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五年级下册第一组教学设计

ID:61657

大小:84.7 KB

页数:26页

时间:2009-01-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导读”部分的内容。   1.学生自读,说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西部草原,去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一、新课导入   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书课题:1草原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   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中国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品读句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   品读句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画面欣赏音乐《天堂》   3.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记忆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幻灯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板书:热情好客)   3.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师:瞧,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句2: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师: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体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留连不已,难分难舍。   5.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与句子。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预习《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精读课文,交流体会   幻灯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总结全文。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是古老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   3.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祖国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更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白杨去了解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齐读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保留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指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白杨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请找出书中的句子来回答。   理解句子: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隔壁自然环境的恶劣,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感情朗读: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用“——”画出来。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幻灯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那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呆会提出来大家讨论。   2.交流讨论,并朗读相关段落。   讨论问句1: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感悟体会:闪过的白杨树说明列车在飞驰。   理解词语: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讨论问句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出示白杨图片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高大笔直。   讨论问句3: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词语:表白,解释说明。   感悟体会:这是一个设问句。   师:爸爸不仅仅在介绍白杨,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在表白着自己什么样的心呢?下节课继续讨论。   四、布置作业。   记忆本课生字。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爸爸在介绍白杨的同时,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么白杨究竟有什么特点?爸爸又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白杨特点的句子。   幻灯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仔细读这段话,说你体会到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特点一:直、粗壮(板书:高大挺秀);   特点二: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板书:无私奉献);   特点三:不怕风沙雨雪,不怕干旱与洪水(板书:生命力强)。   ②师: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可是爸爸只是在赞美白杨吗?   不,他还在赞美具有白杨精神的人。那就是像白杨一样无私奉献、坚强、不怕困难的人。   师: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人?(板书:边疆工作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父亲其实是在通过介绍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父亲表白的是什么样的心呢?(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3.对于父亲的表白孩子们能理解吗?(不理解)他们只知道些什么?   幻灯出示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那他们不知道什么?(学生自由阐述)   引读课文。他们只知道——。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只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念书。只知道——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工作。   师:你知道父亲为什么父亲要到这么远的地方工作吗?为什么父亲要把我们接到新疆去念书?(希望我们能适应边疆的生活,长大能为建设边疆出力。)   师:父亲的心愿能实现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4.幻灯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高大的白杨”指什么?“迎着风沙成长的小树”指什么?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祖国建设需要的人。)   ②感情朗读相关段落。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课文表面上是写白杨的,实际上是借白杨来赞美具有白杨精神的人——无私奉献,不怕困难,顽强的边疆工作者们。这种表达方法就是(板书: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全文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2.全文人物的描写也非常传神。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来描写。请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想想:这些词语是描写谁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师:从父亲神态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父亲心情的变化。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次因为父亲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因为听到孩子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同时他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三次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3.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学生自读课后“阅读链接《帐篷》”。思考:诗中的“我们”指的是谁?他们与课文中的父亲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这些地质队员们与边疆建设者们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有许许多多像文中爸爸那样的人,他们服从祖国的需要,为祖国甘愿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3.推荐读书。   课后同学们可去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4.能在信中把自己对活动的打算做具体清楚的描述,同时能合理地提出可行性建议。   教学准备   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7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中国风光图片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与美丽的江南水乡,也有奇丽的塞外风光,更有那西部高原所具有的浓郁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步伐在加快,我国的西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示中国西部图片师:在西部一个小山村里有这样一所学校,学校里的学生渴望接触外面的世界,渴望交到更多的朋友。请看一则报道:   师:看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做些什么?   二、策划活动,制定计划   1.你想通过哪些方式来与西部的朋友建立联系?   (学生自由讨论。)   2.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策划活动。咱们的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出示小组讨论记录表请按下面的表格进行讨论,并作好发言记录。   小组讨论记录表   主持人:记录人:汇报人: 讨论内容 发言要点 小组结论 与“手拉手”同学的 联系方式     开展的“手拉手”的 活动形式     其他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①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②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③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④……   三、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总8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①学生讨论。   ②指名读自己的习作,请大家来评议。   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2)指名读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①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②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③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五、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继续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总9节)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上节课我们的习作内容是什么?(写信)写好这封信要注意些什么?   给远方“手拉手”的小朋友写一封信,告诉他自己的活动安排,并与他建立联系。   二、交流习作   1.教师发下作文本,学生独自阅读自己的习作和教师批语。读后可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作文。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自己在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和段落。   词语可以让学生上台板演。   句子、段落由学生自己上台宣读,并谈谈自己的写作用意,同学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可建议学生投到红领巾广播站或浔阳晚报。   三、总结   教师从整体上来评价本次习作的优劣得失情况。   四、个人修改订正自己的习作。   请同学们再读自己的习作,把写得不够正确的地方订正在后面的空白处。   鼓励学生受了启发后重新习作。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