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 《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理论依据:田园诗一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而诗歌学习一般以在理解基础上的诵读为主,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导思想:基于田园诗的一般学习特点,可以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设计特色:除了田园诗的常规教学内容之外,本课设计特别注重了对于诗歌的诵读,并分别设计了配乐朗读,让学生在相应的音乐更容易进入诗歌中所表达的具体情景,比如《夜》就选用了贝多芬的《月光曲》相和。第二点特色:就是将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做法运用在了理解外国诗歌上,学生的理解运用情况也相当不错。王国维曾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让学生通过对意象、意境特点的把握来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教参》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课所选两首外国诗歌都是田园诗,田园诗一般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而诗歌学习一般以在理解基础上的诵读为主,并能够体会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情感。教参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教授本单元诗歌,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入地体会其内涵,并结合亲身体验和欣赏其他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像,感知诗中的形象,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基于田园诗的一般学习特点,可以对两首诗的具体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意蕴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2、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单元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在本单元中属于自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将学习其它诗歌的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到这两首诗歌中来。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雨说》、《星星变奏曲》等几篇诗歌,对于诗歌已经掌握了初步的鉴赏方法,也积累了相当的理解能力,诵读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因此自读这两篇外国田园诗已经具备一定的素质,大部分学生稍加引导完全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诗歌。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的理解水平参差不齐,有部分理解水平稍弱一些的,可能对《蝈蝈与蛐蛐》中如何表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稍有点难度。《夜》中的诗人的情感也可能有部分学生需要多读几次才能比较透彻地理解和体会。3、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一)反复诵读以体味诗歌语言及情感二)设置一定的问题进行引导三)分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四)配乐朗读四、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诗的景物特征及抒发的情感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借写景抒情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五、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借写景抒情的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合作探究法、诵读法。七、课前准备:1、学生提前预习字词,扫清朗读障碍2、教师准备好相关音乐资料、诗人背景资料及教学设计和相关问题3、教学用具:电脑、投影八、教学过程:一)、导入: 出示《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诵 问: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呢? 借学生回答继续导入:我们中国古代对大自然的赞美的诗歌,数不胜数,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两首外国的赞美大自然的诗歌。一首是美国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另一首是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夜》。二)、分析诵读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1、学生自由朗读。2、找学生示范朗读3、师评价,并顺势提问:《蝈蝈与蛐蛐》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朗读呢?这取决于什么?学生回答。师:以略带欢快的语调来朗读这首诗。取决于诗透露出的情感。现在我们来品味一下这首诗所传达的感情,这首诗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原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生回答讨论结果。老师明确:这首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从原诗中的“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从这句话也可以传达出来。这两句正是本诗中抒情的语句。4、继续提问:其中“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这些词表明诗人赞美大自然的——————呢?生答。师明确:这里是赞美大自然的诗歌永远不会停止。诗人这里赞美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永恒之美。诗歌中如何表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永恒之美?5、学生齐读体会。学生回答。老师明确:通过对蝈蝈与蛐蛐的歌声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在写到蛐蛐的歌声这节中,提到了,人们听到蛐蛐的歌儿,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可以体现大自然“周而复始”的特点。6、师: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大自然的赞歌。播放音乐。学生齐读。三)、师稍加点评,即进入第二首诗叶赛宁《夜》1、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2、播放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听读。3、学生朗读。并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夜》描写了怎样的夜景?用一个词概括夜景的特点:______________。 这四小节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夜景?4、学生小组讨论。5、讨论结束,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师明确:一、夜景的特点:静。 第一小节描绘的是夜的静谧。第二小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小节则重点描写月光下自然万物的美:大河、小溪、青草。第四小节再次写夜的寂静、美丽的月色。所有这些景物都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体会。6、学生再次朗读。师总结评价,所有这些景物都具有宁静优美的特点,这些景物又构成了静谧、安宁的意境。7、师引导: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静谧的景物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随着贝多芬的《月光曲》朗诵一遍,仔细体会一下。播放贝多芬《月光曲》,学生自由朗读。学生回答。师小结:静谧的景物传达了诗人闲适、宁静的的心境。除此之外,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8、让我们再次在宁静的《月光曲》中一齐朗诵这首诗,再次体会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9、继续提问: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小节再次写到夜的静和美丽的月色,感觉有点重复第一小节的内容,是不是真的是重复呢? 学生答。师明确:不是重复。是再次强调夜的静。第四小节强化了夜的静,而且造成了诗的回环往复的美,增加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10、自由朗读。可选择其中一首当堂成诵。
四)、作业:比较《夜》与郭沫若的《静夜》,仔细体会两首诗读后的感受的异同。
九、板书设计:蝈蝈与蛐蛐 夜 济慈 叶赛宁 大地之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的特点:静 大地之歌永远不会停息 夜景: 一、夜的静谧。 二:溪水的歌唱 赞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三、月光下自然万物的美: 大河、小溪、青草。 四、夜的寂静、美丽的月色。
十、作业设计:比较《夜》与郭沫若的《静夜》,仔细体会两首诗读后的感受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