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生物4月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生物4月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5323

大小:484.93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0-06-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生 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不同细胞的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含量可能会有差异 B. 脂质的组成元素与糖类完全相同,但其分子中氧的相对含量远少于糖类 C. 蛋白质和 DNA 分子的多样性都与分子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D. 淀粉、糖原、纤维素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不同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DNA 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中与脱氧核糖相连的碱基有 A、 T、G、C 四种,根据碱基不同脱氧核糖核苷酸分为 4 种,DNA 分子是由 2 条脱氧核糖核苷酸 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DNA 分子的多样性与碱基对排列顺序有关。 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根据 R 基不同分为 20 种,每个蛋白质分子中的氨基酸小于或等于 20 种,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有关。 3、糖原、淀粉、纤维素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麦芽糖是由 2 分子葡萄糖形成的。 4、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和固醇,脂肪的组成元素与糖类相同,只有 C、H、O,但是脂肪中 C、H 的含量高于糖类,而 O 含量低与糖类。 【详解】A、组成不同细胞的元素种类基本相同,这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但元素的含量可能 会有差异,体现了细胞的多样性,A 正确; B、脂肪的组成元素与糖类完全相同,但其分子中氧的相对含量远少于糖类,B 错误; C、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与其空间结构有关,DNA 分子多样性与其空间结构无关,与其碱基 对的排列顺序有关,C 错误; D、糖原、淀粉、纤维素、麦芽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因此彻底水解后的产物相同, D 错误。 故选 A。 2.高尔基体可将蛋白前体水解为活性物质,如将 1 分子胰岛素原水解为 1 分子胰岛素和 1 分子 的C 肽(后者不易降解),然后将这些产物分类、包装、分泌到细胞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 可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高尔基体的亚显微结构 B. 人体不同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数目和发达程度取决于遗传物质的差异 C. 高尔基体可合成蛋白酶参与胰岛素原的水解 D. 通过检测 C 肽含量可推测糖尿病人胰岛 B 细胞的受损情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高尔基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 成和分泌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中,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并且形成囊泡,包裹分泌物以胞吐 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要观察高尔基体 亚显微结构需要使用电子显微镜,A 错误; B、人体不同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细胞分裂分化产生的,因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相同,由于细胞 分化使得不同细胞中高尔基体的数目和发达程度不同,B 错误; C、蛋白酶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C 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高尔基体可以将 1 分子胰岛素原水解为 1 分子胰岛素和 1 分子 C 肽,且 C 肽不易降解,而胰岛素是由胰岛 B 细胞分泌的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通过检测 C 肽含量可推测糖尿病人胰岛 B 细胞的受损情况,D 正确。 故选 D。 3.图显示人体某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速率与细胞外葡萄糖浓度的关系。实线表示细胞外仅存在 葡萄糖的情况,虚线表示细胞外同时存在一定浓度半乳糖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随细胞外葡萄糖浓度的升高会持续增大 B. 半乳糖可水解为 2 分子葡萄糖 的C. 该细胞膜上一定存在转运半乳糖的载体 D. 半乳糖对葡萄糖的转运有抑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曲线分析: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逐渐升高,当到达一定浓度后,速率 保持不变;而葡萄糖和一定浓度的半乳糖同时存在时,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随着葡萄糖浓度而 升高,但同样浓度下低于葡萄糖转运速率,说明半乳糖的存在抑制了葡萄糖的转运。 【详解】A、由曲线走势可知,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逐渐升高,当到达 一定浓度后,速率保持不变,A 错误; B、半乳糖属于单糖,单糖不能水解,B 错误; C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葡萄糖和一定浓度的半乳糖同时存在时,葡萄糖的转运速率随着葡 萄糖浓度而升高,但同样浓度下低于葡萄糖转运速率,因此半乳糖对葡萄糖的转运有抑制作 用,但是不能确定细胞膜能否转运半乳糖,C 错误,D 正确。 故选 D。 4.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普遍的生命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衰老时细胞内多数酶 活性降低,凋亡时有些酶的活性升高 B. 细胞的坏死对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有积极意义 C. 细胞凋亡由基因控制,凋亡速率与细胞功能无关 D. 端粒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直接导致细胞生命活动异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 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 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 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衰老细胞中部分酶的活性降低,并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如溶酶体中酶活性 的可能提高,A 正确; B、细胞的凋亡对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有积极意义,细胞坏死是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细胞 被迫中断代谢而死亡,会影响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B 错误; C、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决定,有助于多细胞的机体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凋亡速率与 细胞功能有关,C 错误; D、端粒学说认为端粒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短,在端粒 DNA 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 的正常基因的 DNA 序列就会受到损伤因此导致细胞活动渐趋于异常,D 错误。 故选 A。 5.图为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 AaBbDd)体内一个细胞的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 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 B. 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C. 与该细胞来自同一个亲代细胞的另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 8 条染色体 D. 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且只有 A、a 等位基因所在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其 它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图中细胞内出现了 A、a 等位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A、a 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导 致的,图中 B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一段移接到了 A 所在的染色体上,因此发生了染色体结构 的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 因此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极体,A 错误; B、由于该细胞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由于细胞中 A、a 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因此发生了 染色体数目变异,由于 B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一段移接到 A 所在的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发 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 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内此时含有 6 条 染色体,因此与该细胞来自同一个亲代细胞的另一个细胞中最多含有 4 条染色体,C 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移向一极导致的,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 错误。 故选 B。 6.白斑综合征病毒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该病毒经由吸附蛋白与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特异性结 合而入侵宿主细胞。科研人员通过引入 5-溴尿嘧啶(5-BU)诱变剂提高对虾抗病能力。5-BU 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一种是普通的酮式,一种是较为稀有的烯醇式。酮式可与 A 互补配 对,烯醇式可与 G 互补配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5-BU 处理组对虾体细胞中的碱基数目会明显减少 B. 5-BU 处理组对虾体细胞 DNA 中(A+T)/(C+G)比值可能发生变化 C. 5-BU 诱变剂是通过干扰吸附蛋白基因表达来阻断病毒的吸附 D. 宜选用健壮的成体对虾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诱变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白斑综合征病毒经由吸附蛋白与对虾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特异性结合而入侵 宿主细胞,从而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科研人员通过引入 5-溴尿嘧啶(5-BU)诱变剂提高对 虾抗病能力, 5-溴尿嘧啶(5-BU)是胸腺嘧啶(T)的结构类似物,进行 DNA 复制时,酮式 Bu 可与 A 互补配对,代替 T 作为原料,烯醇式可与 G 互补配对,代替 C 作为原料,通过 5- BU 诱变剂诱导对虾 DNA 复制时发生突变,从而引起控制对虾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基因突变, 使得病毒不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无法侵入宿主细胞。 【详解】AB、根据以上分析控制,利用 5-BU 处理组对虾体,酮式 Bu 可与 A 互补配对,代 替 T 作为原料,烯醇式可与 G 互补配对,代替 C 作为原料,因此细胞中的碱基数目不变,但 是由于 5-BU 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参与比例未知,因此(A+T)/(C+G)的比值可能改变, A 错误,B 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5-BU 诱变剂是通过干扰对虾体细胞内 DNA 的复制诱导基因突变,使得对虾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构改变,来阻断病毒的吸附,C 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5-BU 诱变剂是通过干扰对虾体细胞内 DNA 的复制诱导基因突变,因此 宜选用幼体对虾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诱变实验,D 错误。 故选 B。 7.某昆虫(XY 型)的红眼与白眼、裂翅与正常翅分别由基因 A(a)、B(b)控制,其中有一对基因 位于 X 染色体上,且存在某种配子致死现象。一对红眼裂翅雌雄个体交配,得到的 F1 表现型 及数目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红眼裂翅 红眼正常翅 白眼裂翅 白眼正常翅 雌性个体(只) 179 0 60 0 雄性个体(只) 31 29 32 31 A. 控制眼色遗传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B. F1 红眼裂翅雌性个体有 2 种基因型 C. 亲代产生的 AY 型配子致死 D. F1 中红眼裂翅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纯合红眼裂翅雌性占 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雌性中红眼:白眼=179:60=3:1,裂翅:正常翅=1:0; 雄性中红眼:白眼=(31+29):(32+31)=1:1,裂翅:正常翅=(31+32):(29+31)=1: 1;由题意知:两对等位基因只有一对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对于眼色来说,亲本都为红眼, 子代雌雄个体都出现白眼,说明红眼为显性性状,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比例不同,可能是因 为某种配子致死,导致雄性红眼个体减少导致;对于翅形来说:亲本都为裂翅,而正常翅只 在雄性中出现,说明控制翅形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裂翅为显性性状,由此推知,亲本的 基因型为 AaXBXb、AaXBY。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由于裂翅雌雄个体交配,F1 雌性个体中只有裂翅,雄性个体中既有裂翅又有正常翅,故控制翅形(B、b)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A 错误; B、亲本的基因型为 AaXBXb、AaXBY,将两对性状分开来看,则对于眼色来说 F1 红眼有 AA 和 Aa 两种基因型,对于翅型来说,F1 裂翅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共有 XBXB、XBXb 两种基因型, 因此 F1 红眼裂翅雌性个体有 2×2=4 种基因型,B 错误; C、亲本的基因型为 AaXBXb、AaXBY,假设不存在配子致死,则有雌性中:红眼裂翅:白眼 裂翅=3:1,雄性中:红眼裂翅:红眼正常翅:白眼裂翅:白眼正常翅=3:1:3:1,即(3: 1)(1:1),而表格数据可知,雌性中:红眼裂翅:白眼裂翅=3:1,雄性中:红眼裂翅:红 眼正常翅:白眼裂翅:白眼正常翅=1:1:1:1,即(1:1)(1:1),说明雄果蝇产生的含 Y 的配子致死,同时由于红眼:白眼由 3:1 变成 1:1,说明含 A 的配子致死,故推测 AY 的配 子致死,C 正确; D、F1 中所有红眼裂翅雌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6AAXBXB、1/6AAXBXb 、2/6AaXBXB 、 2/6AaXBXb ,F1 中所有红眼裂翅雄个体的基因型为 AaXBY,让 F1 随机交配,采用配子法,雌 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6/12AXB、2/12AXb、3/12aXB、1/12aXb ,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3AXB、1/3aXB、1/3aY,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中纯合红眼裂翅雌性(AAXBXB)个体的 比例为 6/12×1/3=1/6,D 错误。 故选 C。 8.在研究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作用机制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大鼠延髓的 A 区注射 1 微升 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可引起呼吸频率明显增加。为了进一步确认呼吸频率增加是尼可刹 米所致且其作用部位在 A 区,下面哪个实验是没有必要做的( ) A. 在 A 区注射 1 微升蒸馏水 B. 在 A 区注射 1 微升生理盐水 C. 在延髓内的 B 区注射 1 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 D. 对大鼠只做同样的创伤处理,不注射任何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的作用机制,因此该实验的自 变量是尼可刹米的有无,根据题意,实验中在大鼠延髓的 A 区注射 1 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 溶液,根据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那么对照组在 A 区应该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以排除 生理盐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题目中为了确定呼吸频率增加是尼可刹米所致且其作用部位在A 区所致,那么还要设计对照实验在延髓的 B 区同样注射 1 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观 察现象,同时为了排除实验中创口的影响还要设计空白对照组。 【详解】A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 A 区注射 1 微升生理盐水进行对 照处理,A 正确,B 错误; C、为了进一步确认呼吸频率增加是尼可刹米所致且其作用部位在 A 区,因此应该在延髓内的 B 区注射 1 微升尼可刹米生理盐水溶液作为对照处理,C 错误; D、设置空白对照组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大鼠只做同样的创伤处理,不注射任 何物质,D 错误。 故选 A。 9.下列关于突触及其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B. 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以及向突触后膜转移都需要消耗 ATP C.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快速降解或回收再利用 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不一定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 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 体)。神经递质一旦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相应的酶分解或者别移走到 突触前膜内重新利用。 2、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详解】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属于生物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A 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运输至突触后膜为扩散作用,不需要消耗能量,B 错误;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快速被相应的酶降解或回收到前膜内被 再利用,C 正确; D、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其中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因 此后膜上的电位仍为静息电位,D 正确。 故选 B。 10.向光性是植物对光照变化的一种有效适应。图表示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甲、乙两侧 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侧生长快,是由于 IAA 先横向运输再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所致 B. 乙为向光侧,IAA 含量低于对照组任意一侧 C. 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 对照组燕麦胚芽鞘两侧的 IAA 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再长素在向 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 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 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 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侧为背光侧,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 极性运输,甲侧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促进生长的速度快,A 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侧表示向光侧,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因此乙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对照组任意一侧,B 正确;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基本上都不生长,C 正确; D、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 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D 错误。 故选 D。 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若某种群没有发生突变,则该种群不能进化 B. 退耕还林、布设人工养殖网箱都会引发群落演替 C. 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对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 D. 某些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表明行为信息在种群繁衍中起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 单位。 2、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 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 现象,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如果种群没有发生突变,即没有发生基 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种群就不能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基因重组就没有意义,因此种群的 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种群不能进化,A 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的群落演替的概念可知,退耕还林、布设人工养殖网箱后都会导致新的群落 代替原来的群落的现象,故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B 正确; C、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 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 错误;D、某些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的作用,D 正确。 故选 C。 12.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生物成分,A、B、C、D、 E、F 代表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E 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 A 流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C. C/B 的数值可代表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D. 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乙是初级消 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图中 A 是流入生产者的能量,图中乙同化的能量包括流入的能量 B 和输入的能量 F,图中丙同化的能量是 C,图中 E 代表个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E 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 正确; 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 ,B 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 C,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B+F), 故 C/(B+F)的数值可代表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 错误; D、图中甲为第一营养级,乙为第二营养级,由于数量金字塔可能存在倒置的现象,因此在生 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如森林生态系统发生虫灾时,D 正确。 故选 C。 13.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在生活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发酵技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菌可制成酸奶 B. 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是为了抑制乳酸菌繁殖 C. 制葡萄酒时,要将温度控制在 18~25℃ 的D. 变酸果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果酒制作需要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生长的最适温度 为 18~25℃,因此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该范围内。果醋发酵的微生物是醋酸杆菌,属于 好氧型微生物,生长是最适温度为 30~35℃,因此发酵时控制在该温度范围内,利用发酵的 果酒通入氧气和升高温度可以进行果醋的发酵,酒精发酵为乙酸。 2、制作泡菜和酸奶的过程中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因此发酵过程要采取 一定的措施保证厌氧的条件,利用乳酸菌的发酵。 【详解】A、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酸奶有一种特殊的酸味,A 正 确; B、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制作泡菜时要密封,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的繁殖,B 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酵母菌适宜生长的温度是 18~25℃,因此制葡萄酒时,要将温度 控制在 18~25℃,C 正确; D、在变酸的果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D 正确。 故选 B。 14.冠状病毒具有包裹在蛋白质衣壳外的一层包膜,这层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磷脂层和 膜蛋白),还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可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下列相关推理错误的是( ) A. 包膜的存在有利于维护病毒结构的完整性,无包膜病毒更容易被灭活 B. 病毒包膜具有抗原性,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C. 冠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与噬菌体是相同的 D. 子代病毒的形成,需要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根据题意可知,冠状病毒除了具有以上结构外,还具有 包裹在蛋白质衣壳外的一层包膜,这层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磷脂层和膜蛋白),还含有 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可与宿主细胞膜融合,侵染宿主细胞进行增殖。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冠状病毒不仅具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还具有类似于细胞膜的包膜,包膜的存在有利于维护病毒结构的完整性,无包膜保护的病毒更容易被灭活,A 正确; B、根据题意,病毒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膜,还含有一些病毒自身的糖蛋白,因此具有抗原性, 且利用包膜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融合,可以帮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B 正确; C、噬菌体的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没有包膜结构,通过吸附后将核酸注入宿主细胞, 因此二者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不同,C 错误; D、子代病毒的形成,需要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病毒的蛋白质,如膜蛋白和糖蛋白等, 因此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D 正确。 故选 C。 二、选择题 15.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的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菌,类似起 源假说于 1918 和 1922 年分别由 P.Porteir 和 I.E.Wallin 提出。1970 年,Margulis 在已有 资料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该假说。随着人们对线粒体超微结构(如线粒体内含有核糖体)、DNA 特征及其编码机制的认识,内共生起源学说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下列说法能支持这一 学说的是( ) A. 线粒体内 DNA 分子没有结合相应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B. 线粒体外膜蛋白质含量远大于内膜 C. 线粒体具备相对独立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D. 线粒体具有独特的半自主性并与细胞核建立了复杂而协调的互作关系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共生的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菌, 是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原核生物形成。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外膜, 在线粒体基质和内膜上附着有催化有氧呼吸的酶存在,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 基质内有少量的 DNA 和 RNA,且 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线粒体内有自己的核糖 体,能够合成部分自己所需的蛋白质,因此线粒体属于半自主型的细胞器。 【详解】A、原核生物细胞中 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故线粒体 DNA 分子不与蛋 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的事实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A 正确; B、根据内共生起源学说,线粒体外膜成分与细胞的其它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细胞膜相 似,但是线粒体内膜白质含量远大于外膜,B 错误;C、线粒体具有少量的 DNA 和 RNA 以及核糖体,因此具备相对独立的蛋白质合成系统与原核 生物类似,C 正确; D、线粒体具有独特的半自主性体现了与原核细胞相似,被吞噬后逐渐与细胞核建立了复杂而 协调的互作关系,该事实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D 正确。 故选 ACD。 16.下图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其中 1、2、3 分别代表相关过程。据图分析,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 过程的原料有四种,2、3 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B. 图中三种 RNA 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都存在 C. 图中的多肽一定需要经过内质网加工才具有生物活性 D. 不同的 tRNA 可能转运相同的氨基酸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 1 为 DNA 的复制,2 为转录,3 为翻译的过程。图中 1 过程进行 DNA 复 制需要以亲代 DNA 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利用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 DNA;图中 2 是以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利用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 RNA 的 过程,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为:A-U、T-A、C-G、G-C。图中 3 为以 mRNA 为模板合成具 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需要细胞中氨基酸为原料,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为:A- U、U-A、C-G、G-C,该过程的场所为核糖体,需要 3 种 RNA 的参与。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1 过程为 DNA 的复制,需要的原料为四种脱氧核苷酸,2 过 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 A-U、T-A、C-G、G-C、3 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 A-U、U- A、C-G、G-C,二者不完全相同,A 错误; B、无论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进行翻译达的过程都需要图中三种 RNA 的参与,B 正确; C、图中的翻译过程如果发生在原核细胞内,原核细胞没有内质网,则合成的多肽不需要经过 内质网加工也具有生物活性,C 错误;D、一种 tRNA 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根据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种 tRNA 转运,因此不同的 tRNA 可能转运相同的氨基酸,D 正确。 故选 AC。 17.Graves 病是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类疾病,患者体内产生刺激甲状腺的免疫球蛋白(TSI), TSI 可模仿 TSH 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通过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减轻 Graves 病症状 B. Graves 病患者基础体温较常人高 C. Graves 病发病机理与过敏反应类似 D. Graves 病患者体内 TRH 含量较常人高 【答案】CD 【解析】 【分析】 1、从免疫角度分析,患者“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外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称为 自身免疫病。 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Graves 病是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类疾病,患者体内产生刺激甲状腺 的免疫球蛋白(TSI),TSI 可模仿 TSH 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则该病应该属于自身免疫 病。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因此可通 过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减轻 Graves 病症状,A 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Graves 病患者体内产生的 TSI 可模仿 TSH 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因此病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人,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代 谢,增加产热,使得基础体温较常人高,B 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Graves 病发病机理为自身免疫病,C 错误; D、根据 B 选项分析可知,Graves 病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人,通过负反馈调节, 人体内下丘脑分泌的 TRH 减少,因此 TRH 含量较常人低,D 错误。 故选 CD。 18.银鱼是鄱阳湖的特产,幼鱼阶段以一些植食性浮游动物及一些藻类为食,体长达到 80mm 以后逐渐向肉食性转移,110mm 以上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近年来,银鱼产量大幅下滑,我 国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过度捕捞是主因:鄱阳湖肉食性的鳜鱼、鳙鱼等大鱼被 渔民大量捕捞后,湖里一种名为红尾鱼的杂鱼就大量繁殖,红尾鱼可捕食银鱼的卵。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与银鱼的幼鱼比较,成鱼每增重 1g 需要消耗藻类的量会增加 B. 银鱼捕捞后种群数量应保持在 K/2 左右,以便获得最大持续产量 C. 鳜鱼、鳙鱼和红尾鱼之间可构成竞争关系 D. 人类活动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但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银鱼的增长属于"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 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S 型增长曲线有几个阶段: ①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 ②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 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 ③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 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 群会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④达到 K 值后,仍是种群的数量一般呈锯齿状波动。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 的共生体。 (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 (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 (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110mm 以上银鱼成鱼主要以小型鱼虾为食,转变为肉食性,所 以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与幼鱼比较,成鱼增重 1g 需要消耗藻类的能量增多,A 正确; B、银鱼合理捕捞的时机是种群数量超过 K/2 时,捕捞后剩余量为 K/2 为宜,因为此时种群的 增长速率最大,B 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鄱阳湖肉食性的鳜鱼、鳙鱼等大鱼被渔民大量捕捞后,湖里一种名为红尾 鱼的杂鱼就大量繁殖,说明鳜鱼、鳙鱼和红尾鱼之间可能存在食物和空间上的竞争关系,C 正 确; D、根据题意可知,人类活动可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严重的导致生态系统稳态的破坏,D 错误。 故选 D。 19.有机磷农药是用于防治植物害虫的含磷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时会造成 瓜果蔬菜等食品农药残留超标,不少种类对人、畜的毒性很强。某班同学欲从土壤中分离高 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在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取样,并在添加有机磷农药的培养基上培养以获取相应的微 生物 B. 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以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 格 C. 若要测定培养液中选定菌种的菌体数,既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也可选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 D. 制备固体培养基时加入的常用凝固剂是琼脂;若培养基需要调节 pH,则应在灭菌之后调节。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筛选菌株: (1)实验室中微生物筛选的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 pH 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2)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 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 2、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其基本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 pH、灭菌、倒平板五 个步骤。 3、统计菌落数目: (1)活菌计数法: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2)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计数微生物的数量。 【详解】A、根据以上筛选微生物的原则可知,为了获得能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菌种,可 在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取样,在选择培养基上添加有机磷农药进行选择培养,A 正确; B、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培养一段时间,以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 格,B 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要测定培养液中选定菌种的菌体数,既可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也可选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活菌数目,C 正确; D、制备固体培养基的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分装→加棉塞→包扎→倒平板,因此培 养基在灭菌前需要调节 pH,D 错误。 故选 ABC。 20.下列经生物技术操作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的是( ) A. 将药用蛋白基因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筛选获得能产生药用蛋白的大肠杆菌 B. 将腺苷酸脱氨酶基因转入淋巴细胞后回输患者,使患者免疫能力恢复 C. 经 EMS 处理后获得抗花叶病毒特性的愈伤组织,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 将荷斯坦牛细胞核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激活发育为高产奶牛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基因治疗: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 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详解】A、将药用蛋白基因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筛选获得基因工程菌,重组质粒能随细 菌分裂而遗传给后代,A 正确; B、将腺苷酸脱氨酶基因转入淋巴细胞后回输患者,进行基因治疗时不会改变其他细胞的基因 组成,且淋巴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所以不会遗传给子代,B 错误; C、经 EMS 处理后获得抗花叶病毒特性的愈伤组织,说明细胞内的基因发生了突变,经组织 培养获得抗病植株,由于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此能够遗传给后代,C 正确; D、将荷斯坦牛细胞核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激活发育为高产奶牛,则该奶牛的体细胞内核遗 传物质与荷斯坦牛相同,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可以遗传给后代,D 正确。 故选 ACD。 三、非选择题 21.下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的密闭透明玻璃装置,内置烟草种子(底下铺有湿布)和一绿色盆 栽植物,对种子的萌发和盆栽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以及二者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某同学通 过查阅资料发现,植物激素乙烯可以促进细胞内 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并使细胞膜的通透性 增加,加快呼吸作用。(1)光对大多数植物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但有些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光,这样的种子叫做 需光种子,如烟草的种子;而另一些植物种子的萌发只能在暗处,如番茄的种子。研究发现, 红光可促进需光种子的萌发。光照影响种子萌发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为保 证装置内实验材料的生命活动正常进行,应该给该装置提供红光,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兴趣小组设计该装置时,充分考虑了两点:种子萌发过程可为盆栽植物提供_________, 从而促进它的光合作用;盆栽植物也可以加速种子的萌发,一方面是因为光合作用产生 O2, 有利于种子细胞呼吸,另一方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认为,真正光合速率不易直接测得,这是因为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___________。 若要利用图示装置检测盆栽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请你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信息传递 (2). 红光既可以促进烟草种子萌发,又可以维持盆栽植物的光 合作用 (3). 二氧化碳 (4). 植物产生的乙烯可以穿过通气孔促进种子细胞 RNA 和蛋白 质的合成,并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加快呼吸作用 (5). 呼吸作用 (6). 将通气孔堵塞, 并在盆栽植物侧加入 CO2 缓冲液,用氧气传感器检测有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增加量和 无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量,二者相加计算出真正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 1、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测定绿色植物呼吸速率时必须在遮光条件下进行, 测定植物是光合速率时需要提供碳酸氢钠溶液维持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装置用于研究对种子的萌发和盆栽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以 及二者的相互影响。根据题意可知,研究了光对种子的萌发以及植物的生理活动的影响,烟 草种子属于需光种子,红光可促进需光种子的萌发,因此种子萌发过程中提供红光有利于烟 草种子的萌发,同时植物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提供红光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根据题意的条件,植物激素乙烯可以促进细胞内 RNA 和蛋白质的合成,并使细胞膜的通 透性增加,加快呼吸作用,因此该图中的装置可以通过盆栽植物释放的乙烯促进种子的萌发 作用。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光照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光照影响种子萌发体现了生态 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根据题意可知,烟草种子属于需光种子,因此为装置提供红光可以促 进种子的萌发,且植物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红光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 (2)萌发的种子生命活动旺盛,呼吸作用强,可使装置内的 CO2 增加,进而有利于盆栽植物 的光合作用。盆栽植物也可以加速种子的萌发,一方面是因为光合作用产生 O2,有利于种子 细胞呼吸,另一方面是因为植物产生的乙烯,可以穿过通气孔促进种子细胞 RNA 和蛋白质的 合成,并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加快呼吸作用。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因此检测植物的真正光合作 用速率时,要在黑暗环境中测得该植物的呼吸速率,还要在有光条件下测净光合作用速率, 通过计算可得植物的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因此利用图中装置进行测定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的 操作为:将装置通气孔堵塞,并在盆栽植物侧加入 CO2 缓冲液,如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 用氧气传感器检测有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增加量和无光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 量,二者相加计算出真正光合速率。 【点睛】本题以图示装置考查种子萌发与植物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 够利用题干的条件结合题目解决问题,把握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识记植物色素吸收光能的 情况,利用题干的条件植物激素乙烯的作用解决第(2)问,理解正在光合速率的含义和测定 方法,这是突破该题第(3)问的关键。 22.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 47%,这些区域水资源贫乏,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 弱,加之多年来人为活动(过度放牧、开荒种田等)的干扰,使得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了 更为严重的破坏。为了恢复生态,内蒙古锡林郭勒在三种典型草原地带进行为期 17 年的封育 政策,群落变化如表所示: 典型草原地带不同植 l 物群落封育变化 群落类型 本氏针茅群落 大针茅群落 百里香群落 坡向 NE SE N S 生长年限 第 1 第 18 第 1 第 18 第 1 第 18 第 1 第 18 第 1 第 18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植物 种数/ 种.m-2 6 15 5 13 5 19 8 9 1 18 覆盖 度/% 25 95 20 80 20 65 20 35 20 55 草层 高/ m 10 54 5 55 8 52 5 18 3 9 封育 产草 量/kg. hm-2 750 6 050 500 4 500 550 4 200 550 1 550 750 2255 植物 种数/ 种.m-2 5 6 5 6 5 7 3 5 8 9 覆盖 度/% 25 30 20 30 20 30 20 20 20 25 草层 高/ m 9 7 5 6 7 7 5 5 3 9 对照 产草 量/kg hm~2 700 450 450 430 490 460 500 510 550 420 注:NE、SE、N、S 分别代表朝向东北、东南、北、南 (1)封育是恢复生态学的常用手段,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 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尽快恢复。锡林郭勒部分地区实行封育而非发展单一的人工林,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2)用样方法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应注意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坡向 NE 的本氏针茅草群落生产力最高,应该是该区域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自然因 素相对充裕。研究发现,封育措施较大地改良了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4)在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____________(填“强”或“弱” 或“差别不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群落演替 (2). 物种多样性 (3). 随机取样 (4).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 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5). 水分 (6). 间接 (7). 强 (8). 草原生态系统的组分更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 力更强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注意事项:(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1)样方应随机选取 (2)样方面积大小要合适 (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 都应统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 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 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 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 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详解】(1)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 力与生物的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生 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锡林郭勒部分地区实行封育而非发展单一 的人工林,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的原理。 (2)用样方法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因此应注意做到随机取样。 (3)根据题意可知,内蒙古锡林郭勒在三种典型草原地带区域水资源贫乏,封育后坡向 NE 的本氏针茅草群落生产力最高,说明该区域水分这一自然因素相对充裕。封育措施较大地改 良了土壤,这属于生态功能,因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组分更 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而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单一,食物网较为简单,自我 调节能力较差,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农田生态系统。 【点睛】本题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在三种典型草原地带封育实例为背景考查生态学的知识点, 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封育依据的原理,把握样方法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实例,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和自我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这 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23.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由位于 X 染色体上的基因 A、a 控制。某兴趣小组利用白眼雌蝇 和红眼雄蝇进行杂交,在大约每 2000 个子代个体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蝇。 (1)果蝇的红眼和白眼为一对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上述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表现型及 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伴性遗传的_______特点。 (2)已知果蝇性染色体组成异常及性别表现如下表所示(“O”表示不含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组成 XXX XXY XO XYY YO YY 性别 致死 雌性可育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 致死 致死 注:已知性染色体异常的可育个体,减数分裂时性染色体联会及分配均是随机的 针对上述实验中出现白眼雌蝇的原因,可做出如下两种假设: 假设一:亲代雄蝇某一精原细胞红眼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基因型 Xa 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 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白眼雌蝇。 假设二:亲代雌蝇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产生了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的异常卵细胞,与性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______的正常精子结合,形 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白眼雌蝇。 (3)某同学设计了杂交实验来验证上述哪一假设成立:让该白眼雌蝇与正常红眼雄蝇多次杂交,若子代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假设二成立,否则假设一成立。 (4)另一同学认为不需要通过杂交实验也能验证哪一假设成立,请代他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和 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相对性状 (2). 红眼雌蝇:白眼雄蝇=1:1 (3). 交叉遗传 (4). XaXa (5). Y (6). 白眼雌蝇(或红眼雄蝇,或二者均有) (7). 选择该白眼雌果蝇的具有细胞分裂 能力的组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内性染色体组成。若性染色体为组成 XXY,则假设二 成立;若性染色体组成为组成 XX,则假设一成立。 【解析】 【分析】 1、伴性遗传是指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根据题意可知,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由位于 X 染色体上的基因 A、a 控制,符合伴性遗传 的概念。利用白眼雌蝇(XaXa)和红眼雄蝇(XAY)进行杂交,则正常情况下子代为 XAXa 红 眼雌:XaY 白眼雄=1:1。 2、伴 X 隐性遗传的特点:隔代交叉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母病子必病。 3、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属于一对相对性状,正常情况下,上述 亲本白眼雌蝇(XaXa)和红眼雄蝇(XAY)进行杂交,后代为红眼雌(XAXa):白眼雄 (XaY)=1:1,亲代雌性为白眼而子代中雄性为白眼的现象属于交叉遗传。 (2)根据题意,亲代杂交在大约每 2000 个子代个体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蝇的原因有两种假 设:假设一是亲代雄蝇(XAY)某一精原细胞红眼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产生基因型 Xa 的精子 与正常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白眼雌蝇。假设二是亲代雌蝇(XaXa)卵原细胞减 数分裂过程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亲代雌蝇(XaXa)减数分裂产生卵细 胞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移向一极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 单体移向一极导致产生了基因型为 XaXa 的卵细胞,然后与正常的含性染色体 Y 的精子结合发 育形成了 XaXaY 的果蝇,即表现为白眼雌果蝇。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假设二成立,则该白眼果蝇的基因型为 XaXaY,与正常的红眼雄 果蝇 XAY 杂交,则白眼果蝇 XaXaY 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为:Xa、XaY、XaXa、Y,雄果蝇 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为 XA、Y,后代中会出现 XaXaY 白眼雌或者同时出现 XAY 红眼雄果蝇, 否则假设一成立。(4)根据以上题意可知,该白眼果蝇出现的原因一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而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的原因,除了杂交实验可以验证以外,也可以根据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利用光学显 微镜观察进行鉴定判断,实验思路为:选择该白眼雌果蝇的具有细胞分裂能力的组织,制作 临时装片,观察细胞内性染色体组成。如果假设二成立则细胞内观察到 3 条性染色体 XXY, 如果假设一成立,则细胞内性染色体有 2 条 XX。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突变以及染色体变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 特点和应用,能够根据题意判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理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能 够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判断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利用所学的减数分裂的知识点分析白眼雌 果蝇产生的配子,进而结合题意判断后代的表现型,验证假设的情况,能够根据题意和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设计实验的思路和判断实验的结果与结论,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24.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存在体温调定点。假如人的体温调定点是 37℃,当体温高于或低于 37℃时,机体能通过相关调节使体温恢复到 37℃左右。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并非一成不变,如 病菌、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EP),EP 会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 发热。 (1)维持人体体温的热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 (2)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发烧,下图是他的体温测量记录,请结合调定点学说回答: ①AB 段病人常表现为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颤栗等表现,并常伴有“害冷”的感觉,结合资 料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甲中 BC 段人体产热量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基本等于”)散热量。 ③CD 段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发起攻击,并通过__________细胞产生 的_____________快速消灭 EP,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体温。综上所述,体温调节是 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答案】 (1).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2). 下丘脑 (3). 病毒感染产生的致热源(EP) 使人体体温调定点升高至 40℃左右,低于调定点的体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一方面传 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另一方面传至下丘脑再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和骨 骼肌颤栗以增加产热使体温迅速升高 (4). 基本等于 (5). 效应 T 细胞 (6). 浆细胞(效应 B 细胞) (7). 抗体 (8).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的过程: 2、识图分析可知,图中 AB 段表示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BC 段病人的体温调定 点水平约为 40℃,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D 段病人大量出汗导致体温调定点下移。 【详解】(1)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通过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 解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对于恒温动物来讲,热能用于维持体温的 相对稳定,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 (2)①根据题意可知,病毒感染产生的致热源(EP)使人体体温调定点升高至 40℃左右,图中 AB 段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的过程,使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 产生兴奋,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另一方面传至下丘脑再经传出神经引起皮肤血管 收缩以减少散热和骨骼肌颤栗以增加产热使体温迅速升高。 ②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 BC 段病人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约为 40℃,此时产热量基本等于散 热量,维持体温的稳定。 ③病毒感染细胞的即靶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释放出抗原,然后再通过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快速消灭(抗 原)EP,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体温。综上所述,可见体温调节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神经调 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参与,即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作用的结果。 【点睛】本题以调定点学说为背景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体温调节的过程和体温的来源,把握寒冷条件下具体的体温调节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审 题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意中的调定点学说理论,分析病菌、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 体产生致热原而导致体温调定点改变后的调节过程,根据该过程的分析明确体温调节的的机 制,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25.蜘蛛丝是自然界中机械性能最好的天然蛋白纤维,其强度高于制作防弹衣的凯夫拉纤维,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如何大量获取蜘蛛丝纤维的问题一直未解决。近期,中国科学家利用 基因工程技术成功的在家蚕丝腺细胞中大量表达蜘蛛丝蛋白。 (1)在转基因过程中,若利用图所示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_____________酶来切 割目的基因,该切割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2)为获取大量的蜘蛛丝基因,常采用_______________技术对该基因进行扩增。扩增蜘蛛 丝基因前,需根据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__________种引物。进行扩增时需先加热至 90~ 95℃,加入引物后冷却至 55~60℃,以上调控温度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载体中的启动子是____________酶的识别结合位点,以便于驱动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 而载体本身的扩增,需借助于载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载体上的标记基因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发现若将蛛丝蛋白 31 号位的色氨酸替换为酪氨酸,蛛丝韧性可提高 50%,这 项成果用到的生物工程技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Xba I 和 Sac I (2). 防止目的基因自身环化、防止目的基因反向连接 (3). PCR (4). 2 (5). 使 DNA 解链,然后使引物结合到互补 DNA 链上 (6). RNA 聚 合酶 (7). 复制原点 (8). 重组 DNA 的鉴别与选择 (9). 蛋白质工程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 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其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①过程:一般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再用 DNA 连接 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形成重组 DNA 分子。②目的: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 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并表达和发挥作用。③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 子+标记基因。 (1)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 RNA 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 (2)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 (3)标记基因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2、PCR 扩增技术:PCR 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1)模板 DNA 的变性:模板 DNA 经加热至 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 DNA 双链或经 PCR 扩增形成的双链 DNA 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2)模板 DNA 与引 物的退火(复性):模板 DNA 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 55℃左 右,引物与模板 DNA 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3)引物的延伸:DNA 模板--引物结合物在 Taq 酶的作用下,以 dNTP 为反应原料,靶序列 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 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详解】(1)识图分析可知,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目的基因需要插入到启动子和终止子之 间,图中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存在 Xba I 和 Sac I 的酶切位点,因此需要用 Xba I 和 Sac I 限制 酶切割目的基因,以产生与质粒相同的末端,相比用同一种酶进行酶切,用两种酶切割可以 防止目的基因自身环化或防止目的基因反向连接。 (2)为获取大量的蜘蛛丝基因,常采用 PCR 扩增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利用 PCR 技术扩增蜘 蛛丝基因前,需根据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 2 种引物分别与 2 条模板链结合;进行 PCR 时需加热至 90~95℃然后冷却至 55~60℃,此操作的目的是使 DNA 解链,然后使引物结合到 互补 DNA 链上。 (3)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能够与 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才能驱动转录过程,而载体 本身的扩增,需借助于载体上的复制原点进行,载体上的标记基因的作用是鉴别与筛选含有 重组 DNA 的受体细胞。 (4)研究人员发现若将蛛丝蛋白 31 号位的色氨酸替换为酪氨酸,蛛丝韧性可提高 50%,这 是对现有蛋白质进行的改造,因此利用的是蛋白质工程技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特别是把握基因 表达载体的组成及其构建过程,识记启动子和复制原点的作用,理解限制酶的选择原则并结 合图示正确判断需要的限制酶的种类,掌握 PCR 扩增技术的原理和过程,理解基因工程和蛋白质过程的区别,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