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堂营造一份“诗情画意”——苏教版第二册《春笋》教学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为课堂营造一份“诗情画意”——苏教版第二册《春笋》教学谈

ID:55952

大小:34.23 KB

页数:5页

时间:2007-12-3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为课堂营造一份“诗情画意”——苏教版第二册《春笋》教学谈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8 为课堂营造一份“诗情画意”——苏教版第二册《春笋》教学谈   理想的课堂是怎样的呢?前两天看到高林生老师发表在杂志卷首语上的文章,谈到他心中理想的课堂是“有人”“有本”“有情”“有智”的课堂。“有人”即要以人为本;“有本”就是要注重语文基本手段的层进和落实;“有情”就是要注重情感的熏陶和兴趣的激发;“有智”就是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这四个“有”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指引,它让我们努力将课堂教学建构得日趋理想。 这使我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也许我们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完美,但是,我们可以追求这一份理想与完美。今天,我教苏教版第二册课文《春笋》时,着力营造了一种 “情趣交融”“动静相宜”“远近皆顾”的“诗画”之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有“情”有“趣” 课堂的“有情有趣”表现在教师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兴趣的激发”。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借助教材本身的特点合理激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情境中,进入文本之中。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中获得感悟。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下是《春笋》一课时的导入实录,这一环节可以让人感受到课堂上“情趣交融”所产生的一种“美”。 多媒体出示美丽的春景图 师(深情描述):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走来了。轰隆隆,春雷公公敲起了锣鼓,大地醒来了,迎春花仰起了金灿灿的笑脸,可爱的小草探出了尖尖的小脑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瞧,谁也来凑热闹啦!(点击出示春笋图) 生(兴奋地):是春笋。 生:是春笋娃娃来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春笋”。(板书课题)谁来高兴和小春笋们打声招呼呀? 生:春笋,你好。 师:你可真有礼貌! 生:亲爱的春笋,你好呀! 师:你也好呀!(点击出示更多的探着小脑袋的春笋)小春笋都想来和大家交朋友了,瞧,他们长得什么样呀? 生:春笋胖胖的。 生:春笋下面有点粗,上面尖尖的。 生:春笋头上很尖,像宝塔。 师:是呀,春笋有着尖尖的小脑袋,胖胖的身体穿着浅褐色的外衣,真像刚出生不久的娃娃,多可爱呀!让我们再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生(充满感情地):春笋 生(笑咪咪地):春笋 生齐(充满感情地):春笋 虽然题目只有两个字,但学生读得如此动情,他们把春笋当作了可爱的伙伴,是老师创设的充满美感的情境让他们受到了感染,使他们对课文中所要描写的春笋产生了兴趣,这样的导入为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交流作了很好地铺垫。 二、 有“动”有“静” 课堂的“有动有静”表现在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动”起来,在细读口味中“静”下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动态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上不断地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激活课堂。 但另一方面,知识情感的积淀也需要在“沉静”中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正如诗人陆永安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在教学《春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春笋“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一过程,体会它们不畏困难,努力向上的精神。我们设计了一个表演与品读相结合的环节。 师(引):可爱的笋娃娃听到雷公公的话,它们(点击出示第二句话)—— 生(接):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师: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勇敢的春笋娃娃吧。(边描述边表演:双手合起放在耳侧作睡觉状)笋娃娃正在泥土里睡觉呢,(学生不由自主跟着摹仿)听,轰隆隆,春雷公公在叫我们呢,让我们柔柔眼睛(师领做柔眼状,生跟做)伸个懒腰(师生齐做伸懒腰状),向上顶一顶(师生双手合起在头上做顶的动作),哎呀,泥土太重了,我们再用力顶一顶(师生一齐作用力顶状)。哎呀(师惊喜地指一位先站来的同学),我看见你的小脑袋了,咦,(师指着一位同学)你的小脑袋上还有石块压着呢,别怕,再用力顶一顶吧(师做用力状,生也跟着做起了用力状),呀,石块被你掀翻了,春笋们快冒出来吧。 生(高兴地站了起来) 师:小春笋们钻出了地面高兴吗? 生(齐兴高采烈地):高兴。 师:小春笋,春天美吗? 生:美。 师:小春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黄色的迎春花。 生:我看到了粉红的桃花。 生:我看到了柳树姑娘甩着辫子。 师:小春笋,你听到了什么呀? 生:我听到了小鸟在叫。 生:我听到了鸟儿在唱歌。 师:小春笋们,我们能听到这么多美妙的声音,看到这么美好的春天,离不开我们自己的努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站着齐读):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这时再看学生,有不少学生在读的时候,已经忍不住边读边做动作了。就是在这一“演”和一“读”中,学生“感同身受”,丰富的想象化作美好的语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不仅完全理解了课文中的“冲破”“掀翻”“冒出来”这些词语的意思,而且更体味到了春笋努力向上生长的精神。 三、 有“远”有“近” 课堂的“有远有近”表现在教师不仅关注课文内涵的“深远”,也关注与现实生活的“贴近”。 《春笋》一课内容十分浅显,但课文却蕴含着深意,如何让学生体会和学习到春笋不断向上,不畏困难,坚强勇敢的精神呢?脱离生活的空洞说教显然不行,为此,我们在教完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进行了拓展。 师(描述):春笋在一天天地长大,长呀长,它是多么渴望长得和妈妈一样高大挺拔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在这些日子里,春笋曾被大风刮过,也曾被大雨淋过,笋娃娃们,你们怕大风大雨吗? 生(小胸脯一挺):不怕! 师:是呀,笋娃娃多么坚强呀,一点也不怕风雨,它们的腰挺得更直了,使劲地往上长,一节—— 生(马上有力地接读):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师(点击出竹林图):瞧,竹子妈妈在旁边看到了,多高兴呀,她会怎么说? 生:竹子妈妈说,小春笋,你真勇敢,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小春笋,你快长吧,长大了就更美了。 生:孩子,风雨没什么可怕的,你一定会长得和我一样高。 生:小春笋,你一定会长得比妈妈还要高的。 师:竹子妈妈为什么希望小春笋长大呀? 生:竹子妈妈希望春笋长大后成为有用的人。 师:竹子有什么用呢? 生:竹子可以做筷子。 生:竹子可以做席子。 生:竹子还可以做…… 师:竹子妈妈的作用原来这么大,让我们一起来为小竹笋加油,愿它不怕困难、勇敢坚强、不断向上长!好吗? 生齐读课文。 这时,学生再次齐读课文时,读得充满激情,他们不仅是在赞美竹笋的成长,也在期待竹笋的成长,也许也在向往像竹笋一样的成长。赞美中加入期待向往,这是对课文内容的产生的更深一层的情感升华。这也是用语言教育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德国有位诗人在诗中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要让“学生,诗意地学习在课堂上。”那样,学习该是多么让人向往的一件事呀!让我们为课堂多营造一份“诗情画意”,让更多的学生将学习看作一种享受吧!                 本文发表于《小学语文研究》 转载自 http://blog.eduol.cn/user1/2082/archives/2006/46958.html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