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ID:66110

大小:9.3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0-02-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深挚的感情。2.读懂和品味其中思想性情感性的东西,并将它化为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等。 [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2.时代背景 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个角色。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作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七十年代末,她写出《地下森林断想》,坦坦荡荡地泄露爱与憎,表现与天地山林融洽无间的情致。3.名家品评可我在重读这些散文时的感受,却一点也放松不起来,作家的锐利思想.对人对事的态度,甚至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是那么深沉。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强烈的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那是没有办法克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就像重重的蜗牛壳压在身上,对一切事物都要去分析去思考,都要去弄出个对与错,都要找出个理来。我曾经说过,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她写的小说也好,散文也罢,处处都表达抒发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你就看看张抗抗一些散文的题目吧:《谁能感觉思想的重量》.《无法抚慰的岁月》.《以思想悦己》.《地下森林断想》.《埃菲尔铁塔沉思》等等,无处不让你感受到她的思想.情感的流动。——《头脑对灵魂的诉说——读〈张抗抗散文〉》(张鹏飞)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浩瀚无垠hàn yín  袅袅niǎo  鼎盛dǐng  沙砾lì  万籁俱寂lài  啾啾jiū  镜泊湖pō  嶙峋lín xún  瘠薄jí  郁郁葱葱cōng  沉湎miǎn  吝啬lìn sè   徘徊pái huái  窥测kuī  愤懑mèn  孱弱chán  簌簌sù  崛起jué②词语积累浩瀚:形容广大,繁多。黑黝黝:光线昏暗,看不清楚。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沉默寡言:不爱说笑。鼎盛:正当兴盛或强壮。山崩地裂:山塌下来地裂开来。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一齐叫的声音。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不肥沃。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吝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愤懑:气愤。孱弱:瘦弱。簌簌: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崛起:兴起。2.理清思路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着重把握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从全文的写法和思路看:第一部分近于抒情,表达主观感受即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纯粹描写,作者将主观倾向掩饰暗藏;第三部分复又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3.讨论解惑①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本文虽未点明这种时代精神,但聪明的读者能悟出来。而且有时作者自己未必意识得到他的作品中的时代精神,由评论家特意点明,大家便豁然开朗,这在中外文学史上也不乏其例。至于打上作者的个人思想的烙印,可以从作者的经历中窥测。张抗抗在“文革”中当过知青,在北大荒艰难地生活过工作过;命运之不公,委屈了一个有才华的女青年,也许她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借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为什么本文写得如此动情?很可能作者把自己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正如上文所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让我们看到作者面对奇特的地下森林抒发一番衷情的渊源所自。②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③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至文章开篇,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要弄清三点:①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与;②读懂和品味文中作者深挚的感情;③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