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四单元复习

ID:59002

大小:26.25 KB

页数:7页

时间:2008-09-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4.1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 旅游资源 旅游业 旅游主体 旅游客体 旅游媒介 具备的条件:动机、时间、金钱 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实现其旅游目的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包括:旅游交通、食宿、通信、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二、旅游活动的发展 历史阶段 古代旅游 近代旅游 现代旅游 旅游需求 个体需求 群体需求 大众需求 产业特征 前产业化阶段 初级产业化阶段 高度产业化阶段1841                                                                                                      1950 (一)现代旅游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        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日趋稳定,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                                                                           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二)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①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距离日趋“缩小”。        ②人们求知、探秘和搜奇欲望的增长。 3.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4.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据统计,在全部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绝对优势。 三、旅游活动的作用 (一)满足人类需求        由生存需要——基本发展需要——高层次的享受需要(如旅游等) (二)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业是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 1.发展进口旅游,能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        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需要资金少,而劳动量大,以及技术限制少,人员培训期短等特点。 4.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带动的相关产业有: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建筑、商品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交通机械等工业部门,以及为旅游业培养各类服务管理人员的旅游教育的发展。 (三)扩大交流        古代 —— 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        现代 —— 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科技切磋、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等,无论是出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会增进了解,扩大交流。  4.2    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分类 核心 意义 自然景观 地质地貌景观 气候气象景观 水文地理景观 生物景观 地貌景观 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 人文景观 有具体形式: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 无具体形式:气氛 建筑景观 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       问题:①黄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旅游资源?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分别属于哪一类型?②路南石林、园林、碑刻分别属于哪类景观? 二、旅游资源的特性 (一)多样性        自然 —— 多姿多彩的自然事物、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等        人文 —— 丰富的文化遗产、千差万别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二)非凡性        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者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非凡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价值也就越高。 (三)可创造性:指人文景观        历史 —— 如北京故宫。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都是人类当时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只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它们才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现在 —— 如深圳的“锦绣中华”。5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人们根据旅游者的心理和需要,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人工建设和创造了大量的旅游资源。 (四)长存性        许多旅游资源与地球、人类社会同始终,具有长存的生命力。理论上说,旅游资源的使用是无消耗性的,可以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次数越多,其价值越大。        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还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等。 三、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美学价值 —— 主指自然景观        美学价值是自然风景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二)科学价值 —— 主指自然景观        ①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具有某种典型性。        如国际上—— 夏威夷的火山;东非大裂谷;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貌。        中国 —— 泰山、庐山是断块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黄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        ②许多名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③风景名山对于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 (三)历史文化价值 —— 主指人文景观 (四)经济价值        旅游资源的使用,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4.3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  一、选择观赏位置        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产生不同的美感。 观察对象 最佳位置 举例 千峰万壑(峰峦) 远距离俯视 武陵源群峰(图4.9) 江河的曲线、湖海的矿景 远距离俯视 岳阳楼与洞庭湖(图4.11)、黄鹤楼与长江、滕王阁与赣江、大观楼与滇池 峡谷、洞、一线天 近距离观看 科罗拉多、长江三峡、桂林芦笛岩等 小的湖、沼、池塘 近距离观看 略 瀑布 适当距离仰视 黄果树瀑布(图4.10)尼亚加拉瀑布 山水组合 乘船 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图4.12) 地貌的酷似造型 特定的观赏点 黄山石猴观海、路南石林阿诗玛、广东肇庆七星岩  二、把握观赏时期        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 1.季节的选择        北方地区的一些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越长,华南地区四季皆宜。       问题:我国南方地区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如黄山、庐山等)什么季节观赏最适宜?为什么? 2.天气的选择        游览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最佳,为什么? 3.许多景象要在特定的时间出现,要求旅游者确切把握时机。        例如:钱塘江大潮 —— 宜选择农历初一、十五青海湖的候鸟 ——每年4月,大量候鸟飞到青海湖,5月产卵孵化,6月下旬开始飞走。因此这里观鸟的最佳时机是5月份。        另有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大理的“蝴蝶会”(4月15)、傣族泼水节(3月3)等。 三、抓住景观特点        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内涵和给予人们的观感也不同。        例如:自然景观中 —— 山景有山景的特点,游览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要抓住它们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        人文景观 —— 欣赏园林景观要抓住园林建筑的特点,才能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        园林景观常见的构景手法有: 1.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    主景——应鲜明突出,这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主景区是全园景观中的精华所在,也是园林游览过程中的高潮。    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2.层次。障景法、隔景法等都可达到丰富景观层次的效果。   障景法 隔景法(分实隔和虚隔) 在园林中的位置 园林的入口处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入口处 园林内部分隔 障碍物 假山、屏风、竹林等 墙、廊、树篱、殿堂等 目的 运用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达到山重水复的效果 实隔与障景相似。虚隔造成隐约显现而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 丰富景观层次3.框景。    障碍物: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    目的:把景象框限在框中所看到的范围,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的景观美。 4.借景。    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景。例如杭州西湖,妙在借三面云山一面城。 问题一、指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构景手法       答:借景法。借园外的景色,来衬托满园的春色和一支红杏。 问题二、(教材89页图4.16)活动第2题  大观园入园设计 4.4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  一、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我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        ① 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事例:寺庙与塔   寺庙 塔 地理位置 位于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中 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区,小山岗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 人文含义 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与佛教中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一致。 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缓的曲线,从而使塔成为景观中的重要构景。 例 五台山寺庙(教材图4.17) 大理三塔(教材图4.18)       ②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 2.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上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要求再现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例如 —— 我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对比(教材图4.19和图4.20)   北方皇家园林 南方私家园林 建筑特色 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 规模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 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③ 风俗民情 —— 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和傣族风情 内蒙古草原风光与蒙古族风情等 二、以情观景        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刻感悟自然的美。 (一)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教材图4.21) (二)以情观景的具体要求 1.综合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2.发挥想象——        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 3.移情与景,情景交融—— 4.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三、景观观赏的其他要求 1.观赏前,查看有关资料(例如景观介绍、导游图),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 2.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节奏,将观赏与思考结合    起来。其原因是:        ①适应建筑、园林以及一些风景区的结构布局的节奏韵律。        ②满足感官的需要,又能适应心理上的需要。有助于在整个观赏过程中保持饱满的情绪。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会产生各种废弃物。(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生活、是一种生活消费活动)      大气污染 —— 旅游交通的发展和各种能源的使用      水污染 —— 各种旅游设施排除的污水 固体废弃物污染 —— 旅游者乱抛垃圾等(教材80页图4.25)        这些问题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 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旅游地居民从事旅游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例如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森林、乱挖草皮等,会造成生态结构失调。 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①道路、停车场、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的修建        ②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等活动 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①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 ②少数旅游者不文明的行为(教材80页图4.26) 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一)游览价值 1.旅游资源的质量 —— 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    值首先体现在旅游资源的质量上。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孤独的景点,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    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 所要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雷同于邻近的景点,其游览价    值也会下降。 (二)市场距离        概念 —— ①市场距离即旅游资源分布地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②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用图表示如下) 出发地 目的地 时间 + 费用 经济距离                 结论 —— 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游览价值不一定呈正比。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较大。        原因 —— ①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条件 ②旅游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多的生活消费活动,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四)地区接待能力        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购、游、娱等许多方面。提高地区接待能力的途径有:        ①加强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  ②旅游活动配套设施的建设  ③提高服务质量 (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1.概念 —— ①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    纳能力。可以从容人量去度量。②容人量: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    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它反映风景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以及    景区旅程、内容、景象、布局等。 2.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旅游活动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说明对旅游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旅游活动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        事例分析 —— 庐山与黄山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比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