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加入VIP免费下载

桃花源记

ID:59546

大小:157.7 KB

页数:7页

时间:2008-09-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   3.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桃花源记》,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他生活在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他有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过着“躬耕自资”、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作《桃花源诗并序》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序即《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因为《桃花源记》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三、诵读感悟   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读。   便舍船(shě)      屋舍(shè)俨(yǎn)然         豁(huò)然开朗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家      邑(yì)人         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语(yù)云           为(wèi)外人道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② 句读要分明。③节奏要合理。④语速要适中。⑤语句要流畅。⑥要读出感情。   3.自由朗读,齐读。   四、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   六、口译全文。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板书】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1.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课文例句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味道)新鲜   交通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   妻子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管(连词)   不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够,不充分   如此   像这样    说如此   这样   缘   沿    缘溪行   缘故,缘分   延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    词语   词义   课文例句   舍   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动词   处处志之       标记,名词   寻向所志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为   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对,向   不足不外人道也       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通假字    “要”通“ 邀”,邀请   4.“然”字解   “然”字是个语缀性的词,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怡然——高兴、满足的样子。   欣然——欣喜、乐意的样子。   5.省略句   ①(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 )具答之。(桃源中人)   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桃源中人)具言所闻,(桃源中人)皆叹惋。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辞去。   第二课时   一、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二、理清课文结构,归纳各部分大意。   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据此可分为几个部分?   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重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三、课文研读赏析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从未见过的,因此“渔人甚异之”。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描写 桃花林的目的是什么?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林在视觉上色彩缤纷,嗅觉上芳香扑鼻,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对桃花林的描写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气氛,为写桃源美和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铺垫。   3.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很隐蔽,与世隔绝,难以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是“悉如外人”“怡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桃源人为什么到这里来?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与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相呼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好客、淳朴、民风淳朴、生活富足。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渔人到底说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说的应当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中的人听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根据第2、3段的内容,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   ①桃花源有着“有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仍,“烽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的生活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祥和愉悦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度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对桃源生活满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作者虚构的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一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陶渊明对生活在东晋末年这样一个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他想要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四、成语集萃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俨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五、拓展学习:《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1.教师解说该诗大意:   2.学生朗读该诗。   3.比较该诗与课文的异同。   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序曲折表达作者的社会理想,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③表现手法不同。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六、指导背诵:   记忆链条: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无问津者   七、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俨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板书】                 教学后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