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经济史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世界史经济史

ID:65359

大小:125.46 KB

页数:37页

时间:2009-12-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 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两化”趋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主要国家经济发展脉络三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包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实用构成部分。 小专题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两化”趋势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建立背景:随着二战胜利的临近,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秩序;二战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惟独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大膨胀起来;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②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③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2)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意义。 ①过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 ②意义:尽管在体系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是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背景: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加深。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②成立:1993年底,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③宗旨和原则:世贸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它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④作用: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于2001年11月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正式成员。 影响:中国加入世贸,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加入世贸,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对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世界来说,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发展趋势及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①原因:市场经济制度是运行方式;新科技革命提供物质条件;国际金融是催化剂;跨国公司是主要力量;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②趋势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的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 (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双刃剑): ①积极作用(利):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②存在的问题(弊):一是剪刀差。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等原因,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二是共命运。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三是主导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和挑战。 4.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www.ks5u.com (1)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 ①背景: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使欧洲人民意识到不能再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欧洲联合的必要性强烈的表现出来。 ②进程: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1967年,以上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同年,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基本得到实施。1985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提出;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③意义: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欧元的诞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美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因此,三个国家开始建立区域经济组织,以求与欧共体等抗衡。 ②过程: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③作用:在经济上形成互补。促进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 (3)亚太经合组织: ①背景: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②过程: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美国等12个国家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③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其合作方式被看做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④作用: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还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标版www.ks5u.com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1):开辟新航路 (1)东方的诱惑: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而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新航路的开辟: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一支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葡萄牙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希望它能带来好运。10年后,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3)走向会合的世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被称为“价格革命”。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海上马车夫”: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稀缺,本地市场狭小。许多荷兰人外出从事商业活动,来往于世界各地,赚取了许多钱财。荷兰因此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当时,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2)“日不落帝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人海外贸易的竞争。1588年,西班牙派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讨伐英国,遭到惨败。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不久,英国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英国在殖民争夺战争中,先后打败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3)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在美洲,西班牙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3):第一次工业革命 (1)从珍妮机到蒸汽机: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当时,越来越多的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由于呢绒出口剧增,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许多人把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飞梭出现以后,人们希望提高棉纱产量。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他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从工场到工厂: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革命也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3)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4):第二次工业革命 (1)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发电机、电动机先后问世,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也日益完善。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2)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3)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汽车越来越多,火车和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0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2)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6.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0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洲联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了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美国加强了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根据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w.w.w.k.s.5.u.c.o.m                   7.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0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w.w.w.k.s.5.u.c.o.m                   (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w.w.w.k.s.5.u.c.o.m                   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经过与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w.w.w.k.s.5.u.c.o.m                   二.规律小结 1.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殖民体系三大部份。其形成可分为工场手工业时期(萌芽)、蒸汽机时代(初步形成)、电气时代(最终形成)三个阶段,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格局密切相关。w.w.w.k.s.5.u.c.o.m                   3.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关系:(1)两面性:区域化的开放性——促进全球化;区域化的排他性——阻碍全球化;(2)发展性:区域化(当前表现)——全球化(最终归宿);(3)统一性:较长时期内二者将并存、并行,共同影响世界局势。 4.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在殖民争夺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野蛮掠夺,客观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w.w.w.k.s.5.u.c.o.m                   6.18世纪60予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7.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8.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9.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合作领域色括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这加快了欧洲一体他的进程。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发展有一定影响。 10.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刀剑,利弊共存。    三.热点冷点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和“两化”趋势中的主要历史事件与历史条件,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注意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两化”趋势的背景。 3.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4.搜集适当的图文材料供学生练习,增强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考题例 01.(2008北京文综17)“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02.(2008广东文科基础36)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03.(2006江苏历史18)下列在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C.为新兴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04.(2007宁夏文综34)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中国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纪念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05.(2006四川文综21)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该体制的中心是   A.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B. 促进知识经济发展C.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  D. 促进贸易自由化 06.(2006广东25)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 B.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提供了同等的发展机会 C. 经济全球化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D.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 07.(2007重庆文综2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跨国公司发展主要作用         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         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08.(2009年江苏历史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09.(2009年广东历史16)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10.(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6)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1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12.(2009年重庆文综22)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     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 13.(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3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美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14.(2009年江苏历史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2008海南历史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性组织之一。                                     东盟大事年表 1967年 东盟成立,成员国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 1971年 签订《东南亚中立化宣言》。 1976年 签订《东南来友好合作条约》,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1984年 文莱加入东盟。 1992年 决定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5~ 1999年 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 1995年 签订《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 1997年 首次举行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 2002年 分别与中国、日本达成一致,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 2002年 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摘编自耿协峰《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等 (1)指出20世纪60年代影响东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外部因素及表现。(2分) (2)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5分) (3)概括东盟和欧盟共同的成功经验。(5分) 16.(2009年浙江文综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拥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主在当时西欧钱贱物贵的情况下实力削弱。 02.A  其余三项表述都有错误之处。 03.D  D项应从新航路开辟时候起,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却是在19世纪中后期。 04.D  1947年成立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贸易组织是关贸总协定。 05.D  识记世贸组织的性质。 06.B  B项错在“同等的发展机会”。 07.A  识记课本中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08.C  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生产力落后是各大洲缺乏了解的主要原因。 09.A  15世纪晚期的西欧,天主教神权高于政权。 10.C  从社会结构看经济状况。 11.C  全球化意即世界一体化,联系密切。 12.C  C项应该在19世纪中后期。 13.B  从世界总体格局上判断,不能只看局部。 14.D  从全球化是“双刃剑”角度思考。 15.答案要点: (1)(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格局及美苏争霸形势思考)冷战,越南战争(2分) (2)(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合作领域与合作目标等方面对比思考)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社会制度不同;合作领域是先政治后经济;政治目标是地区稳定;经济一体化水平低。(5分) (3)(从合作出发点、合作方式、区域内及区域外合作等方面思考)从共同关心的问题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逐步推进区域化;不排外,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5分) 16.答案要点: (1)(突出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和劳动力(3分)。三项因素如何取得: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6分)。 (2)(强调生产力与经验积累)主要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4分)。 (3)(用“一因多果”的思维方法和辩证观来分析)直接影响: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积极方面每点2分,共8分);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消极方面5分)。  五.新题预测 01.据《西方文明史》记载,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B A.西班牙成为世界生产贸易中心      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 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西班牙继英国之后,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02.据史料记载:17世纪上半叶,茶叶、咖啡等饮料进入欧美,饮茶和喝咖啡成了上层社会的时尚。18世纪时已有大量的热带水果和蔬菜进入欧洲市场,到了19世纪,比较富裕的家庭的饮食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备阶层的娱乐活动也由赌博等陋习恶习转向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些现象反映了:A ①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③科学意识和健康意识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④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3.图4是《麦道飞机在美国以外  的零件供应地分布图》,该图最能 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C A.世界科技水平的进步 B.交通运输的发展 C.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 D.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04.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B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05.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C A.火车发明引发了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06. 对右侧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理解正确的是    D ①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是煤 ②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③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的运用 ④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07.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回答: 材料一  “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全力于工业生产。”            ―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一1500 年以后的世界》 (1)依据材料指出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6 分)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 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扩大并最终形成的原因。(10 分) (3)简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8 分) 材料三  据统计,2002 年平均每天流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达1 .4 亿美元。截至2 006年底世界500 强企业中有480 家在华投资。我国对外货易增长速度连续6 年保持在20 %以上,2007 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2 万亿美元.达21738 亿美元。 (4)据此指出推动中国外贸经济自2002 年以来出现迅猛增长的重要历史事件。(2 分) 材料四20世纪90 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布局进行重大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两种观点激烈冲突: 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富人的俱乐部,是资本的殖民扩张,反时经济全球化。 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杭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 (5)请从中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说明。(6 分) 答案要点: (1)引起商业革命(2分);打破各大洲相对孤立状态.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2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分)。 (2)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2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2分);通过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2分);交通工具的变革和通讯手段的创新使世界各地间联系更为便捷(2分);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发展的重要手段(2分)。 (3)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投资场所(2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自然经济)解体(2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4)200l 年12 月11 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分) (5)观点一: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2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南北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2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2分)。(学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2分);有利于各国经济互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2分);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2分)。(学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小专题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大纲版)  一.知识归纳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一战后至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20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经济危机、侵越泥潭)。 (4)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四次快速发展 (1)第一次:19世纪中期。 ①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③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三大进步潮流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继而生。 (2)第二次:1870~1913年。 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③影响: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 (3)第三次:1923~1929年。 ①原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 ②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 ③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 (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 ①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②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③影响: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 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3.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思想 (1)重商主义(非考点) (2)自由主义: ①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②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 ③兴衰原因: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 (3)凯恩斯主义: ①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②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 ③兴衰原因: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二.规律小结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演变经历了英国——美国——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多极化趋势加强等演变过程。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国际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四次快速发展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对外扩张方式的变化和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密切相关。 4.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是为了实现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发展任务而产生的,其改变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势变化的必然结果。  三.热点冷点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注意分析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与政治前提、生产力水平、对外政策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和不同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变化。 4.运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分析列强经济实力变化后的对外政策、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四.高考题例 01.(2008江苏历史1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02.(2004天津文综24)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   A.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 美日欧三极矛盾突出 C. 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     D. 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 03.(2006广东历史24)按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美、英、日、德      B.美、德、日、英 C.美、日、英、德   D.美、日、德、英 04.(2008重庆文综22)下列对图7的相关 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05.(2009年四川文综21)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   B A.海外市场的形成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                D.民主制度的确立 06.(2009年广东历史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D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07.(2009年广东历史24)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读题中材料,显然是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02.B  从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思考。 03.D  熟悉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联邦德国在欧洲经济发展最好。 04.B  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英国资本输出第一,但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05.B  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英国“领先地位”形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的情况。 06.D  从题中从涉及的远洋运输、在世界范围内掠取劳动力、原料和投资场所综合判断。 07.A  从“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判断。  五.新题预测 01.有人说: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能“傲视全球”的主要原因是   D A.新航路的开辟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圈地运动的展开    D.工业革命的完成 02.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过程中曾起过促进作用的有   B ①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的使用        ②无线电报的发明和使用    ③列强在所占地区建立资本主义企业    ④国际垄断集团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3.20世纪70年代初,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C A.英国人拒绝使用美元交易             B.“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D.美元不再是主要国际货币 04.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B A.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05.亚当•斯密提出用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加以限制”。提出这一理论的社会背景是   C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启蒙思想的传播 C.机器生产替代工场手工业         D.人文主义思潮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06.“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剖立了“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觊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 B.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出现滞胀现象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果         小专题三:主要国家经济发展脉络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手工工场、海外贸易与掠夺、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发展;都铎王朝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等措施,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克伦威尔资产阶级军事独裁,对内发展工商业,对外维护英国海外贸易利益(航海条例)。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拉美独立后,英国等对拉美进行了经济渗透。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一前提即统治确立;四条件即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市场)。开始行业(棉纺织业,轻工业)。序幕(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主要发明(克隆普顿骡机、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1825年在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业革命后,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依靠炮舰和商品)。英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概况(资本输出第一,失去工业垄断地位)。原因(殖民地广技术低利润大;老牌国家宁愿资本输出不愿技术更新)。 2.欧洲大陆大国法国:路易十四改革客观上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法国政府面临财政危机。君主立宪派宣布取消封建特权、没收教会财产,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吉伦特派颁布了新的土地法,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但吉伦特派坚决反对粮食限价。雅尔宾派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小块出售、农村公有土地按人口分配、进行了全面限价等。拿破仑进行了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通过《民法典》使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法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的原因(中小企业多,新技术推广困难;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工业劳动力缺乏;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缺乏;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向德国割地、赔款。巴黎公社在经济上工人管理工厂,监督铁路军需,规定最高薪金。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法国工业落后原因(长话短说要理解:农民贫困市场窄;小企存在限新技;割地赔款妨经济;对外信贷太普及)。 3.美国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第一块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扩展迅速的原因(资源市场、国际环境、外国移民),主要发明(汽船、轮船、拖拉机、轧棉机、缝纫机),利于机器普及的措施(推广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西进运动(实质、辩证评价),南北两种经济形式(实质、矛盾焦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四轮汽车、飞机)和“托拉斯”垄断组织的产生;向帝国主义过渡,美国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幅员辽阔资源丰,原料丰富市场大,欧亚移民劳与技,政治稳定外资涌),成就(工业产量居第一位,重工为主工业国),帝国主义特征;大危机的原因(基本矛盾、市场虚荣、股票投机),危机特征(范围、时间、破坏性),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内容(金、工、农、福的具体措施);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稳定发展(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进行宏观管理),放缓滞胀(货币体系解体、经济霸主动摇、滞胀阶段特征),复苏繁荣(少收税、少支出、少干预,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4.德国“三落三起”: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普鲁士有完成统一的实力,最主要的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第二次工业革命:西门子发电机;奥托煤气内燃机;戴姆汽油内燃机;齐柏林飞艇;赫兹发现电磁波;产生垄断组织“康采恩”。向帝国主义过渡: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原因(统一市场、赔款资金、阿洛矿藏、后起用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围绕世界市场和殖民地,英国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和殖民霸权,德国实力上升野心膨胀)。凡尔赛体系:赔款方面,德国必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统治阶级日益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二战后,西德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原因:一是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二是非军事化集中力量搞建设,三是利用美国援助,四是进行宏观调控尊重市场规律,五是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六是德国人民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5.亚洲强国日本:明治维新前,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主要措施(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俄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有利发展因素(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不利发展因素(日本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更多依靠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背景(日本受经济危机打击十分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经济背景是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英等国禁运战略物资、冻结日本资产、增加对华援助等措施对日本是严重打击。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发展原因(广泛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随着冷战加剧和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失败,美国开始扶植日本;日本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了外向型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科技;积极发展教育;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军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成果(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6.世界大国俄国(含社会主义苏俄和前苏联):1861年改革背景(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内容(农奴有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农奴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有利因素(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利因素(1861年改革封建残余很大,贵族地主把持政权,沙皇权力不受任何限制;俄国工业发展依赖外国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苏俄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巩固政权措施在经济上主要是接管银行铁路、企业工人监督,大企收归国有;没收地、皇、寺土,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贸易上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分配上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新经济政策(背景:战争和天灾造成经济危机,发展为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实际需要。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多种经,允许自由贸,分配要按劳。实质:从小农生产的实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37年,苏联先完整地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使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片面重工——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工业增长速度下降,产品单调质量低;忽视轻工——忽视轻工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太亏——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济上过死过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四五”计划建设成就(工业农业产值增长;爆炸原子弹,打破核垄断)。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有些成效,工业方面放权、精简。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两人改革在体制上都没有实质性突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政治改革造成严重后果)。 7.欧洲文明古国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的经济原因是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统一的意义(结束异族压迫和分裂割据,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封建残余顽固,缺乏自然资源,发展困难重重)。第二次工业革命: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无线电之父”)取得成功,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意大利两次侵略埃塞俄比亚:⑴第一次是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团结全国各阶层人民共同抵抗,意军被打败。⑵第二次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埃塞俄比亚既落后又孤立,国联假制裁,使意大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 (二)新课标版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0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虚假“繁荣”的幻灭: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在这“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被眼前的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人们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股票上市量猛增,股价大幅度提高。到1929年,股价被哄抬到远远高于生产利润的程度,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全面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来临了。 (2)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长。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场危机还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3)“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但胡佛还是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结果,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期盼出现新的强力政府,采取有效政策,迅速克服危机。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02):罗斯福新政 (1)临危受命: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193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过程中,以自己渊博的学识、独到的政治见解、出众的口才、亲和的形象和克服危机的坚定信心,赢得了广大选民的心,最后以绝对优势当选。 (2)实施“新政”:罗斯福上台,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①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②在工业方面,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③在农业方面,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④在社会福利方面,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⑤联邦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同时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3)摆脱危机困境:新政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新政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它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新政措施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0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繁荣,是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又反过来以其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从而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它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使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O年的持续增长。当时,美国的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这一概念由此问世。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此后,政府还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斯大林模式”: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5.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但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二.规律小结 1.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都必须先清除政治障碍(对英法俄日来说是封建专制统治,对德意来说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对美国来说是英国的殖民统治)。 2.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都与它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工业资本是否充足、对外政策等因素紧密相关。 3.形势决定政策、政策影响发展、发展改变格局,这是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相关因素的彼此联系。 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5.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6.二战末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经济竞争力,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8.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    三.热点冷点 1.对英法美俄日德意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及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应注意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原因,得出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3.培养学生在题目中结合相关材料,具体分析某个列强在某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状况和影响。 4.对比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不同道路,深入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必然性。    四.高考题例 01.(2007广东历史19)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1840    1870    1900    1920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2     14.8     8.4      7.1A.工业化               B.殖民战争 C.资产阶级革命         D.第一次世界大战 02.(2004上海历史1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03.(2008全国Ⅱ卷文综20)20.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831年占1/4,1851后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04.(2008天津文综21)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年份 世界总里程 欧洲 美国 1870 210000 105000 85277 1880 373000 169000 144000 1890 617000 224000 269010 1900 790000 284000 320133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05.(2008山东文综1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06.(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31) 表1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                         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07.(2009年江苏历史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08.(2009年广东历史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09.(2009年四川文综2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10.(2009年江苏历史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      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2009广东文科基础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2.(2008江苏历史23)(14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13.(2009年四川文综37题第(3)小题) 材料四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6分) (4)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3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  从表格可知,这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以来由于工业化导致的农业人口比例下降。 02.B  从经济基础方面思考德国统一的条件。 03.D  思考方法同第1题。 04.C  欧美之间的经济联系不能通过铁路来实现。 05.D  少开支、少收税等措施正是应对经济滞胀的措施。 06.B  从时间和美国钢铁企业数量减少、生产集中等信息中判断。 07.D  从“只拥有木犁到逝世时拥有核武器”,这是高度集中体制下重工业片面发展的成果。 08.D  “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09.B  思考大危机爆发后“调高关税”的本质。 10.B  ④项“物价上涨”与经济危机时生产相对剩、物价下跌正好相反。 11.C  表面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革,也即基本上未触动斯大林模式。 12.答案要点: (1)(分别从经济危机的发生及苏联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来思考)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从罗斯福新政开创的经济管理模式来说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分别思考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探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市场和计划这两种经济手段必须结合)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13.答案要点: (3)(用发展观看根源和条件,用辩证观看历史作用和难题)历史根源: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3分)。历史作用:缓和社会矛盾(2分)。主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难题:人民过于依赖福利制度,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 (4)(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主张(1分);用史实论证(2分)。  五.新题预测 01.“在1759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黎纪瓦特公爵运河。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公里的运河。”当时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C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商品运输的需要                    D.借助水力机器设备的需要 02.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由英国人建成,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怕火车惊动东陵的先王神灵,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表明  C 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与近代文明的落差    ②清政府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③中日两国社会制度的差异              ④中日两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0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以下资源没有被自己国家很好利用来发展工业经济的有    C ①美国的西部领土  ②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③英国的资本   ④日本的明治政府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04.1929年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罗斯福总统把美国从地狱拉回人间的主要措施是    B A.实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C.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           D.开拓国外市场 05.《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    B 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行农业集体化 06.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苏联采取这种粮食政策的影响不包括    C A.为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B.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07.《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B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08.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下列关于福利国家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    A ①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②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④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后,美英法等国缩小了福利的规模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09.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B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D.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10.(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在俄国这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度里,率先实现了突破,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充满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  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看到这个国家二分之一的人们住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速度 年 分 项 目 70年代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2.8 1.9 -2.5 3.6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和“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苏俄为“创立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对当时的苏俄起到了什么作用?(9分) (2)按照“材料二”中罗斯福的理念,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其出发点足什么?实施的效果如何?(12分)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5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美国经济90年代出现上述变化的因素。(6分) 答案要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一切力量打败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奠定了基础。(9分) (2)措施:要求企业制订经营规章,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以工代赈,扩大就业。(4分)   出发点:提高工人购买力,缓和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2分)  效果:缓解了危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6分) (3)特点:经济停滞,通货膨胀(滞胀)。(2分)  原因: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3分) (4)因素:大刀阔斧的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知识经济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6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