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春天~战疫时期我们的故事”征文:时代需解“狂人”意,免于后世作笑谈——《狂人日记》读书札记一、《新青年》?新青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提起《新青年》,我们自然会想起那面“民主 科学”的大旗、那句“德赛二先生”的口号、那段令广大知识分子激情燃烧的岁月。《狂人日记》正诞生在那个万马齐喑、新旧交替的时代。能在这样的时代里站稳脚跟并吸引更多读者,《狂人日记》一文必定有其独特一面。首先,它是一部白话小说,这在当时仿佛晴天霹雳,一下便吸引了新文化战线的战士们;其次,它刊载于《新青年》上,众所周知,《新青年》是新文化战士们的学术展示窗、思想碰撞地,刊载于《新青年》的文字必定是见地不俗、勇于揭露、敢于迎新的名作。诞生的时代,社会的环境,令人“惊叹”的内容,传奇式的笔法,这些都使这部小说得以不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文本,真正体会何为“狂人”。二、何以“狂人”?提起“狂”,我们首先定会想到“狂妄”“痴狂”一类词语,而这些词,是否可用来描摹“狂人”的形象呢?让我们从文本入手吧。作者开篇即言“知其所患盖‘迫害狂’之类”,看来,狭隘地,便可认定这即是“狂人”之“狂”的出处?非矣。从全文不少地方不难看出,狂人的言语杂无伦次,大多“荒唐而不近情理”。例如:“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狂人病情加重后的所思。显然,“寻常”的历史在他的眼中,有了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结合时代背景,现在的我们不难推测,这里所谓的“吃人历史”,显然指向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但如果站在主人公的立场而言,能从司空见惯的历史现象中,得到惊世骇俗,千古未闻的道理和要旨,则显然是“狂人”的一大“狂”处。我们暂且不论这种结论是基于其对历史的深刻认识或是仅仅基于其病情的严重造成的思维混乱,至少换作你我,是绝对没有勇气、没有能力、没有信心说出这样一番话的。再如“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义勇和正气”。到这里,主人公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了。在他的眼中,周围的一切——包括那条狗,“心里也满装着吃人的意思”。不难看出,主人公心中“认为自己将被吃”,于是眼下的一切人、一切事,“也都装着吃人的意思”。从心理学上说,这是精神疾病的典型症状,我们暂且称它作“捕风捉影”吧,那么,在这篇小说中,最耐看,最“荒唐”的文字,便是这一部分。惯于捕脱外部的行为,并加之于自身的思考,得出看似荒诞不经的结论,是狂人的又一“狂”处,全篇艺术感染力最强的地方也就在此。“狂人”那过度敏锐的洞察力和骇人的分析与逻辑,正是我们难以理解的地方。实际上倘若我们将这种“狂”性带出文本,带入当时的社会现状,带入作者的写作意图,不难看出,这种笔法恰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关于这一层,我会在第二部分分享我的理解与认识。又如,“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终于,主人公的病情发展到顶峰。借脂砚斋对《石头记》的一句批语:“多大胆量,敢写如此之文!”自己陷于“被吃”的境地,却还担心着家人的命运,主动劝转他们,也是狂人的一个“狂”处。受病情折磨下的“狂人”,还一心劝转吃人的人,并说出一句句出自肺腑的话语,令读者为之动容,联想到为捍卫民主自由而同封建旧势力做斗争的战士,他们的性格特点,实在与“狂人”相差无几了。通过三个文本片段,我们已经简要了解了狂人的“狂”处。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狂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难道不与上述三条有着最密切的联系么?其一,“狂人”善从历史中看出“吃人”的本质,恰恰反映出他敢于发声,敢于为自己,为时代发声,是颇具解放思想的精神斗士。其二,“狂人”为劝转别人不懈努力,是敢于向善、敢于劝人向善的“狂士”。其三,“狂人”敢于踹陈年流水簿子;是有反抗精神、超人意志的精神先知。不难发现,以上三点与上文三处“狂”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的概念,完全可称他为“超人意志”。他不拘礼术,特立独行,敏感率真,清醒时敢于“踹”,糊涂后勇于“劝”,诚可谓“狂人”。 三、《狂人日记》记什么?弄清楚了狂人”这一形象后,让我们再次走进小说,探寻小说“想说什么”。我们先看看作者的原话:“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于是,我们便要问:何以看出“弊害”呢?我们仍需要从文本入手:“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这一句可算是全篇中惟一一次直接提到 “封建统治”。这里运用的是借代,“陈年流水簿子”显然直接指向源远流长的封建历史。言下之意是,在“狂人”得病以前,他——同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一样——是受封建统治摧残的一份子,但他又和平庸无为的大众不同,他“胆敢”踹它一脚。这里的文字,一方面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即“狂人”在得病前便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斗士(见上文),另一方面,也从狂人的角度点明了他“遭人陷害”“被人吃掉”的根本原因——他已然违反了社会的游戏规则,已经触碰到封建统治的底线。碰底线,当然要受罚。受什么罚?被吃掉。这样一来,文章的批判矛头也就清晰地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又如:“我翻开历史一查……‘吃人’!”这是本文中最为人称道的名句之一。行文至此,我们似乎觉得作者和“狂人”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我们甚至感觉到,这一段发自肺腑的话语,俨然是作者情绪的一个释放,作者借狂人之口发出“礼教吃人”的感叹。这在鲁迅一贯难解的文章中,的确是一个特例。由此出发,我们便得到了文章的第二个批判重点:“封建仁义道德”那么,这种仁义道德在本文中是否曾出现过?显然出现过,如“狂人”劝说其大哥时所提到的“用馒头蘸血舐”、“吃徐锡林”等等。 再如,“有了四千年……真的人!”“……救救孩子!”和上一句类似,“狂人”在这时的心理活动,恰恰也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一篇好文章,显然不能一味地、冷峻地批判。行文至此,作者已经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终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与其说这是“狂人”发出的,不如直接将其理解为鲁迅自身的呐喊。批判之后,鲁迅提出了期望、为人们敲响了警钟、打破了迷梦,“救救孩子”的情感已经远不止于“害怕被吃”的恐惧不安,它已经上升到了民族未来的高度,。开始关注那些还未曾吃人或被吃的孩子的命运——诚然!那正是社会的命运,是国家的未来。为了“孩子”,为了“命运”,为了“未来”,必须彻底击垮封建礼教。——这正是作者在批判之余对我们的建议与指引。到这里,本文的大致主题似乎也就明确了:微信图片_20200425202315_看图王.jpg四、《狂人日记》文字之“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挖掘本文的写作风格、作品特色与情感深度。为了方便我们的探索,让我们采用问题驱动的探索方法吧。第一,为什么要以“狂人”之口发出批判之词?为什么把“抗诉”寄托在一个迫害狂的身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狂人”是病人。而且是典型的精神病人,他的话往往意群支离,词不达义,有时如疯似颠,让人费解。在本文中,正是这些令人费解的话语中,透露出了“狂人”的“真正面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我们先设想两个情境情境一:一位精神充沛,思维敏捷的人,站在游行队伍中,大声地喊出他对于社会、国家的不满,言辞妥当,富有激情。情境二:一位受尽压迫剥削,以致精神失常的人,正抬起茫然的头颅,前言不搭后语地、絮絮叨叨地重复着他被压迫的故事,时而忘了正在说着什么,时而又毫无逻辑。我们仔细想一想,倘若我们正身处这两个情境,我们会对哪一个人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会认为哪一情境的感染力更强?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选择情境二。为什么?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对于情境一,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愤怒;而对于后者,除了批判之外,我们会投之以同情。同情——这种正面情绪的力量显然要大于批判的力量。这样一来,我们便不难看出,作者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人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表达作者的意图也有极大的益处。选择狂人,会引起读者的同情与痛心,增强文章“撼动心灵、照见灵魂”的力量。这种写作方法(即将同情注入主人公),在鲁迅作品中是十分常见的,如《祝福》中描绘祥林嫂“问灵魂”“讲故事(孩子被叼走)”的文字,又如《阿Q正传》中部分文字,都是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病态,来增强艺术效果。第二,关于文章中“狂人”的心理描写与内心独白翻阅弗洛伊德的有关精神分析学的著作,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个要点,即——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都有着极强的“自我代入”能力与“捕风捉影”能力。本文的主人公亦不例外。这一点,可以从文中大量的内心独白中窥见。以下仅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1、“早上小心出门,……都已妥当了 ”这是日记的开头,此时“狂人”的症状已经初见端倪,“对我笑了笑”便“直冷到脚跟”,可见“狂人”已经渐入情境。2、“你看那女人……吃人的家伙”到这里,症状已经颇为明显。在狂人的心中、眼里,每个人都成了刽子手。从这里,我们更可以领略到“狂人”在社会压迫下的扭曲的心灵,主题不言而喻,批判一目了然。3、“自己想吃人,又怕……面面相觑”可悲!满眼的“吃人”两字使狂人永远处在极端的担心与焦虑之中。可叹!在这样极端的思考环境下,狂人居然还能“想到”劝转他人,走出小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勇敢与坚强?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从文学角度对“狂人”这一形象进行分析,还是在精神病理上对其开展考察,都能获得一般性的结论,我想,这也许也是历代专家学者前仆后继对《狂人日记》开展研究的原因之一。第三,关于《狂人日记》中的规则。规则是学者们研究的永恒主题,在本文中,有着一个贯穿全文,以“上帝”视角存在的规则——封建礼教。我们知道“狂人”正因其对规则的践踏而受社会排挤。当人人都讲礼教,反对礼教制度便会被认定为“违反社会规则,遭到社会的一致处分;相反,当人人都反对封建礼教,支持礼教者会不会被认定呢?仍然会。这也就表明,所谓“规则”,实际上即大多数人(统治阶级)以其自身的习惯为标准,用以控制少数个体(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而人类本身有一个巨大的弱点,即永远认可“绝大多数”,而视“少数”为异端邪说、离经叛道,而这种看法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在今天,我们一定不认可礼教制度、封建糟粕;但在当时,我们是否还会如此坚定?由此我们懂得,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少数人”不应被贸然打击迫害,因为,也许,他们正是这样一群敢于“踹流水簿子”的狂人,正是下一个世纪的早产儿。五、几个问题在研究本文时,我发现了几处令人费解的文字。现抄录如下。①:全篇的开头有一段 “楔子”,里面提到“杂无伦次”“多荒唐之言”云云。这种自首荒唐的写法,与《石头记》第一回里的“石头自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写又有何深意?②:“但是我有勇气……”一段中,出现了何医生对大哥说的话“赶紧吃罢!”这句话是狂人脑中杜撰出的,还是真有其事?如若真有其事,为什么无端写这样一句?六、结语至此,我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表达特点、情感深度等多方面谈了自己对《狂人日记》一文的理解。如上文所说,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也有为数不多的“狂人”,他们敢于说真话,敢于同社会的丑恶斗争。作为“大多数”的你我,惟一能做的,便是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从他们的话语中照见自己,反观灵魂,避免再度出现“社会吃人”的现象。倘能做到这一点,便也不负这一篇《狂人日记》的流传了。时代需解“狂人”意,免与后世作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