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必修五
加入VIP免费下载

《滕王阁序》必修五

ID:59637

大小:22.14 KB

页数:7页

时间:2008-09-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 1.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逐渐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理解文中难懂的语句,了解所引典故的含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黄鹤楼在武汉长江边的蛇山上,隔江遥对龟山。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费文祎于此驾鹤成仙而得名。此楼屡建屡废,现楼高51.4米,共五层,古色古香。诗文以崔颢的《黄鹤楼》诗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最为著名。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边,遥对湖心岛君山。原为三国吴将鲁肃的阅兵台。亦屡有兴废。现楼高19.72米,共三层。诗文以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最为著名。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三、解题 1、写作史实 《唐摭言•卷五》说: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而事实正是如此,《新唐书•文艺传》记载,都督阎某人他还有一个目的,想借此机会在众宾面前夸赞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让他的女婿写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只要当着众人的面写出来就可以了。在宴会上,阎某人准备了纸笔,遍请众客,别人当然不敢,也不好剥阎某人的面子,可是,当请到王勃的时候,王勃神情自若,并没有推辞,而是当众写了起来。 据说,他当时可是把都督阎某人惹恼了,致使阎某人拂袖而去。阎某人拂袖而去之后并没有出来看什么热闹,而是派了人给他传报王勃写的句子。怒气正盛的阎某人慢慢地被王勃的文章征服,当传报人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传进去时,阎某人不仅震惊了,而且是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情不自禁地感叹说:“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那么,王勃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 情辞并茂是这篇文章的流传久远的根本原因。 四、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讲析情感                                                                      1、溢美之辞是本文的一个幌子 在那样的场合,王勃是不可能提起笔来就大发其牢骚的,既有失身份,也不得众宾爱悦。“人情练达即文章”,王勃的前半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应景,说白一点,就是让大家高兴。阎某人重修滕王阁,至少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洪州物阜民丰、太平乐业的政治,而集会群英,自然是一种标榜。王勃清楚地了解这种心理,就在文章中大下溢美之辞。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人烟繁盛,祥和富庶的景象映入我们的眼帘。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蛟起凤” ——面对人才辈出,贤士如云的洪州,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百姓乐业,天清气净的风俗画卷。 2、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文章的本质 文章的原题是《秋日登洪州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在自己的锦绣文章的关键之处用“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一语转入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中来。                               A 、 宇宙没有穷尽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据说,王勃曾撰《周易发挥》五卷,对历算尤其精通,曾作《大唐千岁历》。这两个句子表明他深受术数之学的影响,从而造成他内心的悲凉 。                                                     B 、 人生难免失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孤独无依中的悲凉心境彻底透露出来。举目无亲,无人理解,这种感受岂止一天两天? C、  壮志难酬的痛苦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却“无路请缨”, ——两句话说尽了壮志难酬的痛苦。他一方面只能为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不得志而叹息,另一方面,又只能以孟尝、阮籍自慰,或者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鱼以强作乐观开朗,或者以“酌贪泉”而仍然能够保持纯正本色来自勉。这是多么无奈和痛苦啊! 不仅如此,他还要把自己的痛苦隐得更深,带着满脸欢笑说自己“喜托龙门”,说阎某人是自己的知音,“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作序,可谓曲尽衷肠。 六、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研析课文 第一部分: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1.典故理解 (1)豫章故郡(见注释)。 (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 (3)控蛮荆(见注释)。 2.分析第一段: (1)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2)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3)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4)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5)七—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6)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彩彻区明   彻:普照 (3)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2.分析第二部分: 第二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 (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1.典故理解:                                                                             2.分析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 3.分析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4.朗读这两段,品味其思想内容。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1.典故理解 2.分析内容: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熟读课文   第3课时 一、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句子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对的,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一段看其对偶关系: 南昌故郡        星分翼轸         襟三江而带五湖 洪都新府        地接衡庐         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     龙光射牛斗之墟       雄州雾列 人杰地灵;     徐孺下陈蕃之塌       俊彩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宾主尽东南之美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帏暂住 十旬休假,盛友如云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对偶,这叫做“当句对”,如第一段中的: 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三江”对“五湖”、“蛮荆”对“瓯越”) 腾蛟起凤,……紫电清霜,……(也属于“当句对”) 2.“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如:“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的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的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的对偶句很多,不一一列举。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二、比较鉴赏并指导朗读背诵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是在全面描述了聚会盛况之后,“兴尽悲来”,由写景、叙事转而抒发感慨和议论。前者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指出“死生亦大矣”,批评了当时泯灭生死的差别、将生死等同起来的虚无思想。后者则主要抒发了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与不平,虽有自我宽慰、振奋之词,而终不免彷徨、痛苦。总的看来,这两篇文章分别折射着它们各自所产生的时代的面影:东晋时期士大 夫们崇尚玄学的风气,不可避免造成士大夫们群体精神上的敏感而缺乏生机;初唐时期,除旧布新,然而整个社会还不够革新、开放,因此,青年才俊虽有积极进取的雄心,却又深感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三、布置作业1、反复背诵课文。2、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句:(1)、滕王阁中,高朋满座;(2)、见秋水之浩淼;(3)、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参考对句:都督筵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