人有了好的本质, 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的修养。当代人,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 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刘勰将孔子“质”与“文” 的观念援引至文学,表达为“情”“采”,用来阐释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 容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即“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 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 【点睛】关于《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 于战国前期。全书共 20 篇 492 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 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 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论语·雍也》) ②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饰做什么?”子贡说:“可惜呀,先 生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饰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饰,二者同样重要。(如 果否定文饰,就像兽皮去掉毛色花纹,那么)虎豹之革如同犬羊之革。” (《论语·颜渊》) ③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的都称为文章,不是因为有文采,那是因为什么呢?由于水性虚 柔,才有波纹荡漾;由于树体坚实,才有花朵开放,这说明外在的表现形式依附于内在的实 质。虎皮豹皮如果没有斑纹,那就跟狗皮羊皮一样了;犀兕虽然有皮,但制成铠甲还要靠涂 上丹漆才有色彩,可见内在的实质需要外在的表现形式。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 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③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 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 “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 “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 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3. 周瑜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诗歌形象,下列对这一人物的评价与本词一致的一项是 A.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赤壁怀古》唐王周) B.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唐杜牧) C. 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赤壁》南宋岳珂) D. 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贺新郎》元邵亨贞) 14. 同样写赤壁之战,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 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2. C 13. C 14. ①苏词通过细节描写“谈笑间”,就让曹军快速崩溃,意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 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则用对偶、比喻、夸张等手法 艺术地再现周瑜火烧曹营时惊心动魂的赤壁战场,意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 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 项,“对功名事业的淡漠”错误,主要表现词人对时事的伤感。 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 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 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 背景资料。 本词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 A 项,“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意思是:如果曹操忠诚于汉室,那么周瑜怎么 敢打败对方。强调曹操没有忠诚于汉室。 B 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如果不是东风的援助,赤壁之战就会 战败,那么此时江南已是一片废墟,美丽的二乔只有永远被锁在铜雀台里。强调东风的作用。 C 项,“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意思是:二十四岁的周瑜,取得了盖世功名, 赫赫战功。强调周瑜的雄才大略。 D 项,“顾曲周郎今已矣,满江南、谁是知音客”,意思是:周瑜业于音乐,整个江南找不到 知音。强调周瑜的音乐才华。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可先分别分析两首词(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然后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 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 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 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 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满江红·赤壁怀古》翻译:每经过一次赤壁矶就引发一次怀古 心绪。想当年,周瑜意气风发,一心吞并环宇。万骑临江,鼓声震天;在千艘列炬的拼搏中, 那些潜居江中的鱼龙因为受到战火的影响都变得怒不可遏。水面上卷起了长长的火龙,在鼓 角声中,孙刘联军围困住了曹操。现在又怎样呢?江上渡口,江边小路,全是地形险要的战 略要地,是当年众雄生死争斗的地方。今天我在此凭吊古迹,自己得到的深切感受,胜过读 历史书籍。东风吹,光景移,已经改朝换代无数次了,历史的往事随江潮而 i 折。问道旁的杨柳年年为谁而春,为谁摇动金黄的枝条。《满江红·赤壁怀古》是南宋词人戴复古的宋词。词 的上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寻访遗踪,感 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深深忧虑。《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 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 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 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 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 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点睛】理解诗歌的关键: 1.对于诗歌来讲,特别是诗词曲,要读懂诗家语。对于诗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字词,诗人 是如何构造的,其中有几个关键点可以注意一下,读诗的时候要先看题目,不管现代文还是 古文,或者古诗歌,题目的指引作用特别大,有助于很快很好地理解诗歌。 2.注意意象。中国古人表达情感是比较含蓄的,诗人会借助周遭的人物、动物、自然天象, 能承载作者思想感情的一些意象去传达情感,不理解意象所表达的情感,诗歌的整体情感就 不会把握了。要记得一些常见意象。 3.注意诗的注释。在试卷上出现每一个信息,都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对于没有干扰的一些信 息点是不会出现注释的,出现注释信息点就是出题人让学生去看借助它去理解诗和词。 4.把握诗歌的整体。做到把每一个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来。把一首诗翻译成一幅画面,用 一段完整的散文或者记叙的文字把诗歌翻译,这也是能不能读懂诗歌的一个关键。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大声疾 呼①“______,_____ ”(《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 句②“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 听琵琶,发出③“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2)由于新冠疫情,高三学生不能按期返校,没有老师指导和同学陪伴的复习,无心坚持。 你会用《劝学》中的④“______,______”来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迎战高考。 【答案】 (1).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 使我不得开心颜 (3). ②久在樊笼里 (4). 复得返自然 (5). ③同是天涯沦落人 (6). 相逢何必曾相识 (7). ④锲而不舍, (8). 金石可镂 或(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或((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或((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摧”“事”“樊笼”“锲”“镂”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 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 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 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 句名篇。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大地的泉眼 彭程 ⑴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 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板滞的东 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⑵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 ⑶小雪,大雪。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就是 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 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 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小雪。大雪。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段节气的是聪明 人。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⑷日子过得很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立春,雨水。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 的开始。这个童话弥漫着湿淋淋的气息。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 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但很少有人会细心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 片绿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思播撒在这一天, 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后来被赋予的。这 个词汇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空 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谷雨。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雨水的春天呵,一千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飘洒在我 们感受的天空。喜悦恒久如初。 ⑸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 ⑹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 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 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 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 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 ⑺春天是萌发,夏天便是生长了……我们一任自己被感受之船载负,沿季节河道顺流而 下时,另外一件事情也在悄悄发生。我们透过节气的舷窗向外张望,结果看见了自己儿时跳 跃的身影。好像童话中读到过的,某人不经意间进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于是往昔重现。儿时 的欢悦深藏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阵微风中都有我们的笑声。诗就是这样同生命结缘。 许多年后我们在日渐阔大的河流边漫步,涛声浩荡中,我们听得见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所以 返回常常很有必要。时光一往无前,但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那里有生命的根。每个人都 应适时回去,培一捧土,或者浇一罐水。他会发现,这样他站得更稳。 ⑻秋天,大地上的故事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夜间,空气中的水分会凝成露珠,缀在紧贴 地皮的草叶上,晶莹清亮。如果春天是从天上飘降的,那么秋天则是自地表激生的。这些日 子被称作白露。露珠是大地分泌的泪珠,是对于刚刚过去的那个火热季节的悲悼和祭奠。秋 分的白天和夜晚再次一样短长,但谁都清楚,从此后路标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从这道后门 出去,有一天人们觉出脚下越发寒凉潮湿,发现原来已经走得很远了,周围是被割倒的庄稼 和枝叶日渐稀疏的树木。寒露,有几只蟋蟀颤颤瑟瑟地唱出这个调子。 ⑼有人很投入地望着田野,进而很落寞地看自己的心,写下一些让人怅惘的句子。这样 的人被叫作诗人。诗人的年龄几乎和土地有记载的历史一样长,五千年诗的天空中,布满了 他们嘘气凝成的片云。秋天降临到人的心上,这就是愁了。在造字的时候,做出这样规定的 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诗人是田野最诚笃的守望者,风向着他吹。 ⑽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 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 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 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⑾节气,在这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呢? ⑿没有鸟可以单凭一只翼飞。如果诗是种子,大地是温床,节气便是风和雨水。每一朵 花、每一颗果实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季节神。读懂了它,一切文字便都索然无味了。 ⒀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 ⒁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有删改) 16.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胸间某种板滞的东西 呆板聚结 B. 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 广袤辽阔 C. 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氤氲 弥漫动荡。 D. 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 回顾回忆 1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形象地说明节气以其语言的素朴,激发了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的想象,散发出浓郁的 诗意。 B. 作者认为节气中有强大而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力量,还有来自大地的气息,是大自然本真的 “表情”和“灵性”。 C. 第七段中,作者认为在“日渐阔大的河流”中“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是指生命中令人难以 忘怀的诗意和初心。 D.作者慨叹“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 18. 依据文意,“大地的泉眼”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9. 作者说“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你获得哪些启示?结合北京市 的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 【答案】16. B 17. D 18. 理解:节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诗潜藏于大地深处,节气是它涌现的泉 眼) 效果: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激发阅读兴趣;暗含全文主旨:大自然的节气中蕴含无限诗意, 要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意思对即可) 19. 启示:呼吁我们重视节气,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 地生活;物质的丰富不能带来精神的富有。(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合乎题意即可【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 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B 项,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遥迢: 远看不见尽头的意思,说明哀思绵绵无尽头。 故选 B。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 项,“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十段“水泥 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 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 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可知是现代文明 的侵蚀导致远离自然,但是并非“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放弃了舒适也未必能够获得诗。 故选 D。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 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 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概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 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形象;揭示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 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 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 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 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所以节气是大地的泉眼, 从中涌现无限诗意。“大地的泉眼”,把“节气”比作“泉眼”,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我 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激发阅读兴趣;“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大自然的节气中蕴含无 限诗意,要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暗含全文 主旨。【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 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 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 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根据“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 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 风,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 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 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即呼吁我们重视节气,感知自然,亲近 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 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 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 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物质的丰富 不能带来精神的富有。第二问,结合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 栖居”,可以围绕保护环境,亲近自然,多带孩子在自然中感受鸟鸣,意识身体接近自然,而 是心灵留一方净土给自然。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 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 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选择题的错误 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 伤。 (二) 20.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 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认同。薛宝钗八面玲珑、事事力求周全,是知世故而又最世故的人了。宝钗的妥帖 和世故,让她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丫鬟们都称赞她,她的风头压过了黛玉。宝钗的圆滑世 故,获得了王夫人的好感,让孤苦无依的湘云把她当亲姐姐看待,收买了袭人。但是宝钗却 始终得不到贾母的喜爱,除了贾母偏心自己的外孙女黛玉之外,重要的是贾母对宝钗这个人的否定。如果说宝钗是知世故而世故,那么黛玉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宝钗宝钗无论做什么 都是为己之利而为之,而黛玉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黛玉知道自己在贾府中尴尬的地位, 所以事事小心谨慎、不肯多走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怕下人多嘴多舌,她宁愿自己委屈些, 也不肯麻烦别人。宝钗和她推心置腹的说了一番话,她便不再对宝钗设防,还坦然的告诉宝 钗自己以前误会了她。贾母对她的宠爱和宝玉是一个层次,她却从来不曾恃宠而骄。王夫人 对她心存偏见,她从不违心的讨好。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跳井,王夫人自己都觉得过分了。 可宝钗却借机讨好了王夫人,觉得拿几两银子打发金钏儿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 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 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林黛玉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薛宝钗 是它的肖子宠儿。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即扬黛抑钗。《红楼梦》 写宝钗,其性格、容貌、言语、举止、学识、才能无一不佳,合于过去对建家庭中女子的“德、 容、言、工”四德兼备的标准。本书虽肯定黛玉为群芳中的第一人,却先用第一等的笔墨写 了宝钗,又用什么笔墨来写黛玉呢?作者是用双管齐下的方法来写钗黛的,然而这两枝笔却 能够有差别,表现作者的倾向来。双管齐下并不妨碍他的“一面倒”,反而使这“一面倒”更 艺术化,也更加复杂深刻了。黛玉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她若是嘲讽一个人,那是比拿刀子 刺人还要疼一些。可是偏偏小性儿的黛玉不仅有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宠爱、王熙凤李纨甚至 三春都跟她相处的十分融洽,就连湘云也重新亲近她而疏远宝钗。宝钗最后失了人心,只因 为她从未真心待人,而黛玉则不同,她知世故却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 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 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位校长对全体学生的开学寄语如下:面对疫情,你们除了赞美,我希望你们更多的是 思考,是学习,是成长。因为 10 年、20 年后,是你们在建设这个国家,是你们在管理这个国 家,是你们在保护这个国家。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要汲取哪些教训,积累哪些经验, 如何真正( )我国的治理水平、( )治理体系,( )重大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当这样的传 染病刚一发生就能从政府向公众第一时间预警,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今天的世界就在你们闪动的双眸和笑靥中,未来的世界就在你们独立的思想和情感里。 ①在括号内填上三个动词,使语句搭配合理,句意明确。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找出语病并作修改。 【答案】①提高,完善,建立;②搭配不当,“闪动”与“笑靥”不能搭配。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 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 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 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 分析。 ①“提高……水平”“完善……体系”“建立……机制”,根据习惯上的搭配,填写即可。 ②“今天的世界就在你们闪动的双眸和笑靥中,未来的世界就在你们独立的思想和情感里”, 句子中“今天的世界就在你们闪动的双眸和笑靥中”错误,搭配不当,“闪动”与“笑靥” 不能搭配,改为“今天的世界就在你们闪动的双眸中”。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 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 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 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 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22.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 字左右。 ①请给疫情期间仍然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 要求:对象明确,感情真挚;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②有人曾评价“网络红人”现象说,只有灵魂有厚度,内在有深度,才能真正得到大众的支 持。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③文学作品经常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凸显出人物性格。请在《呐喊》《边城》《平 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分析作品如何借助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要求:情 节典型,符合原著。 【答案】(1)疫情期间仍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啊,你们是那样可爱又可敬!无数的逆行 的医护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不顾生命危险,从四面八方奔赴疫区,奋斗在抗疫一线;天 的天辛勤执法的交警同志,是你们铸就一道铜墙铁壁的风景线,没有节日没有周末毫不懈怠; 还有默默无闻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基层人员,社区人员……是你们的辛勤努力换来了大家的 平安,你们就像冬日里的烛光,以自己的温度温暖了大家! (2)“素质赶不上颜值”可谓当下网红行业的尴尬现状。要想避免这类事件发生,网红们必 须把关注点从自己的脸和别人的钱上移一移,该补的政治课要补,该学的法律知识要学。各 平台也应加强督促和监管,并为相关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对于网红来说只有灵魂有厚度,内 在有深度,素质和颜值并驾齐驱,才能真正得到大众的支持,否则,那些没素质的网红,恐 怕是被捧得越高就摔得越重。 (3)《边城》中最终翠翠等待傩送的情景是非常矛盾的。翠翠在爷爷去世后,除了日夜思念 爷爷,守护这条小河的摆渡人之外,还有就是思念傩送。她与傩送互相爱慕,但如今只能等 待着他的音讯,期盼他回来。翠翠日复一日地等待,心中想着“这个人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但是老大天保因为成全傩送,意外溺亡,傩送心中会放下死去的哥哥吗, 傩送还会回来吗,翠翠在矛盾中等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高效快速成文的关键:1.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 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2.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 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3.内容 要精练。“请给疫情期间仍然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们,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自己的感 情”,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敬意,讴歌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注意情感真挚,不能虚情假意, “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注意修辞的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的基本意思 以及题干设置的基本意图。精准审题,以小见大,在 180 字内展现文字精雕细刻之美,是微 写作的命题初衷。经过多次训练,考生对这一写作形式大多熟悉,但也容易形成“套路”写 作。这就要求在审题和选材上下功夫。“微”中显个性,“微”中抒性灵,短小篇幅,窥得 写作一斑。读题中圈定题干关键信息、核心话题、指定意象,审清题干中的写作要求,起笔 直击题干中心,不在细枝末节上消磨耽误。针对网红乱像,一方面是网红门槛太低,处在其 中的部分大 V 颜值在线素质缺位,靠一张脸蛋爆红,粉丝涨了,责任不涨;收入涨了,公德 没长。手里的“麦克风”比别人大好几圈,不想想巨大影响力下需背负更多责任,却光想着 如何把影响力变现。直到自己口出狂言、行为出位,才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但此时坏的影 响已经无法挽回。另一方面,各直播平台对主播的法律知识培训和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都还做得不够。一旦事件发生只能靠禁封直播间了事,到头来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恶性 循环,言行不当的网红依旧层出不穷。且这些网红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形成,即便事后给予 严厉处罚也难以消除既有恶果。 (3)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 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 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翠翠,是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人 生形式与理想爱情形式的寄托。她是一个天真无邪、自然善良、情窦初开的少女,是集真、 善、美于一身的理想的艺术形象。她对船总顺顺的二儿子傩送一见钟情,却羞于表达。翠翠 咋等待傩送的过程中是矛盾的,傩送哥哥因为自己死去,傩送能不能接受自己,都是一个谜, 傩送会不会回来,翠翠的内心又期待又抓狂。 【点睛】(1)微写作首先要有鲜明的主题;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项能力的 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避免“杂乱无章”;最后,语言要精练,杜绝废话。注意体 裁特点。描写性的小作文往往要求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的某个生活片段等。要围 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生活片段,从而产生“特写镜头”般的效果,体 现“精彩”二字。结构完整。小作文的特点是小,但一般结构都应是完整的,所以开头要明 快,用一两句话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要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深化中心。 这样才能集中笔墨写好主要部分。 (2)评论类微写作答题思路: 开头:亮观点,表明评论者对评论对象的观点,要鲜明。 中间:讲道理,以两点为好,可从正面肯定,反面否定或二者皆用。 结尾:总述,或重申观点、提出建议。 (3)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1、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2、写给谁或 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3、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4、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 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3.作文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也照出了真实:有趁机发财的人,有默默 捐款的人;有逃离躲避的人,有逆行面对的人;有转嫁危机的企业,有扛起责任的企业。有 帮扶支援的国家,有围观漠视的国家……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 致敬最美逆行者 新春伊始,一场猝不及防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大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面前, 一群“最美逆行者”没有退缩,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传递温 暖。他们义无反顾的“逆行”,是最勇敢的坚守,是最温暖的守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和 致敬! 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责任重于泰山。面对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写下 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主动请缨,毅然奔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公安干警、基层干部、 运输司机等,义无反顾,奋战在防疫抗灾战场的第一线。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冲锋陷阵, 为抗击疫情、稳定局面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都是最美、最帅的“逆行者”。正是这些最美 “逆行者”,他们肩负起了责任,扛起身上的重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疫情面前,人心是最强大的力量。危险紧要关头, 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救助,更是为社会传递着休戚与 共、守望相助的力量与温情,坚定广大民众的抗疫斗志和决心,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强信念。 在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对所有人的一颗大爱之心。 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实际行动,鼓舞了人们对抗疫情的信心,有了直面危险的勇气和 众志成城的毅力。 最美逆行者,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最美“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 护着我们的健康,守护着人民的安危,守护着城市的平安。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 雄”,病毒肆虐时,医生、护士、警察……他们在默默奋战,守护我们,护佑国家,他们无愧 于新时代的英雄。疫情当前,是他们在危险之境中逆风而行,以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生 命,让我们战胜了恐惧,克服了困难,扛起了胜利希望,让我们温暖、安定,心中有力量, 眼前有希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敢逆行的他们,千千万万最美“逆行者”,谱写了一曲感人 篇章,一首首赞美诗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值得被所有人铭记、点 赞。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让我们守望相助,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写作能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 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 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 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审题】疫情当下,“照出了人性,也照出了真实”,面对疫情,我们提倡“默默捐款”“逆 行面对”“扛起责任”“帮扶支援”;我们反对“趁机发财”“逃离躲避”“转嫁危机”“围 观漠视”,围绕我们提倡的方面分析为什么,怎么办,作为普通人应该积极配合国家,做好自 己,为国家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立意】最美逆行者;致敬最美逆行者;医者仁心;静待春暖花开;大国担当; 【结构】题目切题《致敬最美逆行者》,首段交代背景,引出观点,“他们义无反顾的‘逆 行’,是最勇敢的坚守,是最温暖的守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和致敬”。中间三段,并列 论述最美逆行者为什么这么做,“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最美逆行者,传递 的是信心与力量”“最美逆行者,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最后强调“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 让我们守望相助,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他们是最美逆行者”。结构清晰,论述严谨。 【素材】1.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使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各自带着合作伙伴赶往施工现场。 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工地的战士们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与陌生的伙伴们只能在 堆满方便面、矿泉水、杂物的“小盒房”中各司其职。看着那潮湿且沾满泥土的泡沫纸盒中 已稍微冷硬的“年夜饭”,脸上有说不尽的疲倦,头盔都还没来得及脱,脚上染着土黄色的是 泥,但为了工程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工,他们只能匆匆忙忙,狼吞虎咽,以最快的速度填饱 饥肠咕噜的肚子,这应该是世界上最迅速的年夜饭了。 2.为了和疫情赛跑,自火神山医院开工以来,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 建筑工人,她们是建设者、 组织者、协调者、指挥者……7 天建成一座医院,速度奇迹里有她们的功劳。向你致敬,逆行 者!在危难中,总是有这样善良的人来温暖我们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一线 战士们奋力前行,一方受难,八方支援,让大家看到疫情之下的希望与阳光,让所有人都相 信,这样的中国,一定能赢,致敬,逆行者! 3.为了为祖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出一份力,感谢一线的“战斗者”。河南退伍老兵王国辉,将 自己种的九千多斤新鲜蔬菜带领村里人连夜拔起,年三十自驾 300 多公里,载着 5 吨多的新 鲜蔬菜,不管道路的泥泞,路途的艰辛,只身从河南沈丘赶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全 部免费捐给项目部,到时已是凌晨,疲倦的他说:“自己曾在武汉服役 17 年,武汉就是自己 的第二故乡。看到武汉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王国辉驾车回到 河南,并将自己隔离了起来。致敬,逆行者! 的【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24.作文 主持人大赛康辉评价选手说: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人生当中的高光 时刻。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 微光 真奇怪,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我只喜欢独来独往,很少会帮助别人,也不祈求别人的 帮助。纵然得到别人的相助,也会像还债似的报答于人。大有我不负天下人,也莫让天下人 负我之势。然而,这多年支配着我的思想,却在那一次微笑的光芒中,瞬间变得如同一粒尘 埃,飘散的无影无踪…… 那是一场连续两天的大雨过后,那条我每天上学必过的河上的水泥桥已被河水冲刷得找 不到踪影。只有那座高高的旧木桥还架在河的两岸。那是一座只用两根并排的又圆又滑的木 头架起的桥;平时我空着两手走过也要胆颤心惊的桥。 面对着那桥我犹豫着,还差 10 分钟就要上课了。我猛的扛起我的自行车,做了一个连我 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决定:扛着车从木桥上走过去。开头的十几米,是在雄纠纠气昂昂的气氛 中行进着,没感到什么。渐渐地,脚下的木头在拼命地抖着,木头下面湍急的河水使我头晕, 腿越来越软,好像很难再支撑我的身体的重量。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木桥中央的。 只剩下一半的路程了,我却再也挪不开脚步。曾想着一点点挪回去,可我连转身都困难,耳边哗哗的流水声使我近乎绝望了,几次想把自行车扔进河里。 正在我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时候。突然,肩上的车子一下子轻了起来,继而渐渐离开 了我的肩。是一只大手从我的手中取下自行车。那一刻,我真无法说出心里的感激。我慢慢 扭过头:是一张陌生的脸,脸上充满了微笑。时间没有容我仔细看,但只那一瞬间,却使我 感到那微笑是那么真诚、可爱! 车子和我终于安全到达了对岸,满心的感激使我仔细地看了看那微笑的脸:不算黑的皮 肤,眯细的双眼掩不住真诚的目光。细碎的皱纹爬满眼角,干裂的嘴唇微微张开。啊,是一 位 40 多岁朴实无华农民。 一位农民大叔,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却让我始终不能忘却,它使我第一次体会到人与 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一个人帮助别人事情很小,但是自己的微光却可以成为别人的太阳。 “与人玫瑰,留有余香!”谓之然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 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 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 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 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 【审题】材料是康辉的一句话,指出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材料意在引导同学们思考平凡之人通过自己的爱、善良、坚持、奋斗等书写自己人生的高光 时刻。 【立意】微光也能成就自己的高光时刻;平凡之人亦有高光时刻;高光时刻需要爱心、奋斗、 坚守;奋斗青春,静待自己的高光时刻。 【结构】这篇文章题目《微光》,故事性强,很易吸引读者的注意。选材上写出了自己遇到困 难时得到别人帮助的事,更难能可贵的是写了这件事改变我过去的观念,使自己在以后的日 子里,也常去帮助别人,虽着墨不多,但升华了主题,开头结尾意蕴深刻,“微光”作为一 种精神象征贯穿全文,昭示了人与人之间真诚关怀的力量。 【素材】1. 高光时刻大体上等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成功。但是与成功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 高光时刻是真正属于自己个人的。比如,一个出身平寒的农家子弟,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 了大学,后来又拿到了博士学位,获得博士毕业证的时刻就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或 者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演员,依靠很多年的执着和努力,终于成为一部大片儿的主角,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明星。那么当他面对聚光灯,面对人们的称赞时,他就在享受自己人生的高光 时刻。 2.历史上有名的三国人物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战前的几十年,一直是曹氏政权的谋臣。他 先后辅佐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代君王,一直都身为人臣安分守己。但是,在他晚年 70 多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决定发动高平陵之战,将曹魏的江山占为己有,在那一时刻,虽然司 马懿已经迟暮之年,但那是他人生最耀眼的高光时刻。 3.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一生颠沛流离贫困潦倒,一生都在求其功名的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 考中一个小小的县官,只做了一年又半载,就被人从位子上赶下来。小时候出生在商人家庭 衣食无忧的他,到了自己独立门户的时候,却天天都在愁着柴米油盐,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到 70 多岁高龄的时候,吴承恩开始写西游记。他用七年的时间写了这部传世之作。当他写完 最后一个字的时候,虽然吴承恩已经风烛残年,依然贫穷孤苦,但那时候是他人生的真正高 光时刻。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当我们看到别的人在滋润的生活、兴奋的表达、热情的宣泄、 骄傲的炫耀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非要羡慕他们的高光时刻。其实人生真正的奥秘在于,我 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高光时刻在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因为那才是人生真正的惊喜。因为 不知道你才会觉得非常神秘。对有些人来说,他们的高光时刻来的很早很及时,年轻时候他 们就拥有了良好的资本,不错的声望。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的高光时刻往往来得 很晚,那叫大器晚成。 【点睛】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 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学习的意图, 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一个目标思考;有利 于作文批改和讲评;有利于密切配合阅读,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命题作文的写作注意不可 改变题目,一般要求写记叙文,按照文体要求写。此命题作文,附带了一则材料,所以它比 单纯的命题作文多了一个导引过程,体现了新课标的开放性与探究性。一般说来,材料可以 帮助作者审题,起参考作用和提醒作用,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