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3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3

ID:65345

大小:13.85 KB

页数:6页

时间:2009-12-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孙刘联合抗曹与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西晋灭吴;西晋的统治;“永嘉之乱”;西晋的结束。司马睿建立东晋;东晋的偏安;东晋后期的腐朽统治与东晋的灭亡。南朝四个朝代的名称;刘宋前期的统治局面;陈朝末年的腐朽统治。十六国北朝;北魏统一北方;北周武帝改革,统一黄河流域。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三国时期,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东汉后期的情况相比较,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促成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获得胜利,在赤壁之战中却遭到失败的历史环境及其主观、客观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曹操曾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与综合有关史实和历史材料,区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艺作品中的“曹操”,从而全面、准确地叙述评议他一生的重大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并且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等历史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4.西晋的历史虽很短暂,特别是统一的时间不长,但是具体情况十分复杂。教师须引导学生既要力求全面,找到历史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方面的因素,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关键,从而培养和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5.指导学生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相应的史实,加深对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能力,并逐步养成“左图右史”的习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而且南朝、北朝的政权更迭都比较频繁,因此各朝疆土范围也多有变化,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东汉末年一些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的局面,形成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西晋使我国从分裂鼎峙的状态复归于统一,这既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   2.三国时期,在长期剧烈的战争中,在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军事统帅和杰出的政治家,曹操、诸葛亮、孙权等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们的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艺术,直到今天,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3.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对峙时期,但是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通过与东晋十六国的混乱状况相比较,了解南北朝分裂对峙之时,一些促使国家统一的因素也在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从而清楚地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要点   一、三国鼎立  1.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  3.三国鼎立   二、西晋的短期统一   三、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1.东晋的偏安与灭亡  2.南朝的兴替   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1.十六国  2.北朝  3.北魏统一北方  4.北周武帝改革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为带星号的非考试内容,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讲授本课具体内容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东汉末年的历史状况,让学生明确: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土崩瓦解,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一方,相互攻杀,这种混战局面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官渡之战后,局势逐渐明朗。教师在做好教学铺垫后,即可从官渡之战入手,及时转入讲授新课。   三、关于“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以后局势的发展,赤壁之战以及战后形势,是本目内容的基本框架。   曹袁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虽然他还控制着冀、青、并、幽四州,但已无力重振霸业,不久死去。曹操此后不断出击,占领和控制了除关陇、辽东等地区以外的北方广大地区,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更加强大。刘备投奔刘表后,不断招募丁壮扩充军队,同时延揽英才。三顾茅庐成为后世求贤礼士的典范。此后,刘备的力量虽有发展,但要单独抗击曹操的南征大军,无异以卵击石,按照隆中对的决策,刘备、诸葛亮决定与孙权联合抗曹。孙权据有江东,在北方战乱四起之时,努力经营东南,拓展地盘。面对曹军大举南下,孙权也深恐曹操吞并江东,于是愿与刘备联合。这样,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局面形成。   赤壁之战是促成“天下三分”的决定性战役。曹操失败原因有:其一,曹军“不习水战”。曹操面对大江天堑,不得不“舍鞍马,仗舟楫”,实际上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其二,疾疫困扰。曹军南征长途跋涉,“远来疲敝”,又加上疾疫传染,荆州降兵又都心怀狐疑,“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决难取胜。其三,骄傲轻敌,战术失当。其四,北方基本统一刚刚完成,统治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都还有待时日,部队连年苦战也须休整。曹操急于囊括荆州与江东地区,冒进南征。曹军的后方也很不稳定,西北关陇地区马超、韩腾等拥有重兵,曹操尚有后顾之忧。“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相比之下,刘备在荆州屯驻七八年间善于收揽民心,声望较高;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父孙坚,兄孙策,至孙权当政),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统治比较稳固;孙刘联合抗曹,又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致力于巩固他在北方的统治,发展经济,进军西北;孙权的政权更加巩固,实力也不断加强;刘备则跨有荆、益。“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天下三分大势已定。220年以后,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立国,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   在本目教学中,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三国时代: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长江上下游区域经济发展给刘、孙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经济的有待恢复,使曹魏一时难以统一全国,但各方都力图打破均势,完成统一;区域性统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四、关于“西晋的短期统一”   在讲授本目内容时,教师应讲清:晋武帝死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复杂,西晋王朝统治危机空前严重,永嘉之乱以后不久西晋的统治就结束了。   当初,西晋武帝错误地认为曹魏覆亡的原因是无宗室作为藩辅,“本根无所庇荫”,于是分封皇族子侄为王,并让他们掌握军政实权。而他的继承者惠帝又是一个白痴,“朝廷咸知不堪政事”,以致“机权失于上,祸乱作于下”,皇族八王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力掀起了一场剧烈的争斗、厮杀。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达16年之久,战场从洛阳、长安伸展到黄河南北,破坏性极大,经济刚刚有所发展的北方又遭受到一场浩劫。在凶残的厮杀中,西晋统治秩序完全被打乱,“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迅速爆发。八王之乱中,皇族尚在酣战之时,流民起义、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已经处处树帜而起了。因此,西晋迅速败亡,究其原因,西晋统治集团的奢侈腐化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冲突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中国上古时代就有“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huàn,逃避)”之训,西晋速亡就是西晋统治集团自作孽的结果。西晋诸王混战于中原之时,内迁的匈奴贵族认为:“自汉亡以来,魏晋代兴,我单于虽有虚号,无复尺土之业,自诸王侯降同编户。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复邦业,此其时矣。”(《晋书·刘元海载记》,刘渊,字元海)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刘渊起兵反晋。为了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他举起了“尊汉”的旗帜,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定国号为汉。后来,羯族石勒率部投奔,刘渊势力壮大。刘渊死后,刘聪继立。晋怀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在苦县宁平城歼晋军主力十余万人,使西晋再也没有招架之力。同年,刘聪的族弟刘曜攻下洛阳,杀王公以下官民三万余人,俘获晋怀帝,曹魏以来得以复建的洛阳城又被毁为废墟,是为“永嘉之乱”。公元316年,刘曜又破长安,愍帝出降。西晋的统治结束。   五、关于“东晋和南朝的统治”   在讲授本目的内容时,教师应突出东晋在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问题既多又严重的情势下,依靠士族地主,求得偏安东南一隅的特点,讲清东晋统治的基本情况:其一,司马睿依靠南迁的北方士族,同时又争取南方士族的支持,建立了东晋的统治;其二,东晋的统治政策力图平衡南迁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势力,安置南迁士族和农民,发展经济,不求进取中原,但求安宁;其三,东晋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士族地主仗恃权势,占有大量土地与劳动力,使阶级矛盾也随之激化。孙恩、卢循起义坚持斗争十多年,义军转战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一度兵临建康城下。在农民起义军的连续打击之下,东晋统治日薄西山。最后,刘裕夺取了政权,东晋王朝结束。   虽然东晋各种矛盾交织丛生,但是成功地抗击了前秦大军的南下。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东晋的胜利保护了江南经济的发展环境;相对于北方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东晋时期南方还是比较安定的。   5世纪前期直到6世纪后期的170年间,我国仍处于南北分裂对峙状态。这时,南方出现宋、齐、梁、陈相继而立的局面。刘裕是出身寒门的北府兵军官,得势后控制了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南朝开始。   讲授本目内容时,教师可概述南朝更迭情况及其在治乱兴衰方面的主要特点,使学生大致了解南朝的历史。宋武帝刘裕在位虽仅二三年,但这位寒门出身的皇帝在晋末宋初就曾采取有力措施打击那些反对他的士族,使“豪强肃然”。宋文帝继续实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多次下令免除百姓积欠政府的“诸逋(bū,积欠)债”,而且“役宽务简”。宋前期30年,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教师还可视具体情况讲一讲陈朝统治的基本状况:陈朝是南朝中最弱小的朝代;南方复归安定后,江南经济本有所恢复,但陈后主荒淫无道,官吏“唯以刻削百姓为事”,搞得“神怒民怨,众叛亲离”。隋军南下,陈亡。长期的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被新的大一统局面取代。   六、关于“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304年刘渊建汉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与东晋几乎同时,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政权或并立或相继的“十六国”。其间,前秦曾在4世纪后期一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后又陷入分裂,最终北魏才结束了这百余年的混乱纷扰,使北方地区复归统一。   与南朝对峙的北朝,先后经历了北魏以及东魏、西魏与继立的北齐、北周的分裂,再由北周统一北方。北朝时期,北方实力强大。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它东征西讨连年攻战,统一了黄河流域并向南推进。   对于本目内容,教师宜理清基本线索,分清发展阶段,首先说明十六国的整体发展情况和北朝的政权变更情况;其次肯定北周武帝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灭北齐之后,北周统治范围已包括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对南朝占有压倒优势,并取得了有利的战略地位。对南北朝的历史,应把握在分裂对峙之时,统一的诸多因素也在发展、成熟:东晋十六国时期明显存在的民族隔阂、南北差异,到南北朝时逐渐消除;士族势力也遭到沉重打击,尤其是江南士族日渐衰落下去;北强南弱的力量对比状况打破了南北均势;北方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