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创新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爱莲说》创新设计

ID:69406

大小:15.49 KB

页数:6页

时间:2012-09-1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爱莲说》创新设计    发布时间:  《爱莲说》创新设计  张国生  一,独特的“导入”  我一向重视课文教学的“导入”环节,为什么?  语文教学面对的一大问题,是学生不感兴趣,尤其是非重点学校的学生。重点学校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烈,学习习惯好,自控能力也强,也许不需老师特别考虑培养兴趣和动机的问题。但非重点学校就不是这样了,那里的学生都是被重点学校刷下来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情绪,动机、兴趣、学习习惯、自控能力都存在各种问题,又普遍讨厌语文……需要语文老师们“哄”着他们学习。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张孝纯先生的伟大之处,就是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就确立了一个原则——立足非重点学校。他要使“大语文教育”实验面向大面积的普通学校,使实验的经验有向各种学校推广的可能。所以他从省重点中学调到非重点中学——二十多年来,我们的“大语文教育”实验研究始终在非重点学校进行。这意味着,实验的难度要大大提高,参加实验的教师不但要甘于吃苦,还要忍受比重点学校低得多的经济待遇和社会评价。  二十多年来,我们在非重点学校吃了不少亏,但是在教学艺术的提高方面我们也沾了“光”——恶劣的环境、较差的生源更能逼着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以笔者为例,这种生源和环境使我比重点学校的老师更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更重视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兴趣和强化动机——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哄”着学生学习,而且在这方面探索出一套方法。  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功底,主要不是表现在传授知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  所以谈这一课到创新设计时,我先谈谈自己的导入方法——怎样“哄”学生学习,怎样“激发、唤醒和鼓舞”。  用自己“行万里路”的经历导入  我向学生介绍,张老师游览济南大明湖,正逢举办济南市第19届荷花艺术节,大门口挂着醒目的横幅(提供图片)。注意,已经举办19届了,大概是每年举办一届——荷花真受重视啊!  大明湖内竟然还有一个“藕神祠”,供奉荷花女神(图片)——荷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地位好高啊,竟然还有专职的女神!  大明湖内的藕神祠  网上有许多荷花摄影艺术作品——欣赏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互联网上竟然还有几个“荷花网”,其中有摄影,有书画(点击进入)。  为什么人们这样喜爱莲花?由此引出《古人笔下的“莲”》: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这种文化心态的产生,与一篇文章有关——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这样的导入需要占用一些教学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环节上耽误的时间,你完全可以在其他环节上补回来。实践证明的确是这样,这一课,学生始终怀着强烈的兴趣学习。不仅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喜欢语文老师了,喜欢语文课了,肯用功了,不怕吃苦了,学习成绩提高了……这不是老师的最大收获吗?  二,运用“师生换位法”预习  所谓“师生换位法”,就是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怎么换?请先看教学实录:  师:有个小品,郭冬临演的,叫“父与子”,看过没有?  生:看过,老子当儿子,儿子当老子……  师:讽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家庭教育……不去开家长会……酗酒……  师 总之,是讽刺一个不合格的父亲。今天,咱们也玩一玩换位——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  生:噢——(欢呼)  师:采用“师生换位”,是想让你们当一当主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学习。这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老师”了,我就是“学生”了——大学生,小老师。请“老师”们开始“备课”(笑)。“备”什么?就是先把课文弄通,还得准备应付“学生”的提问。我这个“学生”可是有点傻傻的,笨笨的,还有点刁刁的。(笑)  生:可不可以商量?  师:不但可以商量,而且提倡商量。我问的问题主要在这里边——印发“备课提纲”:  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解释加点的词语: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 花之君子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师:你把这些问题弄懂了,就不怕“学生”问了。今天当老师当得出色的,也可以列入咱们“作业免检名单”。  生:(开始“备课”)  三,采用“师生换位法”疏通课文  先请看实录:  师:下面“学生”开始请教“老师”。(对一学生鞠一躬)请问王“老师” (大家笑),“爱莲说”是不是“爱莲花的说法”?  生:不是,“说”在这里是一种文体,这个题目意思是“说说爱莲花”、“谈爱莲花”。  师:相当于现在什么文体?  生:议论文……杂文。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这个知识?我看课本没有注释这个问题啊。  生:从这本书里……  师:本“学生”认为你真是个好“老师”——备课认真,广泛查阅各种资料。(对另一学生)请问李“老师”,《爱莲说》的作者是不是唐朝的周敦jī(故意说错读错)?  生:这个字不读“jī”,读“yí”……周敦颐也不是唐朝的,是宋朝的。课本这样注释的: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  师:哦,谢谢指正。  ……  说明:字词解释和口译等容易的问题,要尽量每个“老师”都问到,以便给每人以鼓励。“学生”特意准备问“老师”下列问题:下面的译文准确吗?  ①自李家的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答案:删除“李家的”)  ②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不显得妖媚。(答案:删除“的”字)  ③香气越远越清幽。(答案: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  ④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答案: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⑤我认为菊花,花中的隐士。(答案:加“是”字)  ⑥爱牡丹的,应该很多了。(答案:“应该”改为“当然”)  还要注意:把难的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难点,例如两个难懂的文言句式:  ①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② 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深入研讨,理解思想和艺术(仍可运用“师生换位法”)  陶渊明爱不爱别的花?他为什么爱菊花?——理解“独爱”之妙。  参读:陶渊明《饮酒》(印证陶渊明爱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案要点: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世人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不可。印证性参读:  ①刘禹锡的《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②李肇《唐国史补》: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译文:京城长安的王公贵族和没有职务在身的人,崇尚牡丹三十多年了。每逢暮春三月,他们有的坐车,有的骑马,争先恐后地去观赏牡丹,都像发了狂一样。谁不喜欢,就被认为是一种羞耻。……有人精心培育以谋取暴利,一株牡丹有的价值几万两银子。  ③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为什么那么多人爱牡丹呢?  答案:因为牡丹象征富贵,而世人多追求富贵。  作者爱莲花什么“品质”呢?(“予独爱”领其下文哪几句?)  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在作者眼里,菊、牡丹又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6.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①莲,②菊,③牡丹。理由: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7.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主题)?  答案: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示自己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提示: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的节操。  五,学以致用,向说写能力迁移  写一段话,用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附学生习作:  ①污浊的空气在你周围弥漫,我坚信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一个总是泡网吧、沉溺网络游戏的人,你会相信他是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吗  ③我读《红楼梦》,觉得贾宝玉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他不因自己的出身高贵而妄自尊大,也不因是贵族王孙而沾沾自喜。相反,他生在官宦之家,却讨厌官宦之人,讨厌“仕途经济”……难能可贵!  用对偶句,描写一种花木。  示例——松树:依石隙微土而生,抗烈日严寒而存。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示例(提纲):我爱松树。    ①生命力强。“依石隙微土而生,抗烈日严寒而存”。    ②不畏严寒。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③用途广泛。  六,扩展探究  参读三首咏花诗词,指出其寓意。  ①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②黄巢《题菊花》其二: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③  南宋志士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菊花言志:宁可死去,也绝不向金人低头。  “主人”论坛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你有什么见解,特别是独到见解?  实际教学时同学们提出的“无疑之疑”,举例如下:  ①作者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呢?  答案:这是衬托手法:爱菊是正衬——衬托爱莲比爱菊更可贵,更高洁;爱牡丹是反衬——用爱荣华富贵的人很多反衬爱莲之高洁。  ②我觉得《爱莲说》在今天特有现实意义。当今社会贪官很多,风气在许多方面也是恶浊的,许多人一切向钱看……我觉得今天特别需要在污浊的风气中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正直的节操,即使举世皆浊,也要独清,即使众人皆醉,也要独醒……(张槊诗)  ③人们常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赞美荷花的高洁,可是如果没有淤泥的滋养,哪有荷花的高洁芳香?淤泥不仅默默奉献,还要忍辱衬托荷花的高洁,不是比荷花更加难能可贵吗?而荷花如果真的自诩高洁的话,那简直像一个人不认养育自己的爹娘!(李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