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信局2019年工作总结暨2020工作思路2019年,我局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以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确保经济增长“全年红”为主载体,以十二张清单为支撑,以改造提升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企业帮扶为重心,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2019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12月完成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50.92亿元、9.86亿元,同比增长43.7%、39.6%,增速均居全市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0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6%,增速均为全市第二。完成工业性投资6.96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全市第一。2019年,全区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销售额及营业额(不含瓯江口)分别为43.47亿元、2.43亿元、5484万元、622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56%、19.9%、15.07%和13%,培育小上限企业10家。2019年1-12月份,xx区电子商务实现网络零售总额5.2亿元,同比增长18%。1-12月,完成工业企业研发费用7500万元,同比增长5.4%。完成高新技术投资2.09亿元,增长40.2%%,增速居全市第五。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75亿元,同比增长12.9 %,增速居全市第三。完成2018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2.6%,增长287.2%,增速居全市第一。(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坚持招大引强,推进产业平台建设。一是加快小门岛石化产业基地项目招引工作。目前已落地华顺公司年产20万吨船用燃料油新建项目等多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年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重点做好总投资达120亿元的丙烷脱氢项目落地,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200亿元,实现温州市百亿级单体制造业项目招引的历史性突破。二是加快小微园建设。今年以来,霓屿紫菜产业园已按期开工建设,开工面积110亩,完工面积6万平方米。机械汽配园竣工面积完成7.4万平方米,已引导24家企业入园。企业入园完成任务率为480%。三是加快村庄经济总部建设。完善我区总部经济建设体制,积极主动招引总部经济,绘制全区招商地图,研究出台《xx区扶持村庄经济总部发展暂行规定》,明确4个特色村庄,引进乙二醇等5个项目,乙二醇项目已完成上限;积极抓存量企业,建筑总部、医药总部、物联总部和海创总部共计65家企业产生税收2.5亿元,其中建筑业占比高达97%;四是加快商贸流通有序发展。落户锦之美综合体的维也纳酒店进入营业前最后的装潢施工,预计2020年3月营业;东方世贸彩虹湾亲子广场项目进入谈判阶段。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落实上限,完成5家企业上限,预计年内可完成11家,拉动零售,住餐企业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与市场监督,对加油站、商场等商贸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确保商贸领域安全生产秩序。做好xx片区单用途预付卡的覆盖以及日常检查与投诉处置,为发卡企业(商家)做好备案登记工作。2.坚持靶向施策,推进营商环境优化。一是落实惠企政策兑现。认真梳理现行惠企优惠政策,积极联合财政等部门开展优惠政策兑现,全力打通惠企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纳米”。截至11月,累计兑现2018年工业、商务、科技等优惠政策资金3607.71万元。二是开展“降本减负”行动。积极开展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排查清理工作,截止目前。为189家企业发放社保费1365万元,排查、偿还欠款总额2096.968万元,偿还率100%。三是完善96871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已入驻服务机构13家,开展专项服务活动10余场,培训企业人员400余人。四是推进“万名干部进万企”专项行动。截止目前,通过助企服务员调研走访等渠道收集问题88个,已化解88个,问题化解率达100%,其中市“两区”建设大会集中交办问题10个,已化解10个,问题化解率达100%。3.坚持精准突破,推进企业改造升级。一是突出规模企业培育。选择重点培育企业入库实行动态监测,年度小升规企业4家;淘汰落后产能6家,完成“低散乱”企业改造提升80家;自我加压做好14家“专精特新”入库培育工作;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创建现场审核验收,其中1家优秀。二是实施“亩均论英雄”企业综合评价。将全区工业企业(除水、电等公益性企业)共193家纳入评价,做到评价对象应评尽评,完善并落实用能、用水、用地、奖评等差别化政策。以亩均规上5万和规下亩均3万为新的整治目标,通过税务辅导、安全检查、淘汰落后、腾笼换鸟和差别化政策的运用,大力度开展工业企业亩均低效整治,完成市对区亩均低效企业整治任务28家,明确未来3年内上规计划企业5家。三是推进工业区“百日攻坚”行动。出台《关于规范工业项目竣工延期受理操作程序的通知》《xx区杨文和南塘工业区厂房出租、转让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等改革性文件,大批量化解工业用地竣工违约问题,大范围提高企业亩均产出。21家竣工违约企业成功处置激活,11家低效工业企业走出解决路径,盘活低效用地214亩。实施新企业入驻登记备案审查40件,规范园区厂房租赁登记7.3万平方米,招商优质企业11家,激活闲置厂房4.7万平方米。通过联合执法和旧工业区改造开发,岭背工业区20家企业实现整片搬迁和关停。4.坚持一号工程,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一是做大核心产业。针对近两年连续两家核心企业下规的情况,加大对现有核心企业广和和仕博两家公司的监测和跟踪,同时加大对宏阳能源公司的跟踪,督促其早日投产;谋划包装数字经济项目进行重点推介,成功招引落地项目1个。二是优化数字转型。联合温州专业机构,对全区规上重点企业在首台套、两化融合、上云标杆等方面推行诊断服务,给予企业在项目申报上的指导。共走访规上企业19家,开展重点诊断企业6个,指导企业申报项目4个,诚意药业被认定为2019年省级上云标杆企业、市级上云标杆企业、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及2019年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浙江立鹏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第七批建设行业企业技术中心,打破了我区在市级以上无两化融合项目的局面;有效发挥政府鞭策作用,建成首个企业云平台“xx企业云管家”,重点引导仕博公司作为试点企业量身定制平台应用,并以该企业为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其他企业在云平台应用上的突破。全年我区新增上云企业135家,完成年度任务数的140.6%。三是推进基站建设。针对年初基站建设任务清单,结合我区市政规划逐点进行排摸,制订最优方案,形成区、部门、街道三级联动推进基站建设的局面。我区5G基站新建19个,完成率95%,超额完成市对区80%的督查考核任务。5.坚持创新驱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一是科技进步综合评价“进等升位”。在2018年度浙江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结果中,我区科技进步变化综合评价位次跃升至全省第22位、全市第4位,提升幅度居全市第一。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实现突破。以xx区海洋与渔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为综合体建设依托单位,深化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近20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组织申报的xx区海洋生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列入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同时, 省级农业创新平台“九亩丘星创天地”列入省级星创天地名单。九亩丘海创园。三是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硕果累累。今年创成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和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家,2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的专家评审。目前我区已拥有11家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成长科技型企业9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9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四是海洋科技创新成效凸显。黄鱼岛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合作的“大黄鱼智能生态渔城研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列入2019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省级财政科技经费支持300多万元。羊栖菜植物营养液研发取得突破,市场反应良好,开拓了xx羊栖菜产业发展新的空间,目前累计生产达3200多吨,销售达850多吨。鲜制羊栖菜、鲜制紫菜产品的研究开发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促进我区“两菜”产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科技惠农”活动,为企业和渔农民提供精准科技服务,帮助企业和渔农民解决技术难题。已开展产学研对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活动7次,组织专家走访30人次,受益渔农民达150人。二、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格局短期难以改变。我区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企业仅中油沥青一家,今年1-10月该企业工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约50%,近些年受国际油价波动、北京总部调控等影响,生产经营状况较不稳定,其产值增速往往决定了全区工业经济运行走势,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增速受中油沥青影响较大。二是商贸流通发展“波动大”。我区商贸业依赖个别大企业支撑,受油价降低、企业销售量减少影响,中燃华电运行态势一直低走,直接拉低我区限上批发30个百分点。一家独大的现状直接影响我区的商贸业整体水平。三是数字经济基础薄弱。先天优势不足,我区大多数是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且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没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核心制造业仅广和、仕博两家企业,核心产业总量小,全区数字经济同GDP占比在全市处于倒数。同时,我区通信基站需求加大,近两年由于新城二期规划问题以及部分村民对基站错误认知的问题,导致基站建设愈加困难。四是科技创新发展后劲不足。我区区域小,规上企业数量少,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研发投入不够,不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且由于我区实行全域景区化战略,工业拓展空间有限,科技型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研发成果转化缓慢,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不够。三、2020年工作思路 (一)深化服务,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小门西片开发工作。进一步优化项目政策处理和服务,按照时间节点,倒排推进计划,积极对接大小门公司,加快推进小门西片市政道路、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丙烷脱氢、浙石油温州油库及配套码头等项目落地开工。二是强化营商环境大提升。加速96871服务平台建设,采取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为xx中小企业提供“家人式”贴心服务。强化僵尸项目、蜗牛工程处置,继续跟踪督促剩余僵尸项目、蜗牛工程处置,并做好后续服务指导等方面工作。 (二)紧盯项目,培育发展后劲。一是主攻重大项目投资。重点围绕瓯越交建公司温州交通城建工业化生产基地、诚意药业公司医药健康产业园和开程公司年产100万吨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等项目的推进,确保项目早点投产。积极跟踪力强公司助焊剂项目、华顺公司燃料油项目、优瑞欣公司有机硅项目以及方舟公司扩建厂房项目等,争取早日落地和开工建设。二是强抓重点企业。紧盯中油等重点企业,掌握企业生产动态,做好企业帮扶工作,确保企业平稳有序生产。三是力拓新兴市场。积极探索通过境外营销网络和“走出去”商贸对接深化出口途径,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提升我区“二外”总体水平。(三)聚焦数字,推进创新发展。一是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大政策精准扶持力度,稳定xx现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并挖掘潜力核心产业企业,扩大核心产业总量,重点跟踪宏阳锂电池项目和智能尔公司,争取早日投产纳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招引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项目),合力推进霓屿紫菜现代产业园建设,重点包装“霓屿紫菜产业园”作为新型乡村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是提升企业数字发展水平。修订和完善数字经济政策,优化补充企业在两化融合、上云、软件化等方面的条款,引导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重点推进“xx企业云管家”平台的建设,督促智研院做好仕博公司这个平台样板,鼓励xx其他企业入驻平台,完成2020年企业上云任务。三是完善数字通信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铁塔主责、属地管理、部门协作”的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机制,重点推进5G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的建设,确保落地顺利,力争2020年实现各风景区、民宿聚集区、交通枢纽、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5G信号的全覆盖。(四)拓展外贸,扩大内贸市场。一是加大外贸拓展市场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境内外各类展销会; 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引领作用;引导诚意、东启、金源等重点出口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巩固欧美传统市场和拓展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不断扩大外贸出口。二是加快服务外包发展。大力培育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外包人才培养,推进统计专项培训,规范我区外包企业管理,形成我区服务外包发展新格局。三是深入落实企业上限。完成阿秀、渔宴、韩舍、左舍、泉丰等商贸企业的上限,进一步指导福福商贸、百江等新上限工作。四是推动跨境电商发展。依托状元岙深水港及对台小额贸易的优势,发挥泉丰贸易进出口有限公司示范效应,加快对接对台小额贸易首航台湾方面相关事宜,同时,注重引导制造业企业转型出口模式,积极通过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小客户。(五)深化改革,提升亩均效益。一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在2019年亩均综合评价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实施意见》,明确责任部门职责及工作细则,为更科学有效的开展评价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系统平台,打造符合xx实际的更便于操作、更准确有效的平台。二是加大亩均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力度。制定年初整治计划,明确整治企业季度进度,开展项目工作推进进度督查及定期通报。继续加强安全生产、环保领域存在的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全面排查,对“低散乱”“脏乱差”的工业企业,联合安监、消防、环保等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或向工业园区集聚。三是推进绿色制造项目培育。举办重点用能单位关于绿色制造工程的培训班,普及推广绿色制造相关理念知识,重点筛选储备一批有潜力的绿色制造重点培育项目,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提升xx区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六)立足创新,强化科技引领。一是聚焦精准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温州市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三助三红”、“三服务”活动和“两万”行动工作要求,切实做好科技创新精准助企服务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和规上企业“三清零”行动计划,进一步挖掘潜力和后劲,形成梯队培育机制,创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家以上。聚焦产业,发挥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R&D经费支出稳步增长。二是聚焦创新平台,深化“政产学研”联动。进一步强化“政产学研”联动,整合相关科技资源,积极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科技特派员团队”的作用,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交流。积极探索运行体制及机制,积极推进海洋生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载体,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