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征求意见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征求意见稿)

ID:64631

大小:14.17 KB

页数:7页

时间:2009-09-2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范(征求意见稿) 总  则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为使本学科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优化本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规范。   第一章 教学准备(备课) 第一节              教学分析 第一条:要深入理解和钻研课程指导纲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册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部分在学科体系中所占的地位。 第二条: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可以从教材结构、前后联系、教学目标等角度进行,做到准确、全面、有效。 第三条:对学情分析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家庭计算机学习环境等情况,全面掌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第四条:对教学环境分析时应关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并将其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对比,找到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切入点。 第五条:每学期应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计划应包括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主要措施、活动安排和教学进度表等内容。 第二节 教学设计 第六条:教学设计应具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环境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练习安排等内容。 第七条:教学目标应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用词应科学、准确、规范。 第八条:教学过程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根据学习学习差异,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九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第十条: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第十一条:教学过程设计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第十二条: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 第十三条:板书设计应依据简炼、规范、美观的原则,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 第十四条:作业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一致,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作业的管理方式。 第三节            课堂准备 第十五条: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安排好学生的座位次序,和学生共同制定出计算机教室的学习规则。 第十六条:检查教室中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教学辅助设备、教学用具等教学硬件设施,及时地做好维护工作。 第十七条:检查教室中的软件系统环境,关注网络环境、教学软件是否与教学设计时一致。 第十八条:在上课之前,应把在教学中要应用的软件、素材、课件等相关文件资料复制到目标计算机,并做好安装和保存的调试。 第三章  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过程 第十九条: 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可以创设贯穿全课过程,综合知识技能点的情境或主题,体现生活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第二十条: 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组织提问要少而精,表达要准确有力,要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第二十一条: 课前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与教学对象的技能水平,然后选择讲授的方式和时机,要控制讲演时间,演示操作要做到:规范、细致、熟练。 第二十二条: 学习过程中可以交替采用任务驱动、观察操作、实习指导、操作演示、尝试实践、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 第二十三条:教师要搭建有效载体,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磋商、协调中集思广益,形成知识与技能的互补。重视师生互动,要及时发现总结提炼学生中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多样化的操作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第二十四条: 上机操作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形式,要充分保证每节课学生操作时间,加强教师操作巡视指导,提高上机操作规范性和有效性。体现信息技术实践性特点,要坚持精讲多练原则,教学过程要体现动静结合,保持参与面广、节奏性强的课堂状态。 第二十五条:要注重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善于捕捉学生表达中的亮点与不足。要及时了解学生操作和学习状况,择机作出教学调整。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示范操作、典型作品展示环节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技术观、思想观和审美观。 第二十六条:每节课要预留课堂小结时间,结合课堂回顾和技术展望两项内容,小结内容应包含本课所获得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等。 第二节  实践指导 第二十七条: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扮演好资料线索提供者、探究过程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教材用书、屏幕提示、网络资源等方式辅助学习。 第二十八条:教师要扮演好合作组织者角色,重视教学对象在学习中的重新分配与再组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宜的研究项目进行探究,可以通过同伴互助、小组竞赛等形式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要深入各组了解学习进程,关注合作的有效性。 第二十九条: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根据教学实际落实多级学习目标,提倡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学习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要利用学生差异进行教学。 第三十条: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解决操作中碰到实际困难。要做到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指导。 第三节   教学组织 第三十一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要简练、情境描述要生动、环节过渡要自然、专业术语要规范、设问小结要清晰。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表述、形象的比喻将抽象计算机知识通俗化、情趣化。 第三十二条:板书的呈现应按照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共同提炼逐步推进。 第三十三条:使教材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操作。 第三十四条:网络控制平台等教学系统使用要遵循精简、有效原则,教学系统多应用于情境创设、操作演示、作品展示等环节。要充分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节奏感,要把握控制的时机、选择控制的方式。 第三十五条: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组织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要求做到课始有准备、课中有秩序,课终有整理。加强机房监控,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第三十六条: 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如死机、网络不通等“教学事故”, 教师要有预案,建议在保证不影响整体授课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个别问题。 第四章  评价反馈 第一节 作业 第三十七条,作业布置应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进行,要做到作业量恰当、难易度适中。 第三十八条,作业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操作等,注重作业的及时性和延续性。 第三十九条,作业通过口头描述、文本呈现等方式,让学生明确作业的内容和要求。 第四十条,根据作业类型,利用学校网络平台、FTP、E-mail或自行开发的作业系统等平台进行作业的收发和管理。 第四十一条,对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及时进行批改、记录、反馈。 第四十二条,及时分析、讲评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弥补教学缺陷,调整教学策略。 第二节 测试 第四十三条,要根据课程计划与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对测试内容、测试方法与成绩评定标准进行细化。 第四十四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测试可以通过以书面笔试或者网络测试方式进行,技能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测试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或作品创作为主要形式进行。 第四十五条,要及时统计、分析学生的测试结果,注重测试结果的记录与积累。 第四十六条,要适时反馈测试结果,进行试题的分析、讲评,为调整教学提供参考。 第三节 评价 第四十七条: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制定学科评价的基本方案。 第四十八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第四十九条,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第五十条,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学习行为、学生实际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 第五十一条,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建立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第五十二条,注重作品评价中的导向作用,根据教学要求,制订合理的作品评价量表,从作品的主题性、科学性、艺术性、创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四章  课外辅导 第一节 辅导 第五十三条 根据教学目标,明确进一步端正辅导的目的性。通过明确的目标导向,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与学习策略,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能让学生不断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五十四条 体现辅导的针对性,辅导的内容要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要能不断地满足学生新的学习需求。辅导的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教学目标是相关的,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的,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辅导的内容进行提炼,使辅导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联系。保证辅导的实效。 第五十五条 根据课外辅导的特点,应当采用一些灵活有效的辅导手段对学生进行辅导。为满足不同的辅导需求,可以采取当面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利用网上学校、学科论坛,或者以其他信息技术工具为载体的基于网络的辅导形式进行。 第五十六条 善于利用师生周边的辅导资源,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辅导的覆盖面,充分利用教师、学生与家长的人力辅导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物力资源,努力提高辅导的效果。 第二节 活动 第五十七条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要能保证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保证学生能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五十八条 根据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理念来组织设计活动,要应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组织开展电脑节等专题教育活动,能将信息技术活动纳入到学校传统活动中,能把信息技术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第五十九条 信息技术活动要结合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应用,围绕一些专题有效开展竞赛、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十条 积极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并帮助学生参加电脑作品比赛、机器人比赛、信息学奥赛等活动项目,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六十一条 教师要加强活动的组织与规划,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活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活动成果的展示与改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