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中学校长述职述廉报告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首先,真心感谢班子成员这一年来对我的热情帮助,感谢全体教职工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下面由我向各位同事们汇报我2019学年里所做的工作,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一年来,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小沙街道的正确领导下,在校行政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根据第二轮三年发展规划及学校发展总体思路,以“创特色、提质量”为重点,走“精致化管理,内涵式发展”之路,学校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学校先后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组团式教育、个性化发展”定海教育品牌创建工作考核以我校为牵头的小规模初中二团为优秀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优秀等荣誉称号,学校办学水平及社会认可度明显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将一年来履行职责及廉洁自律情况,简要报告如下:第一部分 主要工作回顾(一)教师队伍建设1.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坚持两周一次政治学习制度。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乱办班、乱收费等违规现象。扎实开展学年度两次师德反向测评及教师先锋指数测评和师德考核工作。通过学生(家长)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座谈会等全方位、立体式师德考核,党员教师德师风满意度稳步上升,为我校教育教学质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强有力的保障。2.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引领作用日益明显。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决策能力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领导班子用学校的愿景感染教师,用创业精神激励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教师,在校内形成了内外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他们顾全大局,服从调配,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对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3.学校铸造出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以及发展平台的构建,努力促进各层次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学校坚定不移地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重中之重,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使学校教师梯队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2019年1月老师被评为舟山市十大名班主任;4月老师被评为舟山市教坛中坚;2020年陈雪霞、沈行清老师被直接确认为第二批定海区名师;同时有3名教师被评为区骨干教师;(二)教学工作夯实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落实《小沙中学九年级复习阶段教学常规指导意见》,从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辅优补差等六方面规范教学常规。每月一查,重在落地,结合进修学校相关要求,制定好详细的教学复习计划,开展了上好一堂复习课,讲评好一张试卷等教研活动;2020届毕业班教学质量总体水平稳中有升,各项指标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基础性学科分层走班下“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取得实效我校从17学年在八、九年级中选取数学、科学两门学科实施基础性学科分层走班教学,制定《小沙中学基础性课程分层走班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学习兴趣,将数学、科学分成A、B分层走班,其中A、B班人数各占50%;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在期末考试后提出跨层申请,调整层级要履行必要的手续。在推进基础性学科分层走班的情况下,学校对原有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对走班学科根据学情重新分组,行政班原小组保持不变,更有利于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推进小班化教育升级,并在实践中提升成为常态,模式内涵不断丰富。这一年,拓展性课程持续推进深化,并取得实质性效果学校在坚持“尊重差异,适性发展,为每个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下,稳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搭建展示平台,各类竞赛活动精彩纷呈,捷报频传。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获奖名单公布,我校喜获佳绩,九(1)班刘前前同学的绘画《新生》和范蕤同学的平面设计《我的核心价值观邮票设计》等荣获浙江省一等奖、九(1)班王楠楠同学的绘画《那片海是故乡》荣获浙江省二等奖。这一年,是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包凤佴老师获舟山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教师获区级以上的优质课论文案列共计7人次,占教师总人数的30%,创新高;“组团式教育、个性化发展”定海教育品牌创建工作傅纪恩老师的合作项目《基于学困生帮扶的分层走班教学策略研究》为优秀合作项目、沈行清、傅纪恩两位老师被评为组团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三)德育工作一年来,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基石,重点做好各类临界生工作。有序规范德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一套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为提高临界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临界生观念,克服自卑的心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做到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我校的导师制工作在计划的制定、工作的开展中充分考虑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安排,把导师制活动融于德育工作中。在被导学生的选择上,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性格特征,合群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班主任会议,进行分级分类确定被导临界生名单,并制定临界生帮扶手册。构建和谐良好的家校关系。首先制定家长学校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本学年安排了2次家长学校活动和一次学校开放日活动,并邀请专家介绍家庭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好微官网推送、家长群推送、校讯通等平台传递信息,积极主动向家长传达学校有关信息。尤其今年疫情期间多次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及温馨提示,请家长配合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网上课程学业情况。并组织教师对重点特殊学生进行家访,通过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深层次的接触,从而更好获得家长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寒假还组织党员和班主任走访慰问贫困学生,给他们带去新年礼物的同时更带去了深切的关怀,使家长与学校的心贴得更近了。在五四运动100周年、建国70周年之际,5月份我校承办的定海区“高举团旗跟党走,争做时代好少年”主题活动,获得与会各界的好评。陈珍源、邱伟豪两位同学获得定海区美德少年称号;11月份,学校开展了以“点亮微心愿、争当圆梦人”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全体老师尤其是党员教师满怀热情,积极参与,踊跃领取学生的微心愿,努力践行着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四)特色工作强化“劳动教育”,让教育回归最质朴的课堂。我校提出了“留住乡村记忆”,“让教育回归本源,回归最质朴的课堂”教育理念,到育人模式转换:从课堂育人到开放育人,从书本育人到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到实践育人;再到育人载体转变:对“十亩之间”德育品牌进行提炼整合,着力提升学生“生活力”品质,增强教育实效;基于海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为背景,围绕我校“仁孝、合作、感恩、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课程改革和小班化教育为切入点分步推进。从2010年起,我校对学生“生活力”的培养,走过了三个阶段的校本化探索。2010—2012年,探索新劳育实践活动体系化;2012—2014年探索新劳育课程化体系;2014年至今进行新劳育课题化研究。新劳育实践活动体系化探索——哺育传统“小农人”;新劳育课程化体系探索——培养现代“小农人”;新劳育课题化研究探索——造就生活“小农人”初步形成了田园系列课程《田园种植课程》、《田园编织DIY课程》先后被评为舟山市第三、四届精品拓展性课程;今年6月《田园写生课程》被评为定海区精品课程同时又被被推荐为舟山市精品拓展性课程展评,田园系列课程初步形成。我们依托“十亩之间”劳动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学生“生活力”培养之路,在行走的路上也略有收获。“十亩之间”不仅成了学生人生启点与生活力提升的“乐园”,也成为了农村初中办学特色,基地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五)创新管理 1.实行民主管理。学校坚持校务公开,学校工作中一些重大决策、职称评审、评优评先、财务开支都能按照规定进行公示,接受教职工和社会群众的监督。通过学校网站、公告专栏、宣传橱窗、行政会议等多种形式途径,及时报道与公布学校发展变化中的最新信息,增加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努力创新教代会制度,拓宽建言献策渠道,包括提案征集,归类整理、商讨研究,解决方案,办理答复,提高教代会对学校发展重大决策的参与率,;党政工团联手搞好凝聚力工程,推动了学校的民主管理进程。2.实行人本管理。学校努力关心、尊重和尽量满足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生活与发展、成长的需要,为每一位教师营造自身发展的空间,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党支部、工会、团支部联手,经常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凝心聚力。教师开辟“自留地”;办公室种花、养花、赏花;课间跳“佳木斯”操;与学生一起参与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等,以民主、平等为主旋律,营造“家庭式”校园。3.实行网络管理。在学校现有网络基础上,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专人维护和日常管理),每周推送一次学校活动和相关信息;同时运用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网络平台,实行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德育管理,财务管理,家校联系等领域的现代化办公,确保教师沟通,师生沟通,实现学校与教师、家长、社会三方面的沟通,进而提高学校管理效益。这一年,学校招生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招生范围告别了仅限于小沙区域的生源、由小沙、马岙、岑港三个区域为主逐渐扩大到整个西乡片区的新居民子女,采取积分入学+择优入学相结合的录取方式等大好机遇,为我校扩大办学规模和打造优质学校提供了可能。第二部分 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1.随着外地生源增加,教师观念、家长价值取向亟待转变,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2.“十亩之间”教育功能尚未真正深入挖掘,还需进一步提升内涵,打造精品德育。3.借助社会力量,整合资源,切实办好家长学校,提升新居民子女家长新教育观。4.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但在教学实效性、落实增效减负措施等方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5.校园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发展学校特色,彰显学校文化仍是今后努力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