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国际档案日”征文:脱贫路上的“见证者”岁月长河的“摆渡人”说起档案这个词,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档案柜和一个个标注号码的档案盒。不了解档案的人,往往会认为它是神秘、过去、遗忘和陈旧的代名词;而真正走近档案的人,会发现在那一摞摞黄色的牛皮纸袋里,有历史的足迹和岁月的留痕。我在整理税务部门档案时,在那字里行间中,发现了很多感人的扶贫故事。 一组照片见证了一段小康路在仙桃市税务局档案室里存放着这样的两张照片,一张拍摄于2010年,照片里几位村民赤着脚踩在泥地里,正弯着腰种植水稻,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另一张拍摄于2020年,照片里,原先泥泞的田野变成了现在一望无际的果树,原先赤着脚的农民变成了现在培育果树的技农。两张照片拍摄的地点都位于西流河镇永善村,拍摄的时间却前后跨越了10年。这两张照片,既印证了永善村这10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当地村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永善村是仙桃市税务局包保的重点扶贫村,自2016年开始,村里就引进了纽荷尔脐橙种植技术,通过技术指导、果苗培育、产业补贴,全村共种植脐橙400多亩。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让永善村的26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春末夏初,再次走进永善村,一幅幅动人画卷扑面而来,果树繁花刚落,枝头上结满了脐橙,树下站着笑容洋溢的果农。将目光再放远一点,果树从中,一幢幢三层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小楼外,一条宽阔平坦的公路通向远方…… 一间档案室成了打开脱贫大门的钥匙在张沟镇东升村,有一间扶贫资料档案室,里面存放了50户贫困户近3年来的帮扶资料。自张沟税务分局2018年包保负责东升村开始,扶贫干部李平就将50户贫困户的资料一页页的进行鉴定、分类、编号、装订、排列、编目、装盒,往往一页纸要费七八遍功夫,3年时间以来,他整理的扶贫档案共计有180卷,1264件。有时候为了收集一份档案资料,他跑遍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反复核对,一心想让村里的扶贫档案丰富起来。依托这间档案室,贫困户的“贫根”、“病因”可谓一目了然,便于扶贫干部“把脉问诊”、“下药开方”,这间档案室逐渐成了打开东升村脱贫大门的钥匙。2019年,这50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近期,这间扶贫档案室里迎来了一位新的“成员”,它是一份贫困户与企业签订的就业合同复印件。贫困户谢先姣,腿脚残疾,平时只能依靠拐杖行走,但她从没有“等靠要”的思想,一直坚持从事手工劳动来创造收入。受疫情影响,大量企业关闭,谢先姣也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赋闲在家中,经济没有了来源。为防止因“疫”返贫,确保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不落一人,扶贫干部李平依托现有的贫困户档案室资料,分析谢先姣具备的工作技能。同时通过税务部门的企业数据库,精细筛选辖区内企业空缺岗位,实现贫困户劳动力与岗位的精准“配对”。很快李平就在档案资料里发现谢先姣曾有过食品加工厂的工作经历,随即陪同她一起到离家不远处的湖北裕林祥蛋品有限公司进行应聘,当天即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 一张证明为贫困户带来生活的曙光有一天,税务局驻张沟镇西堤村第一书记汪文中接到一个电话,原来71岁的贫困户田心军中风了,卧病在床丧失了劳动能力,偏偏家人又身患残疾,家中经济情况可谓是雪上加霜。他妻子在电话里说,知道自己的老伴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退伍军人,现在国家针对60周岁以上的退伍军人都有补贴政策,但是老人的退伍资料在很多年前就遗失了,无法享受这一政策,问能不能想想办法。汪书记立即向人事、民政部门咨询,看能否为老人申请到生活补助。但是由于资料遗失,加上间隔时间太久,很难找到可以证明老人身份的资料,补助申请一度陷入了困局。看着老人瘫痪在床,生活孤苦,汪书记决定不能放弃,通过多方寻找,终于在张沟镇的档案资料室里找到了老人参军的一张证明,帮助老人成功申请到了每月320元的生活补助。一张证明,哪怕叠起来,也不过是一厘米的厚度,存放在档案资料库里,可能仅是一张不起眼的纸张,但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却是自己曾经为国奉献的见证和当下生活的曙光。如果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看成一卷无比厚重的“档案”,大至国家社会的发展变迁,小至公民个人的事迹生平,都在这卷“档案”一页页、一行行的文字中默默诉说着。它记录着事实,珍藏着过去,是时光最好的“见证者”和岁月不倦的“摆渡人”。2020年,在这卷名为中国的“档案”中,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一页里,会收录全国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不朽奇迹;也会记载致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美好图景;更会书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当你走近它,会读懂它的故事,指引我们更好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