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新人教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单元编排的课文全是议论文,除了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一些常识,培养阅读议论文的兴趣外,更要明白教材目标。“格物致知”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理论依据:本单元五篇议论文,每篇写法不同,要求不同,各有各的特点。“格物致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本文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教育文化背景和我国现状,精辟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及要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因时施教,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发挥他们巨大的潜能。不论学生学习基础好差,只要勇于探索问题积极发言就应给肯定。如发现学生有创新思维,师应及时表扬鼓励,使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味,由学生不愿学转化为好学、乐学、善学。同时,作为初三的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常识已掌握,故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初三学生即将面临的中考,我认为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讲授,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试能力的培养。故确定本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四个。
1.积累字词 。
2.找出并归纳文章的论点,并理解其含义(重点)。
3.学习引用论证法和举例论证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4.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
【教学方法】
1、编写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2、学生的展示中,总结学生找议论文论点的方法及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字词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4
,1974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在书中找有关语句)。
1、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运用于哪些范围?
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师点拨:
1、“格物致知”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缺乏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的知识只能从书本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实验,就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
4
3、因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总结:有没有同学通过学习已经明白了自然科学中格物致知的精神真谛呢?
学生明确:要实验;对外界的探讨
第一, 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
第二, 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其实,这就是 丁肇中 先生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其实就是要通过实验求取知识,他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去格物,注重的是实践这一格物的具体途径。只有这样去探究事物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有以下几种:
1、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
2、例证法:从反面举了古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现代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很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事例。从正面举了通过实验了竹子性质的事例,阐述了试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探测。
3、对比法: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知识只能通过试验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小结:作者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使说理透彻,道理充分,更令人信服。
四、拓展
(一)你认为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点拨】这是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如重理论轻实验,重分数轻能力等,只要符合实际就行。
(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点拨】本题主要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格物致知”精神,了解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要通过自己亲身的实地实验的,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的领域是极其重要的。
五、总结
4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文章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语言明白如话,行文灵活,说理方法多种多样,这些都是我们在作文上值得借鉴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