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打算2020年上半年,市科技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加大科技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入推进校地融合,扶持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建设创新平台,集聚高端人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上半年工作总结(一)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加大了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线上培训和线下宣讲,讲解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及有关财税政策,对科技创新惠企政策进行解读。组织调研科技型企业30余家,征集企业技术人才需求40余项。将28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纳入企业培育库,对19家拟申请高新技术认定的企业进行一对一辅导。第一批推荐6家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0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17亿元,同比增长10.9%,占比达到54.8%。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xx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引擎。(二)科技惠企政策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组织宣讲科技惠企政策,形成了政策解读材料,录制了电视访谈节目;通过电话通知、现场指导、网上答疑等多种形式,对政策对象精准服务。兑现落实创新券补贴政策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房租减免政策。为21家企业申请省市高企认定奖补资金210万元,兑现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70万元,发放市级研发配套补贴和重点研发项目资金214万元,享受科技政策企业数从去年的21家增加到35家。各项惠企政策的快速落实,有力促进了企业复工复产,带动企业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三)科技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建立科技型企业研发项目储备库,梳理企业重点研发导向计划入库项目43项,平台建设计划10项。焦点生物医药公司的银耳多糖关键制备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立项,扶持资金50万元。组织尼山文旅公司开展科技文化融合项目筹备和示范基地建设,基于儒家文化传承的智慧文旅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已被列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指南。(四)校地融合扎实推进。4月下旬,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的意见》,举行了校地融合发展座谈会,将曲师大的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xx市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签署了校地融合发展全面合作协议。组织曲师大有关学院的专家到30余家企业调研,面对面沟通技术难题,达成合作协议10余项,建设校地联合实验室2处,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8个,聘请大学生创业导师2人。联合xx天博公司及行业上下游企业建设了济宁市汽车零部件创新创业共同体。校地深度融合,激发了学校老师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五)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农业科技创新扎实推进。积极组建专业的xx市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服务团,助力乡村振兴。20名服务团人员涵盖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农机等涉农各行业,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科技人才服务保障。成立4支乡村振兴指导组,一对一结对指导王庄镇辛庄村、横沟泉村、陶东村和陶西村4个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针对石门山镇10个省定贫困村,成立了山东省xx市石门山镇科技扶贫服务队实施精准扶贫攻坚。组织农业科技特派员入村开展技术指导、农技推广服务,注册农业科技特派员86名。加强专业化农科驿站建设,规范提升7家省级农科驿站标准化建设水平,利用三级专家服务平台网络,为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300多人次。积极推进支部领办合作社联盟尼山红高端葡萄基地发展,做好示范,促进支部与合作社融合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六)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一是强化从严治党,推进机关内部自身精细化管理。坚持把按程序办事作为机关干部必须遵从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强化机关单位日常管理,修订完善了局领导分工、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调整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及负责机构等制度,组织开展科技宣传活动5次。今年,市科技局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济宁市文明单位。二是强化责任担当,加强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定期进村入户走访帮扶贫困户,熟悉贫困户家庭情况,帮扶措施和成效,制作贫困户帮扶台账。三是强化落实疫情防控责任。成立临时党支部,认真落实南泉、北关家属院、金皇活塞瑞福嘉苑三个小区疫情防控及人员值班工作,细化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对3个包保小区采取电话访问、入户摸排等形式对业主情况进行详细登记,与社区联动进行持续性跟踪,做好相关疫情防控管理。认真负责地做好创文责任区内11个小区及100余家商铺的疫情督导工作。二、下半年工作打算(一)抓政策宣传落实,培育创新主体。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联合税务部门对拟申请认定的企业进行辅导,上门服务宣讲政策,指导企业做好第二批高企申报,力争再推荐10家企业申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5家。组织企业和创业团队参加国家、省、市创新创业大赛,力争在参赛数量和获奖金额上实现突破。(二)做好各类科技政策项目对上争取。建立项目储备库,组织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项目储备,掌握企业在研项目情况,对项目进行诊断包装,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新基建重点支持的领域,帮助企业归纳出项目的优势和亮点,指导企业与有关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开展联合申报。突出xx特色,联合优势企业和有关专家,重点打造以儒家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科技文化融合项目。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推荐名额。对于进入复审答辩的项目,聘请有项目评审经验的专家进行答辩辅导,开展模拟演练,增加项目的成功率。(三)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加强与以xx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驻地高校的深入合作,支持一批校地融合示范项目。谋划建设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进行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联合研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联合培养硕博人才、企业技术人才,提高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率;构建人才共引共享机制,合力破解高校、企业引人留人难题。(四)抓好重点人才工程和科技平台建设。深入研究申报政策,建立服务专班,组织企业参加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赢在济宁高层次人才赛创汇,筹备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申报,力争人才、平台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