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加入VIP免费下载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ID:60319

大小:12.3 KB

页数:6页

时间:2008-12-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本课总体概括】   一、本课的地位和内在逻辑   1、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课是全书内容的总结,也是“哲学常识”课教学的归宿,因而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说它是全书内容的总结,是因为在前七课中,无论是讲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谈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说它是“哲学常识”课 教学的归宿,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的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本课还是全书理论主线的突出体现。全书的主线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虽然前七课也体现了这两个统一,但侧重点是不同的。1-4课讲述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人们应当按照它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它、改造它,强调客观决定主观。第5课提出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从人的认识过程分析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问题。第6、7课从一般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角度讲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本课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突出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无论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还是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可见,学好本课既有助于深刻理解前七课的内容,更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   2、内在逻辑   (1)全课以实践的观点为中心,由两节六个框题组成。第一框题阐明实践的含义和特征,这是本课立论的基础,也是逻辑的起点。第二、三框题讲实践的作用,即实践在社会发展和认识中的作用,而根本的作用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二框题),其次才是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三框题)。那么,实践是谁的实践呢?第四框题作出回答,讲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之所以具有那么重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力量,任何个体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是苍白无力的。这又自然地引出了第五框题的内容,知识青年必须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在群众实践中锻炼成才,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过实践,人们一方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2)从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的统一的角度看,本课的逻辑也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前四框题主要是讲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道理,既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这是本课的理论基础。第五、六框题则主要是讲方法论的,同时也贯穿了人生观的教育,这是前四框题理论的要求和应用。可见,本课的内在逻辑也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实践的概念;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时,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注重实践精神   【教学重点】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讲授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认识?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种认识为什么是不断发展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导入新课:   认识来自于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板书)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板书)   一、实践的特征(板书)   判断:下列活动中那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蜘蛛结网(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3)200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州六号宇宙飞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   1、实践的含义(板书)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理解:   (教师结合刚才的判断分析)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因此,蜘蛛织网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因此,“十一五规划”不是实践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统称为实践。   材料:恩格斯说:“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那么,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2、实践的特征(板书)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也就是说,实践具有客观性。(板书)   指导阅读:书113页。   提问:为什么实践具有客观性?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教师提问:怎样理解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学生分析得出:实践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而,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唯物论是紧密相联的、统一的。   材料: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提问:这则材料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归纳: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2)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也就是说,实践具有能动性(板书)   教师分析: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动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改造社会的实践,就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就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的本质特征。   教师提问: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根源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因而,坚持实践的能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教师设疑:既承认实践的客观性,又承认实践的能动性,二者是否矛盾?   教师分析:二者不是矛盾的。由于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决定了时间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它与客观物质世界紧密相连;由于任何一个社会实践总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决定了时间又具有能动性,它又与主观紧密相连。可见,实践是有机连接主观和客观、意识和物质的桥梁,这正是实践的显著特点。可见,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是统一的。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们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也就是说,实践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板书)   教师设疑:怎样理解实践的社会性?   学生分析得出: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所讲的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任何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单位都无法脱离所处的社会关系去孤立地实践。任何实践都要受到当时各种社会状况的制约和影响。这种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   辨一辨:实践虽然是社会性的活动,但实践活动是永恒不变的活动。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实践的历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任何一个实践活动总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在一定历史阶段进行的,因而其内容、规模、水平,都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另一方面,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无止境地发展着。   【本课小结】综上所述: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这种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的。实践的这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统一在任何一项实践活动中,用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的思想是错误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