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新闻思想座谈会发言稿 习新闻思想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新闻思想,在习新闻思想指引下,不断开创xx日报社工作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习新闻思想,就是要积极践行党性原则,始终把正确导向放在工作首位。习总强调:“党的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xx日报及xx日报报业集团所管所办的各级各类媒体都要提高站位,毫不动摇坚持党性原则,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上行动上同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弘扬正能量。 深入学习贯彻习新闻思想,就是要积极践行人民立场,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习新闻思想的鲜明特征就是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和服务对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宣传党的主张要有群众视角,反映人民呼声要有全局视野,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呼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努力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深入学习贯彻习新闻思想,就是要积极践行遵循规律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艺术,增强新闻传播力、引导力。习总多次强调,做好新闻工作必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要努力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按照不同新闻媒体自身特色,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矩阵。正面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突发事件报道以及监督,都要讲究策略、艺术,把握好时、度、效。要充分发挥重大新闻线索研判策划机制和全媒体采访报道机制作用,深挖新闻矿藏、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展现艺术、增强传播效果。 深入学习贯彻习新闻思想,就是要准确把握勇于创新精神,加快平面媒体与数字媒体融合,充分发挥党媒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突出作用。习总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新闻工作创新的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我们要以新媒体实验室、“中央厨房”全媒体指挥中心建设为支点,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加快组建xx新媒体集团,将xx日报社打造成为新闻服务领先、传播手段先进、引导力有力的中国西部新型主流全媒体重镇。 深入学习贯彻习新闻思想,就是要打造一支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队伍。做好党的新闻工作关键在人;媒体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家办新闻意识,牢记和履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按照“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的要求加快新闻工作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生态,用好已有人才,大力引进新媒体人才、高素质管理、经营人才。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指导,新实践需要新思想引领。《xx日报》是习新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实践者。我们要坚持把学习贯彻习新闻思想作为基础性、长远性工程常抓不懈,在习新闻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进xx日报社和报业集团各项工作,为把xx日报社建设成为引导有力、管理规范、发展持续的党的坚强的主流阵地而努力奋斗。 习新闻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的科学指南、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新闻思想,必须准确把握党性原则,一以贯之坚持,丝毫不可动摇。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必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新闻媒体都有政党倾向,必然具有政党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强调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新闻媒体的党性。我们党早在成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新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党的报刊是党的旗帜,提出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要求“家办报”。从1922年党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到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等党媒,都听从党的召唤,宣传党的主张,在推进党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新闻工作成为党重要的执政资源。党管媒体、党管新闻工作自然天经地义、理直气壮。因此,无论是意气风发的建设年代,还是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时期,党媒都与党同频共振,谱写华章,始终不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的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发挥好党媒作用,把主旋律弘扬得更加响亮、把正能量传播得更加强劲。一是坚持党性原则。不管新闻媒体的格局与生态如何变化,这一根本原则不会变,也不能变。党媒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党媒的一切行动,都必须符合党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始终能够清晰地听到党的声音,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自觉。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用以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守规矩、听招呼、能干事、有底线。强化家办报意识,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用积极、健康、向上的宣传鼓舞和感召人民群众。三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摒弃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过时了等错误观点。深刻认识到,正面宣传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只有唱响主旋律、弘扬,才能汇聚昂扬向上的正气,激励全体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再创新辉煌。 一要主动引导。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理论、宣传政策、解释措施。适应受众分层化、思想差异化、需求多样化趋势,精准定位受众,主动设置议题,使自然发生的新闻议题成为体现党媒宗旨的主题、引导社会的话题。二要讲好鲜活故事。牢记为人民立言记事的宗旨,勤跑基层一线。满怀真情、真爱,关注“凡人微芒”,寻找新闻的“火花一点”。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塑造有温度的鲜活形象,给人们以启迪和激励。三要善于借力发力。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等手段,将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与新媒体传播迅速等特点融合起来,做到同样主题,多向传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主流矩阵,巩固壮大主流引导能力和效果。 认真学习贯彻和践行习新闻思想,作为主流都市报,就是要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作为、不断创新,努力提升都市报新闻水平和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牢牢坚持正确的方向,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创新改进报道,努力提升都市报引导能力和服务能力。都市报贴近市民生活,报道手法灵活,应充分发挥好媒体特质和传播特性,通达社情的优势,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性原则贯穿到新闻宣传和引导全过程,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呼声有机结合起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比如,在主题宣传中,都市报主动服务大局,自觉纳入主题宣传主阵地,做到同频共振,壮大了主流,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讲故事、小切口的手法,反映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火热生活,表达和传递群众的心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传播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深耕内容强化品质,倾力满足受众新闻信息新需求,着力提升都市报地域性原创新闻服务水平。都市报深耕城市,地域属性鲜明,具有原创本地新闻的优势。在转型发展中,应坚持不懈加强内容建设,持之以恒提升品质优化品牌,努力将自身优势和特色发挥到极致,适应分众化传播态势,做足做精做深做优本地新闻,满足受众对新闻贴近性的需求。潜心专注,精耕细作,做本地各类新闻资源的最大“连接者”,本地新闻信息的第一“发布者”,新规新政的最优“解读者”,地域新闻事件的权威“发声者”,民生信息的最佳“服务者”。都市报还应倾情倾力成为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通过议题设置、开展公益活动,自觉主动参与到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文明推进、城市文化塑造、市民精神养成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力提升都市报整体集成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内容创新、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都市报面向市场、搏击市场,有着创新发展的基因,在体制机制、采编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始终不断改革创新,实现了发展壮大。面对新的形势,面对服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都市报更应把创新作为永恒追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敏锐新锐,发创新先声,主动对接和拥抱新理念、新技术,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融媒体产品和新媒体品牌,建设融媒智媒新型平台,尽快形成新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全新的竞争优势。 习总深刻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生态的新特点,就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做好党的新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新闻媒体向谁传播、传播什么以及如何传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有效开展网上引导和斗争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原则。 向谁传播。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当前网民数量远远超出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的用户数量,传统媒体的读者、观众和听众都在大规模向网络迁移和聚集。我们要把网上新闻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网民成为新形势下党的新闻工作的首要对象这一突出变化,结合互联网传播特别是移动传播的趋势和特征,充分利用移动社交传播给主流新闻传播带来的新手段、开辟的新空间,进一步加强网络新媒体建设,牢牢掌握网络新闻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传播什么。网上新闻工作的目标是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做好网上新闻工作的关键所在。要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络内容建设的中心内容,全面系统阐释和解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网上传播。同时要创新工作理念和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不断推出导向正确、格调高雅、形式多样、贴近受众、服务性强的新闻信息产品,不断丰富网上优秀文化和网上知识供给,提高优质网络内容供给能力。 如何传播。必须树立开放、融合、创新的意识,要以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随着互联网传播呈现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发展态势,新闻传播在内容、渠道、受众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适应分众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传播趋势,强化移动优先意识,实施移动优先战略,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移动传播矩阵。 习新闻思想既是新闻观,又是方,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新闻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体现了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指导性的统一,为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习新闻思想,我认为重点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要恪守党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新闻工作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工作。总把新闻工作定性于党的重要工作,定位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这是对新闻工作性质作用的新定位,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省委机关报,我们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重要阵地,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工作的“定盘星”,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恪守党性原则,把握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弘扬正能量。 二要贯彻创新要求,巩固提升影响。“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创新,是习总提到的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可以说是习新闻思想的鲜明特征,也是新闻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驱动力。当前,新闻行业虽然面临着转型压力,但新闻事业并没有没落。只要创新就能攻克难关,只有创新才能走得更远。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既要守土有责,更应拓疆有方,真正展现出革故鼎新、改革创新、自我革新的勇气,坚持执行中央顶层设计和大胆探索实践相结合,大力深化媒体改革,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理念、内容、手段等全方位创新,触角不断向日趋分散的读者和受众延伸,使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得到巩固提升。 三要把握时代脉搏,勇担职责使命。新闻工作的职责使命,与时代要求紧紧相连,与党的使命任务密不可分。习总提出的“48字”的职责使命是对新闻工作职责使命最集中最鲜活最准确的概括,体现了新时代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从中找准坐标定位,自觉把职责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创新履行职责使命方式方法,提高履行职责使命能力水平,用心用情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xx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奋进力量。要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用有温度有温情、有思想有灵魂的笔触,创造出更多高品质的新闻作品,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xx提供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精神支持、保障。 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新闻工作,在多个场合都阐述过新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对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为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行动指南。 要成为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当前环境日益复杂,只有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忠实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面对一些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立场坚定才敢于发表正面言论,使党的看法、主张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广大群众分清是非对错,坚定信念一心一意跟党走。只有做到了这些,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价值才能更充分、更好地体现。 要成为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要求效,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发布准确有效的消息,有针对地回应社会关切;要求稳,稳扎稳打才是根本,绝对不能图省事、走捷径,脑子里只想着短平快、想着博取公众的注意力,要不因取悦受众而“失向”,不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不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不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要求新,我们年青一代的记者,生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更加需要树立创新意识,具备互联网思维,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熟练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做出有创意的新闻产品,写出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报道。 要成为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好的新闻作品应该是记者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的。新闻工作者也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只有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只有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越是在信息极速传输的今天,新闻工作者越要坚持百姓情怀、人民本色,把实践和基层当成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亲自获取第一手资料,忧患群众的忧患,欢乐群众的欢乐,感动群众的感动。只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用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充分反映群众愿望、满足群众需求,才能创作出更加有温度和厚度的新闻作品。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既要见行动,更要看效果。只有牢牢把握的主导权,让正面宣传入眼入耳、内化于心,才能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现今,随着生态的深刻变化,受众的“口味”也不同以往,如果因循守旧,以“老套路”应对“新情况”,传播效果必然无法彰显。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必须通过引人入胜的宣传,有效激发受众兴趣,充分引导社会。 正面宣传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完成好这项任务,关键在于吃透“上情”、保证宣传的准确性,结合“下情”、提高宣传的贴近度,进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具体实践中,打通“上”与“下”的连接,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近几年,《xx日报》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亮点纷呈,令人耳目一新,其成功经验,就是讲、接地气。比如精准扶贫的宣传,从群众的角度解释政策,用生动的事例讲述道理,取得了凝心聚力、激发斗志的良好效果。 把正面宣传做到群众的心坎,离不开好的作风,必须有好的文风。这种作风,就是要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察实情、说实话,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炼新闻,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种文风,就是要走进生活、贴近群众,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语言,讲他们听得懂、记得住的话,多一些“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正面宣传的亲和力,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 转作风、改文风,一是要“俯下身”,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在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胸襟,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用扎实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二是要“沉下心”,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在田间地头感受群众的期盼,从推心置腹中了解群众诉求,唯其如此,才能写出深入浅出、真切感人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