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所形成的地球保温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保护(防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课本上的地图,比较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设计教学方式】
环境问题的教学以“成因、后果、措施”为主要的教学线索来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
1.通过投影漫画“地球出汗了”这一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球为什么会出汗?大气出现了什么问题了?
2.通过材料“我国科学家近年来也发现,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浓度的大幅度下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臭氧为什么会减少?臭氧层破坏会造成什么危害?我们应如何去保护臭氧层?
3.通过材料“在北美和加拿大绵延数千里的森林正在消亡,成千上万的湖泊正在干涸,酸雨正落在广袤的荒野上;在瑞典,4000个湖泊因酸度太高,鱼类无法生存;在美国佛蒙特州和纽约州,60%的高海拔红云杉已消失”,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怎样防治?
【落实教学内容】
(一)全球变暖
1.成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自然原因。
2.后果: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世界各地经济结构的变化。
3.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1.成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
2.后果: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
3.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1.成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
2.后果: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类健康。
3.措施: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是根本途径;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有效措施。具体措施:1)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限制固定污染源和汽车污染源的排放量,加强排放控制地的管理。2)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3)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进燃煤技术,改进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4)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5)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
【课堂练习巩固】
1.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因素是:
A.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B.耕地面积不足,林区开辟梯田 C.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 D.沿海填海造陆 E.城市交通用地限制征用耕地面积 F.跨流域调水,调节地表径流 H.引水灌溉,改造沙漠、戈壁滩、石山 G.过分抽取地下水
[答案]A,B,C。
2.根据全球观测资料分析,(如右图),请判断近百年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原因。
[答案]近百年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在上图所示的100多年间,地球气温虽然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年代气温上升加速,最后几十年成为近百年最热的年份。原因: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方面的原因,人为原因表现为城市化、森林砍伐、过度放牧、土地不合理利用,以及工业化原因引起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等。
3.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 ℃和 ℃。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A.预案 天然气广泛取代煤 B.预案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C.预案 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
(1)0.30-0.32;1.1-1.5;1.6-2
(2)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