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七上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七上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 ‎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 ‎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 ‎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 ‎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 ‎ ‎■教学重点、难点 ‎ ‎ ‎【教学重点】 ‎ ‎ ‎ ‎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 ‎ ‎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 ‎ ‎【教学难点】‎ ‎ ‎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 ‎■教学方法 ‎ ‎ ‎【教法】‎ ‎ ‎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 ‎ ‎【学法】‎ ‎ ‎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 ‎ ‎■教学课时 ‎ ‎ 16‎ ‎1教时。‎ ‎ ‎ ‎■教学过程 ‎ ‎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 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 ‎ ‎ ‎ 导入2: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 ‎ 16‎ ‎ ‎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 ‎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 ‎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 ‎ 教师引领 ‎ ‎ ‎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 ‎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 ‎ 活动内容及形式 ‎ ‎ ‎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填写下面表格内容: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注意阅读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 ‎ 16‎ ‎ ‎ ‎ ‎ 教师小结:而导致城乡景观如此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 ‎ ‎ 承转: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 ‎ ‎2.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村这四种乡村聚落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 ‎ 16‎ ‎ ‎ 教师讲述: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上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 ‎ 过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 ‎ 承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 ‎ 活动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 ‎ 教师引领 ‎ ‎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 ‎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 ‎ 活动内容及形式 ‎ ‎ ‎1.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 ‎ 16‎ ‎ ‎ 教师小结: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 ‎ 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让历史验证。‎ ‎ ‎ ‎ ‎ 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 ‎ 16‎ ‎ ‎ 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 ‎ ‎ ‎ 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 ‎ 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 ‎ 16‎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 ‎ ‎ ‎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 ‎ 活动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 ‎ ‎ 教师引领 ‎ ‎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 ‎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 ‎ 活动内容及形式 ‎ ‎ 多媒体展示:请你设计 ‎ ‎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 ‎ 16‎ ‎ ‎ 温馨提示:‎ ‎ ‎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 ‎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 ‎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 ‎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 ‎ 教师: 现场分组。‎ ‎ ‎ 多媒体展示:图片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 ‎ 16‎ ‎ ‎ ‎ ‎ 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 ‎ ‎ 多媒体展示 ‎ ‎ ‎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 ‎ 16‎ ‎ ‎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 ‎ ‎ ‎ ‎3.温带草原地区:‎ ‎ ‎ 16‎ ‎ ‎ ‎4.黄土高原地区:‎ ‎ ‎ ‎ ‎ ‎5.寒带地区:‎ ‎ ‎ 16‎ ‎ ‎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既能适应的自然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 ‎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 ‎ 活动四:走进文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 ‎ 教师引领 ‎ ‎ ‎1.引导学生思考:随着聚落的发展,建设了许多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昔日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越来越少,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呢?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 ‎ ‎2.展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遗产,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 ‎ ‎3.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态度。让学生明白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考虑,综合论证,才能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 ‎ 活动内容及形式 ‎ ‎ 16‎ 多媒体展示:世界民居掠影:威尼斯水城  西递和宏村  丽江古城 ‎ ‎ ‎ ‎ 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上最奇特城市之一,是一座很浪漫水城、河多、桥多,市内交通工具只有船艇、没有汽车,400多座桥,100多条运河。而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冰川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威尼斯人是否也会有忧虑呢?‎ ‎ ‎ ‎ ‎ 黟县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誉为徽文化的“活化石”。然而,千百年来的自然损坏,木雕等传统修缮工艺面临失传,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古民居的挑战,超负荷的游客接待量等因素,是否成为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的挑战 ‎ ‎ 16‎ ‎ ‎ 云南丽江古城: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目前中外游客众多,随着在岁月的斗转星移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呢?‎ ‎ ‎ 课堂小结: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统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 ‎ 课堂总结: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只是要点:‎ ‎ ‎ 16‎ ‎ ‎ ‎■教学反思 ‎ ‎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其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本节重点与难点内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采取教师示范分析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有机结合,让点拨与放手相得益彰,让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有利于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最终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更主动更广泛的发展。‎ 1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