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征文:插队的那些日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知青岁月”征文:插队的那些日子

ID:8223

大小:7.63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2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知青岁月”征文:插队的那些日子插队,这个通常用来形容少数人排队不守秩序的词汇,却曾经是上世纪很多40后、50后乃至60后人生中一段难以忘却的经历,它的准确表述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光转瞬即逝,近半个世纪前插队的那些日子却仿佛就在眼前……一天吃了三斤米饭我插队的地方位于涔水河边的彭家厂公社新堰大队。第一天出工便碰上了硬工夫——挑堤。说具体点就是从河洲上把一担担土挑过堤顶,填到垸内的堤脚,生产队的人告诉我,这叫“翻岗吊筋”。翻岗也罢,吊筋也罢,凭着十七岁的年轻劲,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念头,我硬是咬紧牙关,同那些壮劳力一起比拼了三天。虽然肩膀又红又肿,晚上睡觉觉得浑身酸痛,但我白天依然装出一副没事的样子,照常出工。不久后,我又被生产队派了一趟比挑提更加硬匝的工夫——上窑。上工那天,砖窑已经垒起了一人多高,需要搭桥板上窑了。若是以前,让我空手走在悬空的桥板上面,也会觉得晃晃悠悠的,甚至还担心一个跟头栽下来。可眼下,担担都是百多斤的砖坯,别人挑得上去,你就得挑上去。说实话,挑起第一担砖坯走上桥板的时候,我确实有些紧张,腿肚子不停地打战,走了几步,心想,不就是一担砖坯么,不信别人能挑上去我挑上不去!一咬牙,几大步就上了窑。嘿,这不就上来了吗?此后,虽然窑越码越高,桥板越来越陡,我还是咬着牙坚持到收工。只是这一天,我创造了自己人生一个新的纪录:早、中、晚三餐每餐吃了一斤米饭!从九分五到十分挑堤的表现赢得了生产队“当权派”的认可,我和年龄相近的男劳力一样,每天有了九分五的底分,意味着我每出一天工,仅仅比那些最强壮的男劳力少零点五分。在当时,我觉得已经很知足了。底分的再次改变是几个月后春插即将结束时的事情。插秧不比挑堤,全靠手头上的功夫。还是凭着那股子不服输的心气劲,我暗暗认真观察着那些插秧高手的动作,模仿着、追赶着,期望自己在这番手头功夫上不打下风。但事实上得承认,插秧的确是个细活儿,不光要讲速度,还要讲质量。那些平时不起眼的男男女女,尤其是有几个黄毛丫头的插秧工夫真是了得,不仅速度飞快,而且一行行栽得整整齐齐,不像我,一蔸蔸秧苗之间有的两三寸,有的七八寸,站在田埂上一看,就像别人讥笑的一样像“蚯蚓晒凉”。不过插过几天秧后,虽然腰有些酸痛,但手上功夫倒是麻利了许多。这天傍晚将近收工的时候,我和几个人来到了队屋旁的一块田边,我刚下田栽了一行,紧挨着就有一个十四五岁的黄毛丫头也下了田,一看,正是生产队公认的栽秧高手。她紧跟着我下田,目的很清楚——就是想“关”我,让大家看我的笑话。此刻我已顾不了许多,心里就一个念头:就算你是高手,我也得同你拼一拼,绝不能让你轻易“关”住。这时刻,我只顾左手指不停地分秧,右手不停地插秧,腰再酸痛也不敢直起身来抻抻。当我栽完这一垅秧站上田埂的时候,那黄毛丫头也刚好栽完——我终于没被这个高手“关”住。这一场暗地里的比赛,正好被队上几个有发言权的人看到了。春插后,我的底分便由九分五上升为十分,我成了真正的正劳力了!“灰萝卜还要吃多久”当年的上山下乡,我们兄妹四人是一同下放的,而真正作为知青下放的只有我和大妹两人,三弟和四妹则随我们一起下乡念书。父母在外,作为老大,我自然就成了这一家之长。“家长”实在是不好当。下乡之后,碰到的一个难题就是没菜吃。于是,便去买了200斤灰萝卜,打算晒干了吃腌萝卜,没想到老是不晴天,灰萝卜没晒几天还像棉条似的就被我们塞进缸里腌起了。别人家腌的灰萝卜脆崩崩的,略带点土腥味,很是好吃,可我们腌出来的灰萝卜软绵绵的,连灰萝卜特有的土腥味都没有了。弟妹们吃了几餐,觉得没滋没味,咕噜道:这灰萝卜还要吃多久?可是,灰萝卜也是钱买来的,不能浪费,再说那年头不光买不起别的菜,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几样新鲜蔬菜。没奈何,这200斤灰萝卜便陪着我们度过了一个冬春。既然吃菜是个难题,开春后我们兄妹几个便学着别人家的样子种起了蔬菜,黄瓜、茄子、辣椒什么的,很搞了几个品种。只是别人的黄瓜上了饭桌,我们的黄瓜才起蒂蒂儿;别人的辣椒一株结十来个,我们的辣椒一株三五个还无精打彩似的。也难怪,这些农事我们过去从来没做过,能品尝到自己种的蔬菜的味道,我们也就很开心了。一支笛子充“乐队”与我们同在一个生产队的还有来自常德的几个知青。一来二往,我们便混得很熟了。第二年的秋天,公社组织文艺汇演,大队到处搜罗有文艺特长的知青参加文艺宣传队,我和一个常德女知青加入了宣传队。那个女知青是弹琵琶的,水平不错,与宣传队另外一个拉二胡的旗鼓相当。我是吹笛子的,笛子质量不咋样,演奏水平更比人家差一截。只是宣传队需要吹奏乐,我便在其中“滥笛充数”了。一年之后,公社又搞了一次文艺汇演。与上次情况不同的是,弹琵琶、拉二胡的乐手都招工走了,乐队仅仅就剩下我一个吹笛子的。既然要演节目,就还得有个乐器伴奏,大队领导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于是,我的一支笛子便充当了整个乐队的伴奏任务。那时候文艺生活匮乏,演出的那天晚上,彭家中学的操场上挤满了看演出的观众。我们上的第一个节目刚演到一半,笛膜突然破了,“乐队”顿时成了哑巴。看演出的几百上千号人嘘声四起,一片混乱。我虽然紧张得不得了,但还是在短时间内换好笛膜,顺利完成了后面几个节目的伴奏。散场之后,宣传队的队员们说:今天好悬,幸亏你这笛子还争气,不然的话就演砸了!几年前某日路过兰江公园,树荫中隐约传来笛子的声音,瞬时间让我想起了那天晚上的演出。我一时心血来潮,花几百元网购了一支苦竹精制而成的笛子。没想到快五十年没有碰过笛子,居然还能勉强吹出几支曲调,只是气息大不如从前了。两年多的知青生活,虽然只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个片断,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或已经成为一种难得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了解了农村,学会了农事,更让我知晓了农民的艰辛,为我日后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助益。远处,时有笛声传来,与我的遐想一道,飘向了深邃的空中。当初曾经在一起谈天说地、吹拉弹唱的知青们,如今又在何方?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