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追梦成长”征文:也迈快步,也怀深情大伯母家的客厅里,一架老式缝纫机静静地栖息着。被当作遮挡物的老式粗布上,落满了灰尘。铁锈无声地附在机壁上,道尽了时光悠悠。伯母向缝纫机投去脉脉深情,和我说,那是她的嫁妆。她还依稀记得,当年的自己坐在缝纫机前,给自己未出生的小娃娃亲手制作新衣服。如今,她不再需要缝纫机了,却又不舍得将其弃置在储物间,于是就摆在客厅里,时不时瞅瞅,从中汲取美好的回忆。是啊,缝纫机其实已经不被需要了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古久之前,人们用缝衣针给自己的亲人织衣补衣,将自己浓浓的爱化入每一针每一线中。后来,缝纫机的出现,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因而成为了曾经一时的宠儿。缝衣针与缝纫机,是人们自给自足,用来谋生的缝缝补补的器物,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再也不需要亲手制衣了,它们旧了,不被需要了,最终成为了房子里格格不入的存在。我忽然觉得,缝衣针和缝纫机就如童道明先生所写的“樱桃园”,美丽的“樱桃园”终究敌不过实用的“别墅楼”,几幢有物质经济效益的别墅楼的出现。他们被时代所淘汰,被发展的洪流拍打消散。它们成为旧物,成为了历史深处的永恒与生命里最深情的连接。其实,不止是制衣工具在变化,服装本身,也在岁月悠悠中,不断地发展着。张爱玲在《更衣记》曾如是写道,中国服装在很久以前样式是几乎不变的。现在,让我们在大街上环视一周,很难看到有重复样式的服装。人们的打扮大都富有个性,迎合着自己的喜好,闪耀着专属于自己的光彩。忽然想起,妈妈曾和我说过,当年婆婆给她做小裙子,就只会做直筒裙,十分单调,简单。而现在,我们可以穿桔梗裙,波浪裙,鱼尾裙……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面貌的改变,他们更加看重自己,珍惜自我,追求生命的丰富多彩。既然已经不愁吃穿,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学会了寻找自我之美,人性之美,学会了极尽生命里的温柔。新事物虽然如同浪潮一般不断产生,但是对于旧物,我们或许还留存着深深的眷恋,这恰如伯母与她的缝纫机。我曾读到张晓风的一篇文章《巷子里的老妈妈》。里面的老妈妈不舍得丢弃孩子们让丢掉的旧衣,嘱托“我”捎到旧衣站,捐给需要的人。社会的发展,也让两代人生活方式的冲突渐渐显现。《买橘子》里的公公与媳妇,一个为了省钱,专买无枝叶的橘子,一个为了欣赏,专买“金碧辉煌”的品种。阅历不同,观念不似,生活方式也随之相异。虽然不同,它们却各有存在的道理,都值得被认可与尊重。这让我思考良久。老一辈的人们惜物,念物,而年轻一代却少有此深重的情愫。或许因此,我们与家里的长辈,常常有分歧和矛盾。我也常常觉得,婆媳关系的“异化”也深受此代沟的影响。这让我沉吟许久。我们正在快速步入小康时代,社会不断变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生活的提升,祖国的强大固然可喜,但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不意味一味的淘汰,不意味着话语权都在年轻人这里,我们都要学会在变迁中把持着尊重,包容,理解 ,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时代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尖刺,划伤。我的目光再次回到那架如老古董般的缝纫机上,顿觉内心生发出了一种深深的感动。愿我们每个人在与时俱进,迈入小康的同时,也保留内心里最深情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