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精品系列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
教学目的:
1. 明确考纲,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2.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阿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提高解题能力。
重点:
1、掌握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2、理清鉴赏古代诗歌的思路
3、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难点:
1、形象、意象、意境的文体知识理解。
2、在主观题的回答中语言如何简练准确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明确考纲,回顾基本知识】
一、结合《高考湘军》,讲解回顾
【考点】
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
【考点透析】
一、古代诗歌中的形象
(一)客体形象:作者在诗歌中刻意描绘的物象:物、景、人
(二)主体形象: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豪放洒脱的形象,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爱民惜才的形象、儿女情长的形象……
二、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平淡、绚丽、含蓄、简洁
(二)古代诗歌中的“炼字”:一字传情、一字现境、一语显旨
三、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1、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拖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2、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白描、动和静、虚和实、欲扬先抑、联想和想象、卒章显志
3、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对比、拟人、比兴、双关
四、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1、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中涉及最多的几个方面:
①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②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④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⑤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⑥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⑧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2、评价诗歌思想哪个内容应注意的几点:应联系诗人的是生平事迹、创作风格、时代背景,避免先入为主,具体诗歌具体分析,细读序言和注释,抓住抒情言志的诗句。
二、2007年高考分析
07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览
试卷省份 选诗数量 体裁 作 者 出题量 分 值 考点分布
全国卷一 1 宋词 苏轼 2 8 感情、手法
全国卷二 1 唐诗 王维 2 8 诗眼、内容、作用
北京卷 1 诗经 民歌 3 7 手法、内容
广东卷 1 宋诗 林景熙 2 6 意象、炼字
江苏卷 1 宋词 辛弃疾 2 8 感情、手法、内容
山东卷 1 清诗 徐兰 2 8 语言、手法
上海卷 1 宋词 苏轼 3 8 常识、意境、内容
安徽卷 1 清词 陈维崧 2 8 手法、感情
辽宁卷 2 唐宋诗 王维、周弼 2 8 内容、感情
四川卷 1 宋诗 王安石 2 8 内容、诗眼
天津卷 1 明诗 高启 2 5 语言、内容
重庆卷 2 唐宋诗 白居易、苏轼 2 6 内容、手法、感情
海南、宁夏卷 1 宋诗 苏轼 2 11 内容、意象、感情
湖南卷 1 宋诗 王安石 1 5 感情
福建卷 1 宋诗 谢枋得 2 6 感情、手法
湖北卷 2 唐诗 吴融、李约 2 8 手法、感情
江西卷 2 唐诗 高蟾、韦庄 2 6 感情、内容
浙江卷 3 唐诗
金词
元曲 刘禹锡
吴激
赵善庆 2 6 意象、感情、手法
语言
三、检测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知识检测,检查学生巩固情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掌握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方法】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实物载体或事件动作(心理、神态)。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作者自己)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捕捉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社会寓意,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思想情感或观点态度。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即诗人自己或寄寓自己情感理想的他人形象。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写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情节)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物”和送别诗中的“动作细节”。
人物形象鉴赏的思路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诗中形象的特点有哪些
(3)形象中寄寓的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怎么样
例1、阅读王维《观猎》,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参考答案】这首诗勾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诗中“马蹄轻”写出奋力追击的情形,“忽过、还归”描写出策马疾驰的英姿,“回看”描写出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词句不仅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也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表达诗中人充满生气的意态与豪情。
例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例3、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例4《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参考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寒冷寂静)
⑵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勾画出性格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渔翁形象。诗的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这就给读者展示了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这恰是实际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
常见诗歌人物意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又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田园生活风光的喜爱与向往。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人物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激愤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郁愤之情。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等。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边塞报国或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掌握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方法】
写景诗歌鉴赏的思路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立足关键词句概括景物特征
(表述时一般要结合使用到的表现手法)
2、点明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思想)
“形象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例、阅读下面一首绝句,简要分析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忙着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例、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感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参考答案: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通过选取繁花、粉蝶、黄莺等典型形象,描写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欣喜之情。
例、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韦应物
前舟已渺渺,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作答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钟声,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亲的孤寂、凄凉的情感;尾联诗人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离家漂泊,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诗人满腹的思乡愁绪。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和把湖面比做“明镜” ,写出了雨后池塘明净清雅的静态美;三、四两句则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描写了雨后池上的动态美。全诗以动衬静,静中显动,动静结合中勾勒出一幅雨后池上美景图(从中也流露出诗人对雨后池上之景的怡然之情)。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勾勒出一幅落英缤纷鸟儿空鸣的静幽之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情)中,流露(反衬)出诗人的伤春之感。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有何作用?
(2 )作者是如何表达别离之情、思聚之念的?
答:“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借景抒情中也表现出了作者身在异乡孤寂而怅然的心境。
答: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月圆人缺、夜静思家的冷清意境,寓情于景中把要表达的别离之情、思聚之念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第四课时
【本课时目标:掌握鉴赏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方法】
写“物”诗歌鉴赏的思路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分析思路:捕捉所写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图景;②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则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托物言志中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例、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例、简析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月”的作用。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例、王维《山居秋暝》一诗,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的是宁静、安谧、恬淡的境界,内净外静,烘托出一种远离人世、寄情山水的氛围。静,是环境、景物的客观状态;净,是心灵、欲念的主观愿望。秋天的美景给人以心灵的沉静,性灵的超脱。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满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例、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意境的理解。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参考答案: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冷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结尾“月如霜”三字,以满目如霜的月色来烘托四周的沉寂,透露出少女吟罢之后心境的清冷和吟声给听者带来的莫名的惆怅,从而留下了无穷的韵味。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情景交融中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之情;“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情景交融中体现出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在报国的旷达之情。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和感情等。
②诗歌常用拟人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和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揭示蕴涵在事物中的意义。
故乡明月 思乡念亲情 松风山月 隐逸淡泊情 寒林残月 忧愁苦闷情
中秋圆月 相思思人情 双燕单飞 闺怨思妇情 长亭折柳 友人惜别情
江湖扁舟 羁旅漂泊情 烟柳断肠、残烛啼鹃 悲欢离合情
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 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空城落花,物是人非 对国势衰危的哀叹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由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情感。分析古代诗歌应从这些事物的特有的内涵入手。
“物象”固定涵义
1冰雪晶莹——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2月——思亲念家怀国、离愁别绪
3柳、折柳(曲)——送别离情
4草木繁盛——衰败荒凉,盛衰兴亡
5菊花——坚贞高洁
6梅花——傲霜斗雪,坚贞高洁
7松——坚贞高洁,顽强不屈
8梧桐、夜雨——凄凉悲伤
9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10鹧鸪鸟——离愁别绪
11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12蝉 ——栖高饮露、品行高洁
13寒蝉——叫声凄切、离思愁绪
14猿啼——哀鸣婉转、凄凉悲愁
15南浦、长亭——离别之所(离情别绪)
16、 芳草——离别与离恨
17芭蕉——凄凉之音(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18流水——愁丝愁绪(离愁)
第五课时
【本课时目标:回顾语言基本术语,掌握鉴赏诗歌中语言的方法】
一、导入:
寻常一字,尽显风流
苏小妹: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 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问:“扶”“失” 妙在何处?
答:“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一个“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二、复习术语及方法
1、“语言炼字类”题目解题格式
品味关键词句:①词句含义(色彩、情味)+②手法+③作用(写出了什么+表现出了什么)+④点评妙处(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析炼字:①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该字在原句中描述的景象+③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分析语言特色: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在诗词鉴赏中,二要关注修饰语
在诗词鉴赏中,三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3、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清新 平淡 绚丽 明快 含蓄 自然 工丽 直率 清幽
雄奇 奔放 悲慨 质朴 简洁 洗炼 沉郁
(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二)、平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三)、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锦 瑟》。
(四)、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梦微之 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两诗都写梦,但写法截然相反。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曾入梦写心境,是实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五)、含蓄(委婉)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分别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六)、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知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 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七、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
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筚篥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八、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九、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以为深长。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十、雄奇:气势雄伟,立意新奇。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十一、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出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十二、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十三、简洁(洗炼):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语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十四、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三、实战演练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故用“铺”更准确、形象。同时,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例5、请分析《春怨》一诗的语言特色。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6、品评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寥寥二十字中,诗人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的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四、课后小结
第六课时
【本课时目标:掌握表达技巧术语及基本知识】
一、复习基本术语
1、表达技巧类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
3、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4、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联锦
5、表现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瀑布联句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⑵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8)动静结合
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
鹿 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9)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来借用、演化为一种文学写作风格或文学写作手段,即描写事物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渲梁和烘托。
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
白描诗即是用白描手法写的诗。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一首写事的白描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张继的《枫桥夜泊》可算是脍炙人口的白描名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
(10)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相 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
(11)欲扬先抑
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的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孤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梁, 莫效此而形状。 ——《红楼梦》
(12)欲抑先扬
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杜甫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悯 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棵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乐景衬哀情
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效果.
(14)对面落笔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二、小结巩固
三、布置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