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上人教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上人教10

ID:59415

大小:9.57 KB

页数:4页

时间:2008-09-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强调自主学习,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当今世界环境和国人的处境去思考与领悟,主动地去质疑、探究。让学生多读、多思、多领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深刻地领悟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曲折坎坷,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分析和研究的热情,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修养,陶冶情操,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是要能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本文又是一篇驳论文,是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而做出的批驳。加之今年又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结合今天的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感悟,获得一些人生体验。  教学方式:  1.从文题入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去阅读课文,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  2.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通过多种形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看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  预习要求:  1.查找搜集有关鲁迅及时代背景和驳论文的有关资料,准备课堂交流。  2.整理有关今天中国巨大发展的各种信息,课堂展示交流并作出评价。  3.阅读鲁迅先生的《这个和那个》中的一段文字,并且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民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生讲解驳论文的一般知识。  3.学生介绍时代背景——九•一八事件的相关情况。  【设计说明:通过生生交流及生生评价、师生互动,避免照本宣科,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既检查了预习效果,又扫除了一部分最基本的学习障碍,一举两得。】  二、导入新课,激发热情、兴趣  教师承上有感而发:中华民族面临日本军国主义长驱直入,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伟大的爱国者鲁迅先生痛斥、分析和批判悲观失望的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他认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不是帝王将相、状元宰相,而是被压迫的人民,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值得我们学习。  三、理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谈自己初步获取信息的方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相互适当解答。  学生的问题归结:  1.本文揭示对方什么谬误的论点,有那些论据?  明确: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论据:(1)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2)不久:只希望“国联”。  (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明确: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  明确: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4.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何依据?  明确: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5.作者得出结论是什么?  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设计说明:让学生能自主理解、自主提问,相互交流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的意识、合作的精神。】  四、学生质疑探究  1.文中的中国人分别指那些人?  明确:(1)指国民党发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  (2)指所有的中国人。  (3)指中国的“脊梁”。  2.鲁迅所批驳和赞扬的是那一类型的人?  批驳:国民党发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悲观失望,妥协投降。  赞扬:中国的“脊梁”,广大人民奋不顾身,坚强不屈。  3.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明确:驳论证,以偏概全,论证过程不成立,从而推理出论点是错误的。  4.作者在批驳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欲扬先抑、欲擒故纵、极强的讽刺,像“匕首”、像“投枪”。  5.中国的“脊梁”指什么?有何涵义?  明确:埋头苦干的人:广大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  拼命硬干的人: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人士,民族英雄。  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6.结合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及自己整理的有关今天中国的巨大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的各种信息,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和犀利的笔触的看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思、辩中探索、研究,捕捉、筛选信息,并能结合社会现实,去深层次的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张扬个性。】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预习中布置的《这个和那个》片断,根据本文所学,区别其异同。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  【设计意图:抓住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实用的比较阅读方法,借鉴课内的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训练,以开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悟自结,可以从内容、主题、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高度的概括能力。一课一得。  七、作业:  请写一片断作文,介绍今天的“中国脊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成就?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整合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纵深拓展学生的课堂学习。】  课后反思:  1.化难为易  议论文学生难学、难懂,尤其是驳论文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就是难上加难,加之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语言简洁、思想深邃的文章,而且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写的,距今已经70年了,因此我课前要求学生来搜集整理鲁迅的生平业绩和作品风格及本文的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既作为一项学习内容,又引导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扫除了障碍,不全面的地方教师稍做补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把难懂的课文容易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要学习本文的兴趣,又教给了学生遇到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困难,也检查和培养了学生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2.化繁为简  本文的结构严谨、论证缜密,语言尖锐泼辣,极富战斗力,可谓体现了鲁迅先生行文“投枪”、“匕首”之特色,因此许多的词语和句子就包含了深刻的含义,这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作者不得已而如此,因而抓住这些关键语句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所以对“自欺力”、“他信力”、“中国人”、“中国的脊梁”、“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看他的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等等词句的深入理解,成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化繁文为简文,且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化难为易,从而凸现本文的主旨。  3.化静为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促其在阅读、思考、讨论、辨析中,深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并且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跨越时空,展现今天,把鲁迅先生的静态文章变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无比热爱与努力之情,彰显爱国精神。    (贺锋宁夏惠农区尾闸中学)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