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案例跨越千年寻三代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案例跨越千年寻三代

ID:58872

大小:11.97 KB

页数:5页

时间:2008-08-0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活动目的: 1.通过小组合作制大事年表,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基本史实及西周的分封制,培养小组间的合作协调能力。 2.通过搜集、整理、讲述有关故事,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有效链接。 3.通过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故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4.通过本活动,使学生为我国夏商周时期劳动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培养其对祖国历史的热爱。 活动准备: 学生:①仔细阅读教材及其他相关知识 ②将资料进行摘录,同时准备一些小纸条,以备竞赛时用 ③选出一个主持人主持知识竞赛 ④合作进行小品表演 教师:创设情景问题,并注意在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认识。 活动步骤: 1.学生制作夏、商、西周大事年表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巩固本课知识点 3.教师出示问题创设情景 4.学生表演周天子的统治,加深对分封制的理解。 5.学生讲故事,在故事中得出认识 活动过程: 1.小组合作制年表: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本内容,合作编制一份夏、商、西周大事年表(内容主要包括重要年代、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学生完成任务后,可将其作品进行展示。 2. 知识竞赛: 当学生完成年表进行展示后,每组同学将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写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条上,交给主持人,由主持人来主持一个小小知识竞赛。以组为单位记分,主要采用抢答、轮流答题的方式进行。教师在一旁协助主持人控制场面。最后根据得分多少评出优胜小组。 3.情景再现: 教师出示创设情景的问题: “假如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周成为周天子,你将如何管理你的国家?” 学生表演周天子的统治: (通过周天子与众人的对话来表现分封制的内容。) 学生讨论分封制在当时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大家刚才已经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听听同学们讲故事。 4.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学生搜集故事的过程中可做适当引导,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的故事准备妥当。) 在故事讲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学生讨论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人心所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这一认识。 (学生所讲部分故事附于背景资料) 课外延伸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成功的原因。历史上像这一类的事例还有许多,为了进一步理解“人心所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大家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找到类似的战例来加深这个认识。 背景资料: 夏商周时期“王”称呼的变化 ①夏王:据文献记载,夏王一般称为“后”。《说文解字》:“后,象人之形,从口”。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后字的上半部像一个横卧着的人,有生育、祖先的意思,引申为宗族之长,由此可见夏王明显保留着由原始氏族公社的族长发展而来的痕迹。 ②商王: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王”字写成“大”,可以理解为上面一横为天,下面一横为地,中间的这个“人”顶天立地,是世间的主宰。 ③周王:周王将自己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自认为是天之子,称“天子”,代表上天来统治国家和人民,是天下的共主。 王安石《浪淘沙·咏史》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志争功? 周人祖先的传说 据说周人的祖先是后稷,是与尧、舜同时代的人。相传有邰氏女儿姜嫄在郊野游玩,发现一个特别大的脚印,她觉得很惊讶,就用自己的脚放到里面去量,刚刚够大脚印的一个脚趾头。回来以后,姜嫄就生了个怪胎── 一个圆圆的肉球。她非常害怕,想把它给丢掉。她把这肉球丢在路上,想让过往的牛羊将它踩死,但是奇怪的是:牛羊经过的时候都绕开了这个肉球走,生怕把它踩伤了。姜嫄将它丢在冰面上,她刚走开,一只大鸟忽然从天上飞来,用一只翅膀垫在肉球下面,一只盖在上面,好像母亲一样地呵护着这个肉球。她回身想看个究竟,却发现肉球已经像蛋一样裂开了,里面睡着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样子很可爱。于是姜嫄把这个小孩抱回家了。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过,所以她给他取名叫“弃”。弃从小就喜欢采集野地里的麦子、谷子、高粱、果子等植物的种子,亲自种到田里,到了收获季节,这些五谷瓜豆成熟之后,比野地里长的要肥大得多。弃把这些植物的种植方法都教给了周围的人,还教他们制作农具。于是人们尊称他做“后稷”。 伊 尹 名挚,又名阿衡,是商汤时候的贤相。曾是有莘君一名家奴。后作为有莘君的女儿的陪嫁之奴来到汤的家中,做了厨师。汤发现他是个很有学识的人,便提拔他辅佐自己处理朝政。伊尹在商灭夏中起了重要作用。商建立后,伊尹被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伊尹总结各国兴亡教训,为汤制订了法制和君臣间的关系准则。后来,汤的孙子太甲即位后,不理朝政,破坏了汤的法制,伊尹就将他放逐,关在桐宫,自己做了摄政。太甲在桐宫的三年中悔过自新,伊尹又将他放出来,把政权还给了他。据说伊尹活了一百余岁。伊尹死后,商王沃丁用天子礼节安葬。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商代诸王祭祀伊尹的卜辞,由此可见他在商朝的地位之高。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伊尹为了夺王位才将太甲关在了桐宫自己亲政,他统治了七年之后,却得不到拥护,太甲便乘机从桐宫潜回都城,将他杀死。 唐·周昙《西周·幽王》 狼烟篝火为边尘,烽侯哪宜悦妇人。厚德未闻闻厚色,不亡家国幸亡身。 九鼎传说 相传大禹把天下划为九州,铸了九鼎,成为天子的象征。据《左传·宣公三年》《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向王孙满询问起周鼎,王孙满答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闻也。”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鼎在人们心目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中国有很多的成语、词语都和鼎有关。如“一言九鼎”以鼎来突出诚信的重要;“大名鼎鼎”则形容人的盛名;“鼎力相助”则表示大力支持。 然而,在秦灭六国时,却并未得到九鼎。《史记·秦本纪》中载有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大鼎被风刮进江苏北部的泅水之中。还说秦始皇在东巡至泅水时,曾“斋戒祷词,欲出周鼎泅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而《括地志》中则说鼎被风刮到四川的鼎鼻山。此山就是因江水清澈能看到鼎鼻而得名。对此有人曾质疑九鼎的存在:如果九鼎中仅失一鼎,那其余的八鼎又到哪去了呢?况且什么风能刮走如此沉重的鼎?也许禹制九鼎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武王代纣的故事 周文王死后,儿子周武王即位。武王和父亲一样注意发展生产、扩充兵力。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听命于他,而此时,商纣王的统治却越来越残暴了,王叔比干、五兄箕子、微子都非常担心,苦苦地劝说他不要再胡闹了。但纣王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发起火来,下令把比干给杀死了把心掏出来剁成肉酱,并说:“我倒要看看这个人的心到底长得什么样,为什么老是跟我作对。”箕子为了保住性命,只得装疯卖傻,但仍旧被纣王罚为奴隶给囚禁起来。微子看到商朝实已无可救药,就离开朝歌出走了。 周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说商纣王现在已经众叛亲离,一些正直的臣子全都离开了他。于是,武王认为自己替天行道的时机已到,点起五万大军,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去讨伐纣王。所到之处,饱受商纣王之苦的人们不断加入,队伍越来越庞大。这支士气高涨的讨纣大军很快就打到了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纣王听到武王军队前来进攻的消息,立刻组织军队抵抗,认为武王的兵力不过五万,怎能挡得住其七十万大军?可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这支队伍里面有很多都是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日里受尽了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将他恨透了,谁也不想为他卖命。到了战场,当武王军队发起攻势时,商军突然出现变化,队伍中的不少人掉转矛头,帮助周军对准商军中仍在为商王卖命的士兵。商纣的七十万大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周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朝歌。商纣王逃回朝歌后,走投无路,于是就躲进鹿台,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给烧死了。武王灭掉商朝后,将国都搬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史称西周。这就是武王伐纣的故事。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