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民族统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化与民族统一

ID:65432

大小:13.27 KB

页数:5页

时间:2009-12-3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0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文化与民族统一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尽管历经了三次大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几千年中国文明发展史的主旋律。中华民族的文化为什么能够历经磨难,而长时间保持自己的文明特性绵延不断?这里我们选择一个角度来探讨:文化与民族统一。 一、思想文化大一统与多民族国家统一 思考我国国家形态演进的全过程,我们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于秦汉时期。秦汉统治者在建立一统帝国的同时,还致力于思想文化统一。这种统一对中国文化其后的历程影响至深至巨,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想文化统一的历程: ①春秋战国  “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诸子百家学说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面却有共识,所谓相反相成。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思想大一统被提到醒目位置。 ②秦  秦统一天下后,实施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地同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还包括思想学术上的一统措施。秦始皇采纳李斯“焚书”建议,开历史上君主思想专制的恶例。 秦始皇统一文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专制君主集权政治为目的,同时也有力地增进了秦帝国各个区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上的共同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西汉  当西汉王朝取得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盛,统一思想的课题再次被提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与李斯建议截然相反,但就杜绝异端、发扬帝王一统意志而言,两者可谓异曲同工,两位都是在统一的专制帝国建立后设立“大一统”思想体系、文化形态的主要智囊人物。董仲舒高明得多,他寻找到了与地主经济、宗法专制君主政体比较吻合的文化形态,其独尊儒学的主张不仅被汉武帝采纳推行于当世,而且在汉至清的两千年间行之久远。“大一统”政治理论、“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学价值理念,在广袤的领土上传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经过秦汉统一帝国的熔炼而凝结为一,与政治的一统相辅相成。秦汉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表现为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在秦汉时期奠定。 典型例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管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慰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材料一、二均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对于旧中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三则材料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在他们看来,“百家争鸣”有哪些不足? (2)材料二、三所关注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方法有何差别?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上述做法。 答案:(1)结束“百家争鸣”局面,实现思想统一。三则材料都认为思想不统一,会导致天下大乱。 (2)材料二、三都关注如何实现思想统一。材料二的方法是把书烧毁,严厉惩治“以古非今者”;材料三的方法是只提倡学习孔子儒家学说,不鼓励学习其他学说。 (3)是统一国家的形成在意识形态中的反映;也是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表现,但思想上的统一对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有积极作用。 分析:1、该题材料反映了战国到秦汉“百家争鸣”到思想一统的演变,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思想一统对国家大一统局面形成巩固的作用。3、秦汉在意识形态不同的作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思想一统走向极端也是不利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二、以华夏文化为基础的多民族交流融合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族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是以民族文化的稳定性为前提。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经济,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格。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即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三类文化类型以中原文化为中心,多方面交汇融合,冲突中整合,渐趋合一。 1、华夏主体文化的持续发展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与融合,汉族先民逐渐形成华夏民族雏形,作为汉文化源头的华夏文化初绽曙光。周礼是周代的制度文化,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准则,其基本精神维系下来,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华夷交战,极大推动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先秦诸子思想的理论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即“德治礼教”。道家学说构成2000多年传统思想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时期实现空前大一统。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并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对各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汉文化的核心,是汉朝以来中原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其传播具有持续、广泛和深刻的特点,影响更是极其深远。 魏晋南北朝各民族交流空前活跃、频繁,其间儒学传播更加突出。几乎所有少数民族都受到儒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它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政治伦理。 隋唐是儒学传播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统治者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儒学更加广泛地向四方传播,其影响波及回鹘、吐蕃、突厥、南绍、渤海等。 宋辽金元明清时期,儒学的传播进入一个空前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元、清都尊崇儒学,以儒学教化少数民族。 随着儒学的广泛传播,不仅儒学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对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儒学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积极入世、中庸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也广泛流传于许多民族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这不是强制性思想文化的统一措施所能达到的。 2、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亲附与皈依 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反复演出着“征服者被征服”的戏剧,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无法抗拒的文化向心合力和认同感。春秋以前的“南夷北狄交侵”,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宋元契丹、女真、蒙古接连南下,明末满清入关。这些勇敢剽悍的游牧人在文化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被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原文化所同化,他们在与先进的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几乎都发生了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飞跃。军事征服的结果,不是被征服者的文化毁灭中绝,而是征服者的文化皈依和进步。历代少数民族在南下过程中实行汉化政策,鲜卑族在中原建北魏朝,推行汉化政策;辽、夏的“藩汉分治”、仿汉字创造自己文字;金“行汉法”;元雄才大略的忽必烈生前意识到“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清朝入主中原安定后,“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州旧制”。在此交往过程中实际上是农耕文化进一步的扩展,少数民族消融于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中,中国文化得到进一步进程和发展。 3、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贡献 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中,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灿烂与伟大作出了杰出贡献。汉文化以其强大的凝聚力与兼容并蓄的恢弘气度,多方面吸收各族文化,为我所用,从而增强了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汉代西域动植物的传入,少数民族乐舞的传入,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风格。在数千年的彼此交流融合中,胡汉文化不断互摄、互补方汇成了今日气象恢宏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是表现为在融合中形成的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越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杨振宁说“我觉得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礼教观念、人生观都对我们有极大的束缚力量”。 典型例题: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期)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启示。 分析:该题并非传统的考查民族关系,它从文化视角全方位立体地考查了中国古代两种文化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作为中国文化基石的汉文化以其先进性对少数民族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并以其博大的胸襟吸纳包容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不断归附于汉文化并对汉文化的丰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双向交流中中华文明得以不断的发展传承,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不断的发展巩固。 链接:1、美国独立。共同的文化、美利坚民族形成。其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特点,包括欧洲白人文化,土著印第安人文化,非洲黑人文化等。 2、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统一,普鲁士民族精神。20世纪90年代德国再统一,仍是民族凝聚力的表现。 3、欧洲一体化,欧洲共同的文化传统因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4、台湾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两岸同根。京剧入台影响,反“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