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鬼》《马说》教案及练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订鬼》《马说》教案及练习

ID:65972

大小:41.0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0-02-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重、难点: 《订鬼》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马说》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教学过程 一、 1、注意下边的字的读音: 衽(rèn)  庖(páo)  箠(chuí)  殴(ōu)  纆(mò) 2、解释词语: 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为,变成。并不是人死后精神变成的。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存想,想象。都是人思念过度想象所造成的。 致之何由:何由,因为什么。因为什么导致鬼的产生呢? 故得病寝衽:寝衽,睡在床上。所以得了病睡在床上。 存想则目虚见: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 效之:验证它。  顾玩:仔细端详。  无非:没有不。 用精:精:专一,纯正。  用心专注。专心。 困剧:极其难受。    绳纆:绳索。  妄见之也:妄,妄誔无根据。  泄:显露,表现。 夫人:那人。  俱用:全都因为。  同一实也:真相本质都相同。   二、翻译: 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人生了病就会忧愁害怕,忧愁害怕就好象看见鬼出现了。凡是人无病时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害怕有鬼到 来。一害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1)此段是写鬼非人死的精神变成,都是想象虚幻所造成的。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说:“伯乐学习鉴别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宋国庖丁练习解剖牛的本领,三年以后,在他的眼里,没有见过活牛,所看到的全是分解了的死牛。”这两个人都是专心到了极点。胡思乱想,自然就会看到怪异的事物了。人病了看见鬼,如同伯乐看见马,庖丁看见牛一样。伯乐和庖丁看到的其实不是真正的马和死牛,由此可见病人所看见的也并不是什么鬼了。 (2)这一段用伯乐和庖丁的例子证明精至就会产生虚幻的感觉,自然就会看见异常的怪现象。病人身体困倦极了,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了棍捧鞭子殴打他,好象看见鬼拿着锤子、锁链、绳索,站着守在他的身旁。(这是因为)病人身体疼痛,心里害怕,才虚幻地看见这些的啊。刚得病时心里惊慌害怕,(就好象)看见鬼来了;病重一些就怕死,好象看见鬼在发怒;身上因病感到疼痛,(就好象)看见鬼在打:这都是由于想得过多,产生虚幻的感觉造成的,并不是真有那样的事实。 (3)这一段详细分析病人看见鬼怪的情形。 专心想念事物(的结果),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说话上,有的表现在听见的声音上。表现在视觉上的,(好象)看见鬼的形状;表现在听觉上,(好象)听到了鬼的声音;表现在嘴上,(就会)说出鬼的事情。(因此)白天会看到鬼的出现,夜里就会在梦中听到鬼的声音。独自睡在空房之中,如果感到有些害怕,就会梦见好象有人按住他的身体哭泣呢!睡醒见到鬼形,躺下听到鬼声,都是由于精神作用引起的;害怕和想象,都出于同样的情况。 (4)这一段分析看见鬼怪的原因,都是因为病者精力高度集中,专心想念事物所造成。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庖丁学解牛伯乐学相马的故事,以及病者见鬼的感受,见鬼后的具体表现,有力论证了“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而为之,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人世间无鬼,人某些时候眼前所见到的怪异现象,是人因生病后想象过多而产生的幻觉。   三、总结写法: 1、本文以大家熟知的故事,有力的论证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坚持唯物论,反对迷信,不仅对解放人们的思想,而且对坚定人类战胜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都是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2、作者分析从现象到本质,说理深透,令人折服。   《马说》 教学步骤 1、简介文体及作者。 (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2)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侍郎,曾权京兆尹。卒谥“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摆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乐不常有”之叹。   2、阅读课下注释,理解下列加点字词意思。 ①骈(pián )死于槽枥(lì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xiàn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③食(sì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3、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补充资料) l、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课文分析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3、关于伯乐和千里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解紵(苧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俛(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模拟试题】 1、注音 衽(      )         庖(        )        箠(        ) 椎(      )         纆(        ) 2、解释加点的字 (1)病者困剧  困:      剧:        (2)何以效之  效: (3)顾玩所见  顾:      玩:        (4)夫精念存想  精: (5)若见鬼把椎、锁、绳纆   把:     (6)俱用精神  用: (7)昼日则鬼见   见:               (8)或泄于目  泄: 3、本文选自        的《            》,订鬼即            的意思,如同他的《论死》、《死伪》一样,是刺向          的利剑,是投向          的檄文。  4、王充,字        ,        (朝代)              家、          家。他批判:“           ”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学说,认为 “        ”是人的生命和精神的物质基础,“死而精气灭”,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         。 5、本文的论点是                              。   阅读文段,做文后的问题 A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疱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6、选文列举了                     和                 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证明“                ,                     ”的道理。 7、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        ,其意思是:                                   。 8、“无非马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说说“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的意思。                                                                    9、翻译句子。 ⑴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⑵二者用精至矣   [NextPage]   B ①夫精念存想,或泄于    ,或泄于    ,或泄于    。②泄于目,目    其形;泄于耳,耳    其声;泄于口,口    其事。③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④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⑤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10、在原文的横线上各填一个词。想一想:①②句都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两句当中三个方面顺序一致吗?   11、本段文字从“精念存想”表现于“      ” 、“      ” 、“    ”的现象来证明“    ”是人的主观思念,是人产生的幻觉,并非实有。 1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⑴夫精念存想  (        )       ⑵俱用精神  (        ) 13、翻译画线句子。 14、两段选文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马说》 1、韩愈,字_______,唐代_______,散文尤其著名,有“______________”的美誉,有《______________》。被列为“______________”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__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世有伯乐(             ) (2)然后有千里马(           )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4)骈死于槽枥之间(            )(           ) (5)不以千里称也 (           ) (           ) (6)一食或尽粟一石(           )(           ) (7)食马者(           ) (8)才美不外见(           )(            )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10)或尽粟一石  (           ) (11)策之不以其道  (            )(           )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            )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14)执策而临之(            )(           ) (15)其真不知马也(           ) 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释义。 4、 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8)全文的主旨句是: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   “伯乐”指  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 18、分别概括1、2、3层的层意:第一层(第1段)第二层(第2段)第三层(第3段) 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才美不外见(      )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答(      )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4)本文的主要写作方法是: (     )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    C.托物寓意    D.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试题答案】 《订鬼》 1、rèn  páo  chuí  chuí  mò 2、困:困顿  剧:厉害,严重  效:验证  顾:看、玩:欣赏,玩味  精:专一纯正  把:拿着  用:因为  见:出现  泄:显露 3、 王充  论衡·订鬼篇  评论鬼神  有神论者  统治者 4、仲任  东汉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文学批评  天人感应  精气  灵魂。 5、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而为之,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6、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类比论证;思念存想,不见异物 7、庖丁解牛;形容技术或技能非常熟练 8、(双重)否定句式;  仔细端详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马的。 9、(1)胡思乱想,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2)这两人是用心到了极点。 10、目;口;耳;见;闻;言;不一致。 11、目;耳;口; 鬼。 12、(1)专一,纯正;(2)精神 13、醒时见到的鬼和睡时听到的鬼,都是因为精神作用而产生的幻觉,害怕和想象,都会产生同样的情况。 14、A 设问B排比   [NextPage]   《马说》 1、退之  文起八代之衰  昌黎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  韩、柳 2、 (1)世有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 (2)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辱没       ) (4)骈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食器) (5)不以千里称也 (凭,凭借) (著称) (6)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吃没) (7)食马者(通“饲”,喂) (8)才美不外见(才能,美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等同,一样) (10)或尽粟一石  (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通“才”,才能 )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鸣叫)(通晓) (14)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子 )(面对  ) (15)其真不知马也(识别,了解) 3、从文中找出三个通假字并释义。 食马者(“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 4、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17、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8、分别概括123层的层意: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B  (2)C      (3)B      (4)C 2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24、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5、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26、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27、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