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

ID:65307

大小:8.83 KB

页数:4页

时间:2009-12-2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      时    教     案           总第 15课时 课     题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教学目标(目的) 识记两汉与朝鲜、日本、越南、西亚、南亚等国交往;分析两丝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汉与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汉朝与大秦的关系。 难点: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响;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两丝路意义。 备     注 教法:以归纳分析为主,以补充材料为辅。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特别提示: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对两汉对外关系的考查较少,但不排除2009届、2010届及其以后高考中冷点变热的问题。 教学过程: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两汉对外关系特点: 1.点:汉朝空前强大,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 2.面: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两汉对外交往的背景和条件: 1.背景:两汉时期,人类形成了几个相对隔绝的、独立发展的文明中心及相应的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2.条件:两汉国力的强盛;高度发展的两汉文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一.与朝鲜的关系 1.朝鲜半岛的社会状况:朝鲜半岛南部有三韩(马韩、辰韩和弁韩)。 2.同朝鲜交往: (1)政治上——人口迁徙;三韩谴使赴汉(汉武帝、光武帝)。(2)文化上——引进先进文化(秦韩);(3)经济上——贸易往来频繁(中国:铜镜、漆器、铁制工具→←朝鲜:檀弓、果下马)。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两汉时日本社会状况:处于分裂状态,百余小国林立。 2.同日本交往: (1)秦朝:徐福东渡(秦始皇);(2)西汉:日本有三十多国“使译通于汉”(汉武帝);(3)东汉:政治——委奴国遣使赴汉(光武赐印);经济——铁器、铜器、丝帛传入日本。 3.同越南交往 (1)政治:灭南越国,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2)经济:越南输出(向中国输出象牙、犀牛、珍珠等)和输入(从中国输入铁犁牛耕技术、水利技术等)的项目都适应亚热带气候特点。 汉委奴国王金印: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上出土了“汉委奴国王”金印,金印上所刻文字与《后汉书》记载恰好吻合,说明这个金印正是东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节的金印。现在金印已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珍藏在日本福冈市立美术馆。日本政府还在发现这颗金印的地方,树立了一块刻着“汉委奴国王金印发光之处”的石碑。在石碑的四周种植了树木,景色非常优美,成为日本的一个旅游景点,叫做“金印公园”。这颗金印,经日本国计量研究所测量,印面大小为2.34平方厘米,大约折合东汉时铜尺的一寸见方。正好符合汉代的金印制度。金印上的纽呈蛇形,下面有横通的小孔,供挂绶带所用。当时东汉金印上的纽也有讲究。即:列侯印是龟形纽,将军印是虎形纽,蛮夷印是蛇形纽。蛮夷就是指汉朝所属的外邦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倭奴国被汉朝接纳为附属国。                                                                   第      页          教    学    过    程    及    板    书    要    点 三.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开通(汉武帝时) (1)条件: 张骞通西域打通中西交往陆上通道;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丝织业); 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取得重大胜利;设置西域都护,保证中西交通畅通 (2)路线: ①西北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天山南北→葱岭→中亚→西亚(安息)、欧洲(大秦)。                                           ↘南亚。 ②西南陆上丝绸之路:四川→云南→缅甸→印度。 (3)意义: ①总体:推动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经济文化交流。 ②传出: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技术等西传; ③传入:佛教传入中国(公元前后)。 2.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 (1)条件:汉武帝灭南越,设南海九郡;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 (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印支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诸国→印度半岛南端。 (3)意义: ①相互: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②整体: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1.与安息的交往(伊朗) (1)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交往频繁;    (2)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转手贸易。 2.与大秦的交往(古罗马) (1)双方在陆上无直接交往(安息阻隔、路途遥远、海路不畅); (2)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后半途而废(胆怯); (3)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中国(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丝绸之路:一般是指张骞通西域后沟通的中西交通陆上要道。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德文作 seidenstrassen,英文作 the silk road)。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再到西亚,最后到达欧洲的大秦。  两汉时期中外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                    (1)特征:①以商贸为主,丝帛与铁器比重大,具有单向性。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③范围广,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④中国文明开始传人欧洲。 (2)原因与条件:①两汉时的中国,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巨大吸引力。②交通发达,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③开明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   师 生 互 动 记 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