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感恩,奋斗不息征文:在爱和善的引领下成长我是一个喜欢阅读和写作的藏家女孩,家住马尔康乡下一个古老的村寨。我们家有一个很神圣的房名——噶多(搬坝伴︽成拜),藏语意为守护神,我想这可能是祖先对我们后辈子孙的祝福和期望吧。征文选登之十|在爱和善的引领下成长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成为一名像董卿阿姨那样的知性女性、优秀主持人。成为昌列学子七月的家乡,田野里到处都是金色的青稞和葱郁的玉米,黄绿相间的台地映衬着错落的红顶农舍。我家的花台上,经姥姥细心侍弄的大丽花、万寿菊在热烈地绽放。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花儿们比往日更香艳,似乎预知有贵客临门。果然,两位身着黑色褂子,后背写着 “昌列-利世慈善会”的漂亮阿姨,在志愿者叔叔的带领下,笑意盈盈地跨进我家小院,我和家人们热情相迎。之前一直盼望着他们来,可当他们真的来了,我竟然有些手足无措了。姥爷请他们进厨房喝茶,而紧张的我,在两位阿姨慈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中放松下来,真诚地回复了他们问我的话,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和盘托出。两位阿姨始终保持着美美的笑容。谈完话,他们看了看墙上的两排奖状和在一旁安静写作业的弟弟,夸赞我们姐弟俩很棒。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是赵书华阿姨和陈慧阿姨。陈慧阿姨在考察结束时,就当即“拍板”,决定做我的资助人。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他们认可了我,幸运的是,我终于成为了昌列学子!姥姥姥爷喜出望外,我心花怒放,能有幸成为新进的昌列学子,怎能让人不激动?但我也知道,两位阿姨让我如愿成为一名昌列学子,并不是因为我家境太贫寒,也不是因为表现很优秀,只是为了给有梦的孩子一份鼓励、一份期许。 在爱和善的引领下成长8月14日,姥爷陪我到昌列圣山,我感到格外新奇。看到千余名受资助的昌列学子及他们的家长,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心人士和红衣僧人汇聚在蓝天白云下,漫步在青山绿茵上,微风徐来,山鸟啁啾,学子们像山花般烂漫多姿。雄伟大殿里,聆听嘎玛仁波切上师的开示:“热爱祖国、感恩时代、回报社会”的主题思想、“向善从善行善”的循循诱导、“求学先求真,成才先成人”的谆谆教诲、“传承民族文化”的殷殷期望,如同一滴滴智慧的甘露,点化了学子们的心智。我们还通过仁波切的介绍,全面了解了“昌列-利世慈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公益组织,也让我知道了资助我们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就在那天,我从仁波切手里领取了第一学期的奖学金。此后每半年,那精美的信封总是如期而至。对于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来说,这一沓沓现钞好比及时雨、雪中炭,但比这更可贵的是,我们能够近距离接触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真切地感受到他们身上时时散发的正能量。谁都不容易,爱心人士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他们都是在各大城市勤苦打拼、节俭持家的人,只因心中有爱,才会用其有力的臂膀挽起那些孱弱的身躯,教会后辈自立立人。爱和慈善是不可辜负的。然而渴望进步的我,学习成绩却总是起伏不定,令我苦恼不已。初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我的数学和地理考砸了。随后却又在领取奖学金,愧疚像猫爪抓挠我的心。我给陈慧阿姨发去短信,告诉她我羞于启齿的成绩和内心的自责、难过。“娜初宝贝,没关系,努力就好!” 看到这句让人如沐春风的话,我不禁心头一热,鼻子发酸,眼眶里蓄满了泪水。陈慧阿姨和我,非亲非故,用家乡老人的话说,是一个“不知家在何方,门开哪边”的人,却对我这般呵护、宽慰和鼓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便是昌列-利世慈善会“一家人”的注解。联想到还有许许多多像陈慧阿姨一样的人,把素未谋面的藏区学子当成家人,传递爱和温暖,让我更加觉得不能辱没了“昌列学子”的称号,不能辜负了亲人们的厚望。当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蔓延,疫情防控形势空前严峻之时,昌列圣山门下僧众及在家居士一面捐款捐物,支援武汉、甘孜;一面积极配合政府,充分展现活佛、堪布在藏区信教群众中的声望和精通藏语言文字的优势,用藏语嘉绒方言在微信群里通报疫情,宣传科学防控,告诫大家不信谣不传谣,以安民心。心中有大爱,眼里有众生,肩上有担当。昌列-利世慈善会的叔叔阿姨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是我成长路上的引领人,他们就是我想要成为的人。我感到先祖们的祝福成真了,我真的找到了守护神,一个指引“大家” 学会利他、利世的守护神。此刻,我心怀感恩,因为成为了昌列学子,我与品学兼优的藏区少年结伴;因为成为了昌列学子,我与爱心人士结缘;因为成为了昌列学子,我与更好的自己结识,继续在爱和善的引领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