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时
【本课时目标:通过练习熟练运用术语】
一、练习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词人精心选择了西坠的夕阳,飘落的花瓣、重归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园的诗人,构成一组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惜春伤感的情怀,这是运用了以景传情,情景文融的表现手法。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分析这首词在表现“江南好”这一主题时的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只有两句,却以写意的画法,画出江南水乡的最大特点,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写江南的人美,只写垆边女的皓婉,而“似月”的美貌,又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又巧妙地呼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和客居应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新意。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余庆(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比”的手法。
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
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反衬或以虚写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送别,从抒情手法看,李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如梦令(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2请就这首宋词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和类比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
和清高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最后两句采用的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全诗采用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滕王阁的位置、宴乐的情景和秀美的自然景色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叹的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含蓄蕴藉,哀婉低沉的,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本课小结
三、后记
第八课时
【本课时目标:综合训练,检测巩固】
一、 “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要领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要点一)。其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再次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答案要点三)。最后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答案要点四)。
“表达技巧类”题目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什么地方使用了什么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写出了什么+表现出了什么)+点评妙处。
赏析表达方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赏析表现手法: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谈谈李白《塞下曲》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参考答案】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例3、陈与义《早行》诗中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参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清静寂寥(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表达了内心孤独寂寞之情(步骤三)。
例4、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早春草色?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参考答案】首先该诗从视角的变化写草的有无。远远望去,隐隐泛着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来。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其次,把“烟柳”和“春草”进行对比,突出具有朦胧之美的早春草色。
例5、阅读陆游《咏梅》,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参考答案】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作者以梅花自喻,将梅花人格化。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表现了诗人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第九课时
【本课时目标: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态度的基本知识】
一、基本要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分析评价要中肯,要知人论世,就诗论诗,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送别惜别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不甘寂寞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清高孤傲 优游闲适 飘零沦落 隐逸高洁 孤寂凄凉 哀伤愁苦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离愁别怨 孤独寂寞 失落惆怅 淡泊恬淡 羁旅之愁 高洁坚贞
忧愤悲愤 喜爱赞美 伤春惜春 悲凉凄恻 闲情逸趣 乐观旷达 借古讽今 生活杂感
闺怨思夫 别情边愁 怜爱喜悦 忧国伤时
二、举例联系
(一)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伤怀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同时也慨叹了自己空怀壮志,流落他乡的遭遇。
(二)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离騒》。
(三)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四)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三、课堂巩固练习
(一)、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指出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
1、长相思(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闺中怀人之愁
2、菩萨蛮(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昔胜今衰之愁
6、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羁旅漂泊之愁
8、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亡国之愁
9、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10、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失意之愁
李颀《送魏万之京》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尽,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涵谷关。御苑:皇家的宫院。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两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1、“微霜”“鸿雁”点出了深秋时节送别时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渺茫 ” 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渺茫” 意为“烟波辽阔的样子”,从字面上来看是在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的别离之情。
四、本课时小结
五、后记
第十课时
【本课时目标:训练掌握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态度的方法】
一、“情感主旨类”题目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实战演练
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 内容主旨 。
采桑子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
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
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
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 ;后者 明亮,美好。
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参考答案】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是诗中的过渡,“月明荞麦花如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参考答案: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悲故乡”三字确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早行路上所见之景,月冷霜寒、叶落花明,既写出凄冷,也反衬出始行之“早”;尾联诗人避直就曲,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例4、阅读杜牧《初冬夜饮》,回答文后问题。
淮阳多病偶求欢,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⑴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⑶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例5、阅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思考作者是如何坦陈心志的。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第十一课时
【神用象通,心以理应——谈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鉴赏方法】
一、[闲话题目]
“神用象通”和“心以理应”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神用象通”意思是文章的“神”——主旨——是通过文章中的“象”——意象——来表达的。“心以理应”是说作者的“心”——作家的内心——是用“理”——作者的情理——来表达的。
二、 [方法点拔]
A、借助题目暗示,了解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每一个时代都有与它相适应的文学样式盛行,也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文学样式都有与盛行的时代相吻合的特征,因此,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准确把握它的主旨。
纵观近年来的诗歌鉴赏试题,每道题目的要求中都是类似的表达:
阅读下面的唐诗(宋诗、宋词、元曲、近代诗歌等),回答问题。
有的即使在题目的要求上没有给出是哪个时代的诗歌,但在诗歌的作者前或者注解中写出所选诗歌的时代。比如2005年全国高考辽宁卷就是在作者之前注出朝代,2006年全国高考山东卷是在诗歌后的注解中写出作者的时代。考生可以利用这一信息来揣测诗歌的写作背景,然后结合诗歌中的内容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2005年全国高考天津卷的第二问: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该题下面的注释是做好本题的关键,考生如果注意注释和作者的所处时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好做了。南宋灭亡,作者作了俘虏,此时的“东去之水”正是国势衰亡无可挽回的写照;而苏轼的“大江东去”则是英雄不在、怀古之情的抒发。
参考答案:“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B、借助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的内心感受的表露,是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而高考试题中所选的诗歌大多名人的非名作或名作非名人,因此对诗人人生经历的了解不会成为高考中的大问题。而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因此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抓住诗歌中的意象也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比如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卷第二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高中生对杜甫的人生经历并不陌生,对本诗中的主要诗歌意象——片云、孤月、落日、秋风、老马等所承载的意蕴也不陌生。这道题实际上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无论考生肯定那一个观点,都要从诗歌中找到依据,特别是要理解好诗歌中主要意象承载的深层意蕴。考生可以肯定本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是从“落日心犹壮”的含义引申出来;当然考生也可以肯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主要是从“不必取长途”来理解。
C、抓住诗歌中的富有理趣或有深意的诗句,理解其含义,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富有理趣或有深意的诗句主要是指诗中能够直接或间接表达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诗句,这些诗句往往是诗歌的“诗眼”。考生在备考时在注意培养识别、分析这类句子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在答题时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从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两方面思考。比如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的第二问: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题目中的语句是本诗的结尾,同时也是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夜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本题的参考答案为: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D、抓住诗歌中的典故,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典故,顾名思义,就是典籍中的故事。古人写文作诗经常把经过压缩成一个词的故事,用在句中以表达作者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或某种感情的手法,就叫“用典”。用典,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化繁为简,使语言精练的同时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让人联想、玩味。这是诗词创作中用典的规矩,可运用于鉴赏,考生如懂得典故则能将诗歌理解得更深刻。比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四(青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诗后面的注解内容,实际上是暗示考生此诗是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的。通过阅读注解内容,考生很容易想到诗人是在表达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那些帝王伴随着他们豪华骄奢的生活已经作古了。结合对整首诗的理解,考生可以将答案归纳为: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特别提示]
从考试大纲来看,此考点属于分析评价能力层级,那么在实际操作中考生要特别注意评价的原则——实事求是。也就是说分析评价内容要注意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局限性,不能人为拔高,更不能曲解诗意,对诗人观点态度的评价特别要注意一分为二辩证对待。
[试题连接]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仔细阅读诗歌,找出诗中所运用得典故,并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作者的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秋景有很多,但本诗中作者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结合全诗来理解。
3、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要求:所答内容字数在80——120字。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试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从词的内容来看,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有人称本诗首联“起调最高”,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依据诗句内容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参考答案:
1、诗歌运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的典故。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
2、要点: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决心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
3、要点:这是一道开放式题目。
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4、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5、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第十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
1、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鉴赏古代诗歌。
2、掌握解答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一般方法。
一、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 举隅
2005上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流恶诗。’”[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6湖南)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方法指导
求同辨异阅读下面两首诗歌,思考“同”在哪里?“异”在何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城 东 早 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同中有异
最大的相同 结构相同 最大的不同 品调风格不同
韩诗清雅 杨诗浓艳 韩诗无“色” 杨诗有“色”
韩诗诗中无“人” 杨诗诗中有“人”
1、常见比较点
诗歌形象 诗歌语言 表达技巧 诗歌结构 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掘的大运河。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20万出游,自己乘坐高
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船只相衔长达三百余里。
并以此讽谏当朝政事。
唐诗中的怀古诗很多,诗人们借此讽谏当朝政事,或借此表达自己的心迹。此两首怀古诗都以“汴河”为题材,抒发感慨,但两诗的立意不同,表达方式也各异。李诗从描写汴水春色入手,以堤柳飞花来映衬隋宫的荒凉颓败,寄寓了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皮诗则从议论开凿汴河的功过着笔,来表述对隋炀帝奢靡亡国的针砭与遗憾,
异中见同
最大的不同 表现手法
异中见同 情感态度
李诗 怀古之幽情
皮诗 怀古之哲思
2解题小结
看诗题 读注释 审题干 研提示 有术语 求对应
3.阅读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破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时刻 傍晚 入暮
意象 落日溪桥 西风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 拟人的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形同实异
形象同 荷与西风
情感 恨---愁
杨诗之愁 轻淡之愁
杜诗之恨 深刻之恨
4解题小结
看诗题 读注释 审题干 研提示
有术语 求对应 知其人 论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