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九上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上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全是议论文,除了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些常识,培养阅读议论文的兴趣外,更要明白教材目标。“格物致知”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理论依据:本单元五篇议论文,每篇写法不同,要求不同,各有各的特点。“格物致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本文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教育文化背景和我国现状,精辟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及要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因时施教,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不论学生学习基础好差,只要勇于探索问题积极发言就应给肯定。如发现学生有创新思维,师应及时表扬鼓励,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味,由学生不愿学转化为好学、乐学、善学。同时,作为初三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常识已掌握,故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初三学生即将面临的中考,我认为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讲授,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试能力的培养。故确定本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个。‎ ‎1.积累字词 。‎ ‎2.找出并归纳文章的论点,并理解其含义(重点)。 ‎ ‎3.学习引用论证法和举例论证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 ‎4.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 ‎ ‎【教学方法】‎ ‎1、编写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 2、学生的展示中,总结学生找议论文论点的方法及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字词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4‎ ‎,1974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在书中找有关语句)。‎ ‎1、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运用于哪些范围?‎ ‎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师点拨:‎ ‎1、“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缺乏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的知识只能从书本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实验,就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 4‎ ‎3、因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总结:有没有同学通过学习已经明白了自然科学中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谛呢?   ‎ 学生明确:要实验;对外界的探讨   ‎ 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   ‎ 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 其实,这就是 丁肇中 先生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其实就是要通过实验求取知识,他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去格物,注重的是实践这一格物的具体途径。只有这样去探究事物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 三、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有以下几种:‎ ‎1、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 ‎2、例证法:从反面举了古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现代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很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事例。从正面举了通过实验了竹子性质的事例,阐述了试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探测。‎ ‎3、对比法: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知识只能通过试验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小结:作者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使说理透彻,道理充分,更令人信服。‎ 四、拓展 ‎(一)你认为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点拨】这是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如重理论轻实验,重分数轻能力等,只要符合实际就行。‎ ‎(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点拨】本题主要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是极其重要的。‎ 五、总结 4‎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文章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语言明白如话,行文灵活,说理方法多种多样,这些都是我们在作文上值得借鉴的。‎ ‎ ‎ 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