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中学 2020 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 道小题,满分 150 分。时量 150 分钟。
一,教材理解
1.比较《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分析不怡当的是(3 分)( )
A.刻画了不同时代的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女性形象,借助人物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
代特征的情绪,启迪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B.摒弃宏大叙事,着眼于日常生活情景,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丰满而又
鲜活;语言清新、俊逸,富有诗意,极具感染力。
C.采用具有象征意味的物象。百合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赞扬了人物的人性美;自动
铅笔盒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
D.有着相同的叙述视角,以“我”为视点,妮妮动听地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
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2.《沁园春. 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
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
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阅读以下诗歌,回答 3-4 题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闻一多《红烛》节选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表现的是诗人的一片赤子之情,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
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是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B.《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想象,联结北冰洋
和太平洋,使得意象异常之大,显示其宏伟、壮观。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展现了对大自然的
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呼喊,也是时代号角。
D.“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如此因果何等不公平,但这是社会使然,诗人劝
勉红烛的同时也是劝勉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4.下列对两则材料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红烛》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读起来连贯、上口,形成诗歌浓郁的抒情氛
围,易于抒发作者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B.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铺陈排比的句式,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
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C.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诗人歌颂红烛奉献的精神,并从中找到了生活的方
向: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D.《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
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二.文学作品阅读
(一)现代诗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 一 6 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第一句“你”是观察者,“风景”是观察对象;第二句,作为观察者的“你”陡然一转,
成为观察对象。
B.在“楼上人”的眼里,“你”和“风景”一样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成为了他
梦境的装饰品。
C.世间人物、事物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首诗以优美隐喻的画面,暗示人
生中许多“相对”关系。
D.诗歌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的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
景”就有了灵气,会更生动。
6.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诗歌在一种看似分割却统一的生活时空上营造画面,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
写繁的艺术效果。
B.诗人注重在“相对性”上,不断地转换视角,透露出一种人生的冷峻态度和哲理性思考,
给人以启迪。
c.诗中的“桥”、“楼”“窗”“梦”是附属意象,主要是构成人物的活动场景,可以用别的意
象代替。
D.作为一首朦胧诗,它语言明白如话,内容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虛、具体与抽
象的和谐统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山和海》(节选)
陈敬容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李白
高飞
没有翅膀远航
没有帆
小院外
一棵古槐
做了日夕相对的敬亭山
但却有海水
日日夜夜
在心头翻起
汹涌的波澜
7.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病中所写,字里行间能感受到诗人的心境变化。请你结合三节诗的意象,
分析她在每节诗中的心情状态。(6 分)
(二)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 分)
驮水的日子
温亚军连队所在的山上离盖孜河有 8 公里,全连每天吃用的水都要由驴去河边驮。新买回来的
驴和原未负责驮水的下士犟上了,在挨了无数鞭子后才勉强驮回两半桶水。连长决定让上等
兵去接驮水工作。
第一天早上,上等兵把驴牵出圈,往驴背上搁装水的挑子。驴极不情愿,一把摔了挑子。
上等兵也不急,也不抽打驴,驴摔了挑子,他再搁上去,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和驴较量。他
和驴都折腾出满身汗,可硬叫驴没有再往下摔挑子的脾气了,上等兵才牵上驴下山。
8 公里在新疆算不了什么,说起来是几步路的事,可上等兵赶着驴,走了近两个小时。
下山路上,驴故意磨蹭,上等兵不急不恼,任它由着自己的性子走。到了河边,上等兵往挑
子上的桶里装满水后,驴又闹腾开了,几次把挑子摔下来,弄了上等兵一身的水。上等兵也
不生气,驴摔下来,他再搁上去,摔下来,再放上去。他一脸的惬意样惹得驴更是气急。直
到下午,上等兵才牵着驴驮了两半桶水回到山上。倒下水后,上等兵没有歇息,又牵着驴去
驮水。如此折腾到天快亮时,驮够了四趟水,才让驴歇下。
第二天,刚吹起床哨,上等兵就把驴牵出来去驮水。这天虽然也驮到了半夜,可桶里的
水基本是满的。一连几天,如果不驮够四趟水,上等兵就不让驴休息,但他没有抽过驴一鞭
子。
慢慢地,在上等兵不愠不怒、不急不缓的调救中,驴没了那份暴烈,心平气和得就像河
边的水草。上等兵感觉到驴已经真心实意接纳了他,便对驴更加亲切友好了。驴读懂了那份
亲近,朝空寂的山中吼叫几声,又在自己吼叫的回声里敲出鼓点一样的蹄音欢快地走着。上
等兵感应着驴的欢快,知心地拍了拍驴背,把缰绳往它脖子上一盘,不再牵它,只跟在一边。
他又想到该给驴起个名字,兴奋起来,一点没犹豫,就给驴起名“黑家伙”。连长喜欢叫兵
们这个家伙那个家伙的,驴全身黑色,就该叫“黑家伙”。虽然驴不是兵,但也是连队的一
员,是他的战友。
渐渐地,“黑家伙”熟悉了每天的水要驮回哪里,它总主动走到那里。一天,上等兵在
路上耽搁了一下,“黑家伙”没有接到叫它停的命令,径自走出好远。待上等兵追到山上,
“黑家伙”已经把两桶水分别驮到一班和二班的门口,正站着等他喂草料呢。上等兵冲到“黑
家伙”跟前,“黑家伙”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扑闪着大眼晴,等着一个不高兴的表情。上等
兵没有骂它,却伸出手抚着它的背,表扬它,“黑家伙”兴奋地冲天叫了几声。
有了这一次,上等兵决定让“黑家伙”独自驮水回连。在河边装上水后,他对“黑家伙”
说你自己回吧,“黑家伙”就自己上山了。“黑家伙”第一次独自上路时,上等兵有点不放心,
悄悄跟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发现“黑家伙”稳健的身影,竟是群山中惟一的动点。这惟
一的动点,一下子使四周沉寂的山峰山谷多了些让人感动的东西。过了一个多小时,“黑家
伙”驮着空挑子回到河边。上等兵高兴极了,扑上去亲了它一口,并把自己在河边割的青草
奖赏给它。“黑家伙"吃着,不停地甩着尾巴,表示它的高兴。
上等兵买回一个铃铛,拴到“黑家伙”的脖子上。铃铛声清脆悦耳,陪伴着“黑家伙”
行走在寂静的山道上。“黑家伙”喜欢这铃铛声,离上等兵越来越近,步子也越来越快,铃铛声也越加响亮,远远地传到盖孜河边。
为了打发“黑家伙”不在身边的时间,上等兵带上了课本,在河边复习功课,他心里一
直做着考军校的梦呢。复习累了,他背着手在草地上散步。他想到考上军校后,会和“黑家
伙”分开,心里一阵难受,就拼命给“黑家伙”割青草,想把“黑家伙”一个冬天甚至几个
冬天要吃的草都割下、晒干,预备好。
在铃铛声中,又过了一年。这年夏天,上等兵考取了军校。
走的那天,上等兵叫“黑家伙"驮着自己的行李下山,再最后一次给“黑家伙”背上的
挑子里装上水,看着它往山上走去,直到走出很远。等他恋恋不舍地背着行李要走时,突然
熟悉的铃声由远及近急促而来。他转身向山路望去,“黑家伙”正以他平时不曾见过的速度
飞奔而来,纷乱的铃铛声大片大片地摔落在地。上等兵的心不由一颤,眼睛模糊了,模糊中,
他发现,奔跑着的“黑家伙”是这凝固的群山中惟一的动点。
(有刪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标题意味深长,“驮水的日子”既是上等兵与驴相处的美好时光,也是与战友戍边的
岁月,寄寓了他对军旅生活的眷恋。
B.上等兵一点没犹豫,兴奋地给驮水的驴取了“黑家伙”的名字,表达了他对驴的喜爱,己
将驴看作了连队的一员、自己的战友。
C.小说第八段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铃铛声,清脆的铃铛声打破了山道的寂静,也为平淡和
孤独的边关军旅生活增添了一丝点缀。
D.小说两次写上等兵发现“黑家伙”是“群山中唯一的动点”,情形虽不同,上等兵的心情
却相同,表现了他对驴的喜爱与关心。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讲述上等兵与驴之间情感变化的故事,表现当代军人的人性美以及人与动物的和谐美。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的设计,明线是写上等兵将驴驯服的过程,暗线写上等兵的进步与成长。
C.下士的驯驴方式与上等兵的驯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上等兵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D.上等兵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名字,暗示他不仅是个体形象,也象征无数像他一样的普通士兵。
10.小说的主人公“上等兵”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三,古诗文阅读(一)阅读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
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
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
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
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
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
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
诰》,卫武公作《抑》戎,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
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
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
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
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3 分)
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
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B.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
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C.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
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D.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
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13.下 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章开头记叙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生动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和山人一同作放鹤、招鹤之歌,以此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二) 古代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①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②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③,三谢不能餐。
[注释]①此诗作于李白晚年参加永王瑞的起兵失败后。②雕胡:菰米,秋季结实,色白而滑,
古人当作英食。③漂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馈赠食物。韩信贫贱时,一位在江边漂
洗丝絮的老妈妈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他富贵后,送给漂母千金表示感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首联即题而咏,交代夜宿荀媪家,“寂寥”二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也奠定了
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由点及而,写尽农家的酸辛悲苦。一“苦”一“寒”语义双关,很耐人寻味,折射出
诗人的悲悯情怀。
C.颈联写而媪对诗人的热情款待。白色盘子里的花米饭在在月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展示出
主人的心灵品行。
D 全诗即事抒情,风格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为主的
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 分)
17.默写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沁 园 春 . 长 沙 》 中 , 表 现 青 年 学 子 评 论 时 政 , 书 写 宏 文 华 章 的 句 子 :
“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