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洋川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表 课 程 表 星期 节数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午 休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注:1、晚自习时间:‎ ‎ ‎ ‎2、值周时间:‎ 洋川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注:上面课程进度安排只作参考,如遇节假日,课程依此类推。‎ 第1—2课时 中学生安全法制教育教案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遇到某些情况下(如:被打劫,勒索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都有十五,六岁了,相信大家都会判断是非对错,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率有升没减,面对这个沉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深思呢?‎ 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案例: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 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 ‎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中学生预防侵害的基本方法 ‎1、义正辞严,当场制止.‎ 当你受到坏人的侵害时,要勇敢地斗争反抗,当面制止,‎ 备 注 绝不能让对方觉得你可欺.你可以大喝一声:'住手!想干什么 ","耍什么流氓 "从而起到以正压邪,震慑坏人的目的.‎ ‎2、处于险境,紧急求援 当自己无法摆脱坏人的挑衅,纠缠,侮辱和围困时,立即通过呼喊,打电话,递条子等适当办法发出信号,以求民警,解放军,老师,家长及群众前来解救.‎ ‎3、虚张声势,巧妙周旋 当自己处于不利的情况下,可故意张扬有自己的亲友或同学已经出现或就在附近,以壮声势;或以巧妙的办法迷惑对方,拖延时间,稳住对方,等待并抓住有利时机,不让坏人的企图得逞.‎ ‎4、主动避开,脱离危险.‎ 明知坏人是针对你而来,你又无法制服他时,应主动避开,让坏人扑空,脱离危险,转移到安全的地带 ‎5、诉诸法律,报告公安.‎ 受到严重的侵害,遇到突发事件,或意识到问题是严重的,家长和校方无法解决.应果断地报告公安部门,如巡警,派出所,或向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治保委员会等单位或部门举报.‎ ‎6、心明眼亮.记牢特点 遇到坏人侵害你时,你一定要看清记牢对方是几个人,他们大致的年龄和身高,尤其要记清楚直接侵害你的人的衣着,面目等方面的特征,以便事发之后报告和确认.凡是能作为证据的,尽可能多的记住,并注意保护好作案现场.‎ ‎7、堂堂正正,不贪不占 不贪图享受,不追求吃喝玩乐,不受利诱,不占别人的小便宜.因为"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往往是贪点小便宜的人容易上坏人的当.‎ ‎ 8、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自觉遵守校内外纪律和国家法令,做合格的中小学生.平日不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不给坏人在自己身上打主意的机会,不留下让坏人侵害自己的隐患.如已经结交坏人做朋友或发现朋友干坏事时,应立即彻底摆脱同他们的联系,避免被拉下水和被害.‎ ‎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地理的意义 ‎2、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一、揭开地理之“谜”‎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 ‎(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 冲浪--在海边;)‎ ‎(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 ‎ 学生自由发言。‎ ‎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三、地理与生产建设 ‎ (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 (教师提问)荷兰的风车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略)‎ ‎ (提问)风车的动力是什么?---西风(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的应用)‎ ‎ (方案一)‎ ‎ 根据学生熟悉的地理环境,教师可设问:‎ ‎ (1)、当地主要有哪些水果?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运来的?为什么当地不能生产?‎ ‎ (2)、我们冀州主要种植哪些粮食作物?它与当地的气候、降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学生思考回答。‎ ‎(方案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回答:‎ ‎ (1)、干旱地区种植农作物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 ‎ (2)、假设有一片山林,要建一个家具制造厂,请你帮忙确定该厂应该在山林旁边还是靠近城镇?原因是什么?‎ 也可以提出一些其他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可能有的同学知道答案,也可能知道的答案不一定完整,教师不必解释,可告诉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了解。‎ ‎(鼓励学生)虽然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四、地理与风土人情 ‎ (方案一) 让学生读课本第四页的两副图。提问:这分别是什么运动?(一副是足球比赛,另一副是西班牙斗牛)‎ ‎ 它们分别在哪些地区最有名?(南美洲和西班牙)‎ ‎ ‎ 学生读第五页的图,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服饰?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有哪些风俗习惯? ‎ ‎(提问)你对中国的哪些民族比较熟悉?他们有哪些传统的民族习惯?(学生可以随意举例,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方案二)过渡: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自然风光,不同的风土人情。‎ 学生读第四页的两副图,说出这是什么内容,主要在什么地方开展?----师生共同总结-----体育运动的地域性。‎ 学生读“阿拉伯人的服饰”---服饰的地域性。‎ ‎ 教师进一步启发:你能在文化艺术、宗教语言、体育运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举出例子吗?‎ ‎ 学生举例子……‎ 教师把这一部分小结:地理在呈现世界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又给我们展示了各地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不同的种族与民族、多样的语言与服饰、各具特色的文化与宗教、体现地域特点的民情与风俗。‎ ‎(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一)‎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2、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 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教学难点:‎ ‎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学会看地图 从身边事入手引入新课:同学们,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 ‎(讲授新课)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介绍“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强调地图的意义,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自己举出不同的地图种类、类型。(教师可补充说明)‎ ‎(设疑)地图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关系非常密切,谁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都需要些什么?‎ 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7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然后找学生读出来。(具体的内容详细的知识留到下节课)‎ ‎2、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过渡)除了会看地图以外,要学好地理还需要有其他的方法,比如: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想要获取地理信息有很多途径,书刊、杂志、报纸、电视、图书馆、互联网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来源,而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地理知识不可能一次完全记住,也不能说过耳就忘,还必须学会思考,如何将这些信息综合,怎样让这些信息真正成为自己的,真正得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或是解释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或者是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各种自然、社会要素,各种现象的分布,联系、对比,要找到其中的规律,一些相辅相成的因果关系等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勤动脑,细思考,大胆问,多假设,还可以借机鼓励有潜力,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让学生大胆尝试,作出假设,理论联系实际,可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果有一次野外旅行会发生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准备等问题,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有组长、有记录员、有发言人,进行野外旅行所携带物品的竞赛(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不要让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定势)‎ 布置作业:‎ 试着绘出学校的平面图,说明要求。(画略图即可,尽可能的放开,调动学生能动性)‎ 板书设计:‎ ‎1、会看地图 ‎2、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 ‎3、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 ‎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二)‎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运用比例尺量算实地距离,了解图例和注记的含义,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2、掌握比例尺的定义,了解比例尺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换算。‎ ‎3、运用比例尺换算实际距离,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 ‎4、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公式。‎ ‎2、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在实际中判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2、熟悉比例尺的大小、范围及详略关系的比较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作业,虽然学生画的都是同一所学校,但是各不相同,为什么?如果一个从未到过我们学校的人拿着你们的图,能找着北么?‎ 在地图上怎样才能表示出正确的方向?‎ 一、方向 ‎1.在一般的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 ‎ ‎ ‎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并不是一概的上北下南,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向标指的方向是北,根据北再确定其他方向 ‎3、在较为特殊的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线纬线确定方向,‎ ‎(过渡)既然知道了在图上怎样表示方向?那么我们画的学校平面图上怎样表示呢?要使图的方向与实际方向一致,还必须知道怎样辨认实际中的方向,并学会怎样在地图中标注方向。‎ 列举讲解在实际中确定方向的一些方法,‎ ‎ 利用课本讲解 指南针、北极星、太阳和手表等定方向。‎ ‎ (实践应用)‎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补充或更改自己所绘的学校平面图 ‎ 三、比例尺 ‎ (提出疑问)‎ 当我们拿着我们画的图时,可以看出到哪里去,应该往那里走,但是走多远呢?‎ ‎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分数来讲解比例尺,总结归纳比例尺的定义公式。反复练习加深印象。通过分数的性质引申出比例尺的大小。(分子不变时,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提问)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 1、 数字式 2、 文字式 3、 线段式 ‎(讨论)如何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分母 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及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 (举例练习)让学生练习第9页活动1,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学生互相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 ‎ 分母 ‎ 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 ‎ 四、图例和注记 利用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讲解,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图例符号和认识注记所表达的意思 ‎ 作业:任选一张旅游地图,设计一条游览路线,沿路线读出方向、图例、比例尺等各要素 ‎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 方向 二、 比例尺 三、 图例和注记 教学反思 第6—7课时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了解地球的大小 ‎2、能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并掌握南北半球、高、中、地纬的划分标准 ‎ 3、理解经纬网并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4、培养学生观察、演示、动手制作能力 ‎ 教学重点 ‎ 掌握地轴、两极、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理解经、纬度及南北半球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 ‎ 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教学安排 ‎ ‎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 我们遥望星空,看到太阳和月亮是什么形状?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形状呢?‎ 一、 地球的形状 学生预习,回答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图片,理解地球的形状 ‎(过渡)在古代,由于受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结合板图讲述盖天说和“混天说”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 (过渡)直到1522年9月,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一周的航行,才从实践上证明了地球的确是一个球体 利用地球仪展示麦哲伦航行的路径,以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设问:地球是个规则的球体吗?(学生阅读材料,回答)‎ ‎(过渡)地球很大,究竟有多大呢?‎ 一、 地球的大小 学生阅读P16图2-5,用图中的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师利用“中国的面积”“珠峰的高度”说明地球之大。‎ ‎(过渡)要掌握巨大的地球的详细情况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二、 地球仪 ‎(活动)‎ 学生四人一组,找出地球仪上的南北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学生上台指出 教师演示地球自转,指出地轴的含义,而后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学生从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第2课时 复习前一节的内容 ‎(过渡)在地球仪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圈和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他们就是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一) 经线和纬线 学生观察地球仪,阅读P16最后一段文字和P18最后一段文字,完成表格练习 纬线 经线 ‎ 概念 ‎ 形状 ‎ 指示方向 ‎ 长度 教师利用经纬网,引导学生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设问:在地球仪上,纬线有多少条?经线有多少条?‎ ‎(过渡)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和经线,人们分别将它们各自规定了一定的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展示表格,学生阅读P17-18文字,讨论交流 纬度 经度 度数范围 ‎0度经纬线划分 经纬度划分 半球划分 结合地球仪理解经纬度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尤其突出在地球仪上如何判断东西半球。‎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P18活动1、2、3,理解如何在经纬网图上判断南北纬、东西经,而后出题检测。‎ 一、 经纬网 ‎(创设情境)如果一艘轮船在海上遇难,你作为该船的船长,你会如何向救援船队报告船所在的位置(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要确定该船的位置,就需要学到和经纬网有关的知识。如何利用经 纬网来确定地球表面如何一点的位置呢?‎ 举例说明:假设你要向老师报告你在教室里的位置,你会怎样报告?由此引人经纬网的学习。‎ 展示经纬网图,提问:‎ 引导学生观察图2-12、2-13、2-14、2-15,了解经纬网图的几种变换过程 展示平直经纬网图,回答:‎ 讨论完成P21活动的1、2‎ ‎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认识地球 ‎ 一、地球的形状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 地球有多大 ‎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 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2、经线和纬线(见表格)‎ ‎3、经度和和纬度 二、 经纬网(见图)‎ ‎ 教学反思 ‎ ‎ 第8—9课时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比例,掌握世界海陆分布概况 ‎2、区分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掌握七大洲的面积、名称、分布及各州的分界线 ‎3、区分海洋、海峡三个概念,掌握四大洋的分布特征。要求学生将复杂的地图用几何简图勾画出来,培养学生处理知识划难为易得能力 教学重点 七大洲在地球上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查找各州之间的分界线 ‎2、赤道穿过的大洲和大陆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是希望人们学会忍让,有海洋和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你想知道天空又多大,海洋有多广吗?‎ 一、 海洋与陆地 ‎1、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地球仪上的兰色代表了什么?兰色以外的颜色又代表了什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谁占的面积大?‎ ‎2、学生阅读图回答:世界海陆分布的具体比例 ‎3、讨论P28活动1、2,得出结论: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都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在全球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七大洲 ‎(总述)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以大陆和岛屿的形式散布在海洋中。‎ 看书思考回答:a 什么叫大陆?什么叫岛屿?根据定义,在地球仪上指出大陆、岛屿、大洲。‎ 教师讲述半岛的含义并在地球仪上指出。‎ ‎(提问)全球可分为哪几个大洲?‎ 学生先熟悉图2-27,‎ ‎(讨论)怎样快速的记住七大洲的轮廓?能给七大洲的面积排序吗?。‎ 展示单独的大洲轮廓图,学生抢答。‎ 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七大洲,而后上台指出 引导学生在地球仪上画出赤道、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讨论下述问题:‎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哪些?穿过的大陆有哪些?‎ 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拿些?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打洲有哪些?‎ 学生对照地球仪,上台指答 展示“东西半球挂图”,学生识记七大洲的位置,口答P23活动题 提问:我们所在的大洲是哪个/亚洲的西面是哪个洲?西南面又是哪个洲?引入洲界的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图2-23,找出洲界符号,观察讨论:亚欧两洲的分界线是哪些地理事物?亚非洲界、南北美洲各以什么为分界?‎ 学生回答,教师在挂图上指出其具体位置。‎ 学生完成P30活动2‎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第2课时 ‎(复习提问)世界的海陆比例?七大洲的海陆分布?亚欧、亚非、南北美洲的分界。‎ ‎(过渡)你们发现,不同大洲之间,一般以什么为分界?(海峡、海、山脉、运河等)那么,什么是海、海峡?它们与我们常说的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四大洋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 根据预习,回答海、海峡、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结合地球仪指出,以加深理解。‎ 全球可分为几大洋?各有什么特征?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命名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分组合作进行自述。‎ 结合挂图,引导学生识别四大洋在东西半球的分布。并强调:面积最大的洋?最小的洋?纬度最高的洋?全部位于东半球的洋?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洋?‎ 指导学生绘制七大洲轮廓几何图形并在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 (课堂小结)‎ ‎  结合绘制的板图小结四大洋的位置、各自的特征。洲界、七大洲的位置 ‎ (作业布置)‎ 1、 P32活动 2、 填表 两侧的大洲 沟通的海洋 巴拿马运河 苏伊士运河 板书设计 ‎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一、海洋与陆地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一、 七大洲 ‎1、大陆、岛屿、大洲的含义 ‎2、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3、洲界 亚欧:乌拉尔山、乌啦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二、 四大洋 ‎1、海、洋、海峡的概念 ‎2、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反思 ‎    ‎ ‎ ‎ 第10—11课时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本概念。‎ ‎2、了解陆地上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3、了解海底地形的结构,学会看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来判断各种不同的地表形态。‎ ‎4、通过读图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5、通过指导学生看地形图,培养学生判断地势高低、坡度变化及辨别地表形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观观念,掌握陆地地形的划分及其特征,会看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 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分析地势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判断山谷、山脊、悬崖、鞍部等地形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教学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陆地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各异。你认为我们这儿的地表起伏如何?你对哪里的地形感兴趣?为什么?‎ 一、 陆地地形 首先向学生讲解和地形相关的两个概念:海拔和相对高度,而后结合板图理解 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 设问:你知道这些有差异的美丽图片分别代表了什么地形吗?‎ ‎(过渡)从地表景观来看,五种地形的地表形态的起伏各有差异,那么,我们应如何描述各种地形的特征呢?‎ ‎(从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方面)‎ 展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共同点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状况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将全班学生分成五大组,并将每组依次命名为五种基本地形名称。而后展开自述,全面细致的说出自己的特征。并设问:学校所在地以什么地形为主?‎ 学生观察地图册P13-14,结合P28文字,思考:世界上陆地上高大山脉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分别是由哪些山脉组成?‎ 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并强调: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高大的山脉 引导学生熟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最大的高原、最大的盆地的位置。‎ ‎(过渡)了解了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你想知道深不可测的海底地形的样子吗?‎ 二、海底地形 学生阅读图2-37,回答海底地形的种类,教师重点讲述大陆架、大洋中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识别大陆架。‎ ‎ (课堂小结)‎ ‎ 学生小结本节重点,教师点拨 ‎ (作业布置)用橡皮泥自制五种基本地形模型 ‎ 第2课时 ‎ (复习导入)陆地地形有哪些种类?海底地形有哪些种类?‎ ‎ (过渡)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地表起伏状况,在地图上是如何反映出来的呢?‎ 一、 学看地形图 学生阅读地图册上的“地形鸟瞰图”,提问:你能从这幅地图中看到哪些地理事物?你能读出这些地理事物所谓海拔高度吗?能看到各地的坡度起伏吗?‎ 继续阅读图2-45,并和图2-46比较,讨论:这幅图与上幅图相比,有什么明显不足?‎ ‎(过渡)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地形的地表起伏变化表示在平面上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 先讲解等高线的含义,而后结合板图加深理解,强调: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 ;各条等高线不相交;等高线上的所有点海拔都相等,相对高度都是0‎ 学生回答P39活动第1题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不但能反映各地的海拔高度,而且能反映出地表的坡度起伏 学生观察图2-50‎ 思考: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排列的疏密有什么关系?(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口答P9活动2‎ ‎(过渡)等高线不仅能反映出坡度的起伏,而且还能反映出不同的地形和山体部位类型。‎ 结合投影,讲述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形类型。(先看海拔,再看相对高度)‎ 引导学生阅读P39图2-49,指导学生如何辨认山脊、山谷,而后介绍陡崖、鞍部山峰等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P39图2-46,思考: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明显的不足?(线条太多,看起来费劲)‎ ‎ (过渡)较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因为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没有色彩变化显得单调。如果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看起来直观清晰,这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 结合图2-46和2-47,指导学生如何阅读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并得出结论: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和高原、或丘陵 ‎ (小结巩固)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 第 三节 世界的地形 一、陆地地形 二、海底地形 三、学看地形图 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 ‎ 第四节 海陆变迁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但的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和板块运动的关系。‎ ‎4、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简单了解防震抗灾意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教学难点 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975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教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呢?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火山、地震 学生看书思考:什么是火山、地震?‎ 教师结合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能在短时间里改变地表形态。并初步让学生树立防震意识。‎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 大陆漂移假说 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学生齐读P15文字,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具体内容 三、 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 表示板块张列, 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二、 火山和地震 学生观察图2-56,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堂小结)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 板书设计 一、 地表形态变化 二、大陆漂移假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四、火山和地震 教学反思。‎ 第13—14课时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2、结合实例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 ‎3、运用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4、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合作的能力。‎ ‎5、结合实例说出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经济的影响,认识到人口问题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 ‎2、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1世界人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人口分布的成因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时至今日,人们通过无数次的考察,发现在宇宙中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惟有地球。她像天使一般精心为人类营造了一个适合于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应该说,地球是我们人类美好的家园,他为人类提供了一切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生活在这个美丽星球上的特殊生命——人类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一、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你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一:‎ 学生绘制图表、阅读图表3-1:‎ ‎(1)、世界人口增长可以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 ‎(2)、读图 ,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人口每次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把结果填入表中,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1830年—1999年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所需时间的变化规律是什么?这说明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数量有何变化?反映的是怎样的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的数量 ‎1999年:60亿 2010年:70亿 ‎2、人口增长速度:‎ ‎←——————1800年————二次世界大战—————→‎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 人口增长迅速 ∣ 人口增长速度迅猛 人口增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怎样来进行定量分析呢?(学生回答)‎ 过渡: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是:自然增长率,什么是自然增长率呢?如何计算?‎ 活动二:‎ ‎(展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思考题。‎ ‎(1)、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图4.2)。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使得人口总数得以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地是不同的。‎ ‎(2).计算下表4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①按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给这些国家排队,看看哪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 ‎②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过渡:目前地球上有60多亿人口,这些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均匀吗?若不均匀,那哪些地区人口稠密,哪些地区人口稀少呢?怎样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问题。 、‎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三:‎ ‎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 :看一看人口密度在2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在1人/平方千米以下的 主要有哪些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稀少?‎ ‎(阅读课文)根据AB图计算两地的人口密度,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例如,某地区面积为2000平方千米 ,人口为40万,这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为200人/平方千米 。‎ 总结:世界人口不断地增长以及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都受着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同时它也会对自然、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形成一系列世界的人口问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的人口增长和世界的人口分布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了世界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学会和提高了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计算人口密度及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和各种统计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第2课时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世界人口数量和增长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 学生回答、过渡引入新课 ‎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增长极为迅猛,这种增长又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具体表现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出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三、世界的人口问题 什么是世界的人口问题?‎ 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除了要满足饮水、吃饭、穿衣、住房等基本生存需求之外,还有教育、医疗、就业等其他方面的需求。人口数量过多、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对环境、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示图)。‎ 阅读材料 ‎ 不同的人口政策 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有的国家实行了生育控制政策。例如,印度就采取经济奖励、教育普及等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但是,现在有的国家人口停止增长,甚至不断减少,也会带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为此,有些国家还采取措施鼓励生育,例如,法国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贴,使多子女家庭享受各种津贴。‎ 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许多国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现象(图4.8)。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是,如果城市人口无计划地膨胀,就会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带来图4.7‎ 中提到的问题外,还会带来什么问题?请你再举出几个例子。‎ 关于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说法。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吗?‎ 从乡村来的建筑工人为城市建造了高大的楼房。‎ 每到春节前夕,民工总要购买许多商品回家,活跃了城市的商业。‎ 太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会使城里人口拥挤不堪。‎ ‎ 小结:学生说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加以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三、世界人口问题 ‎ ‎ 教学反思 第15课时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种的划分及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并简单了解人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 ‎3、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平等。 ‎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种特征,培养学生准确辨识各人种的能力。‎ ‎ 教学难点 三大人种的分布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世界人口的分布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而且世界各地的人模样也各不相同。都有哪此不同呢?肤色、头发……‎ 师由此总结出人种概念及分类:‎ ‎1、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人的第一特征)、眼色、毛发、头型、脸形等。‎ ‎2、人们依据这些不同把世界上的人划分为哪几大人种?‎ ‎3、互动学习:根据自己头脑中三大人种的印象和观察P54页三大人种照片,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并填下表:‎ 类别 皮肤 眼睛 头发 鼻梁 嘴唇 身材 黄色人种 黄(棕)色 棕色 黑而直 中等高度 中等 中等 白色人种 白色浅棕色 灰色浅蓝色 金黄色呈波浪状细 高 薄 较高 黑色人种 黑棕色(黑)‎ 棕色短 卷曲 低而宽(扁平)‎ 厚 四肢较长 ‎ 讨论:①是什么原因造成各人种的不同?‎ 新闻记者“人种与地理环境”,皮肤中的色素细胞越多,肤色就越暗。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皮肤中色素的增加,使人免受紫外线伤害。 介于高低纬度之间的人种皮肤呈黄色。   你能再举出一些各色人种适应环境的外貌特征吗?   总结:各人种的长相区别是由于适应环境的结果,并不能说哪种肤色的人高贵,哪种朊色的人低贱,各种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1、黑色人种一定分布在热带吗?三大人种到底是怎样分布的?   2、观察地图,分组讲座并继续完成上表中“分布栏”。 ‎ ‎  3、小结:美洲分布有一部分黑色人种,那是主义造成的,贩卖“黑奴”。 巩固练习: 将人种与地理分布用直线连接起来:   黄色人种                   非洲中部   亚洲南部   白色人种                   大洋洲南部   欧  洲   黑色人种                   北冰洋南岸   探究   1、你想对“种族优劣”论者说些什么?   2、各人种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板书设计 ‎ 一、世界的人种 ‎ 白色人种 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 二、三大人种特征                   ‎ 三、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四、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教学反思 第16课时 ‎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记住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及其主要能使用地区。‎ ‎2、记住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3、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使用地区。‎ ‎ 4、运用地图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世界上使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三大宗教及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安排 ‎1课时 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世界上的朋友越来越多,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旅游的外国人也将越来越多,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将更加频繁深入。因此了解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这两方面的知识。‎ 一、世界的语言 人们的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 教师提问 ‎1、你知道的语言有哪几种?‎ ‎2、有谁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3、联合国工作的六种语言是那六种?‎ 学生看图3--8‎ 教师提问: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哪种语言?(汉语)‎ 教师提问:1.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是哪种语言?(英语)‎ 为什么它能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教师总结: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一种语言传播、使用的广泛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英语的分布如此广泛,和历史上英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它对外的殖民掠夺是分不开的,英语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蔓延、英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殖民扩张和国际贸易等活动而逐步扩展的,使得使用英语的国家不断增加,最终使英语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中使用最广的语言。‎ 学生读图3--9,完成活动,填表后交流。‎ 语言 主要分布的地区和国家 汉语 亚洲、东南亚等地区,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俄语 ‎ 欧洲的东部,亚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区,主要是俄罗斯 法语 法国、比利时、瑞士、加拿大、非洲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 ‎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北非 ‎ 二、世界的宗教 观看59页三幅图片。问:它们分别是哪一种宗教代表性建筑?它们这些建筑各有什么特色?‎ 佛教建筑以塔状建筑为其突出特征:‎ 伊斯兰教以穹隆状屋顶为其建筑特色,屋顶上通常有一弯新月;‎ 基督教以尖顶建筑为主,屋顶有十字架标志。‎ 说出你见过的任一宗教建筑的位置,你周围信仰宗教的人多吗?‎ 生:回答 师:在城市建筑日趋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保留这些建筑呢?‎ 生:讨论回答。‎ 师:我国政府怎样对待信教徒?(生答)‎ 师:我们可以信教也可以不信教,宗教信仰自由正是我国的宗教政策。‎ 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是什么教?经典是什么?传说中它的创始人是谁?(基督教,圣经 传说中它的创始人是耶稣)‎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谁?经典是什么?伊斯学教徒被称为什么?(穆罕默德,古兰经、穆斯林)‎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经典是什么(释迎牟尼,金刚经)‎ 我国的哪一本古代名著是根据唐代高僧玄奘取经取法的故事演义的?《西游记》‎ 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请同学们观察3-10并填空 地区 主要的宗教 西亚 伊斯兰教 欧洲 基督教 东亚 佛教 小结:请同学起来说一说联合国工作的六种语言和世界的三大宗教及其创始人、经典和建筑特征。‎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1、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二、三大宗教 世界的宗教发源地、标志、倡导的思想、主要节日及现分布地区 ‎1、基督教 ‎2、伊斯兰教 ‎3、佛教 教学反思 第17课时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教师展示城市与乡村差别表格:‎ 房屋 道路 教育条件 信息流通快慢 物质娱乐生活 城市 密集、高 密、交通方便 好 快 丰富多样 乡村 分散、矮 稀疏、不方便 差 慢 较贫乏 ‎(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学生观察课本P62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讨论城市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条件。‎ ‎(教师提问)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那么,结合人口的分布情况,分析讨论: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 ‎(启发)世界人口密集区域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那些地区的地形如何?气候如何呢?如:我们绥阳的地形如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讨论。‎ ‎ (小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承转) 由于环境的不同,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房屋)风格不同。为什么呢?‎ ‎(讨论)把学生分成3组,观察“东南亚的高脚屋”、“北非的平顶屋”、“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的图片,讨论不同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后,展示下表,要求学生归纳各组的意见。‎ 民居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下部空、防浸、)‎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少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保温好)‎ ‎(严寒)‎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的形态 ‎1、么是聚落 ‎2、落的形式 ‎3、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1、落的形成与发展 ‎2、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教学反思 第18课时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判断近期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 ‎4、通过本节的学习,更加关注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5、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教学难点 综合分析天气形式图和天气预报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同学们,这个元旦我要到海南去出差,可我为带什么服装犯了愁,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给我参谋一下?(生答略)。你去过海南吗?(生答略)。那你怎么知道我需要带单衣去呢?(生答略)。恩,是热带,气候四季炎热。我打算1月1日出发去海南,在去之前,我买好了车票,准备好了必需品,还要关注一下什么?哪个同学能帮帮我?(生答略)。好,我知道了,还要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和气候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有关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和气候 ‎(板书)天气的概念:‎ 根据当天的天气状况和已经了解的天气预报的内容请同学们描述天气的概念。(同位交流)‎ 讲解:天气是短时间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可以用阴、晴、冷、热,风力大、小等来描述。从同学们的回答看,我们不难知道天气有两个特点:‎ 学生总结:时间短、变化快 尝试举例子说明天气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纷纷举例:六月天,孩子面,说变就变------‎ 讨论 谁能说说,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密切的关系?‎ 晴天对人有什么好处?什么事情必须要在晴天做?(打麦、晒衣、晒被等。)‎ 下雨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下雨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下雨时,人们必须保护什么东西不被雨淋?(露天存放的水泥、粮食、棉花、布、衣服,机器等。)‎ 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好处?下雪能给人带来什么害处或不便?暴风雪来临前,牧民必须做什么?‎ 孩子们在雪天喜欢做什么?下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要滑倒、摔伤;不要追跑打闹,要注意交通安全。)‎ 大风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大风又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大雾、冰雹、雷电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害处?‎ 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国家许多地方以及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气象台、气象站、气象联络网,许多叔叔阿姨日夜不停地监测天气的变化,每天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情况,使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我们要从小向他们学习,下边老师教给你们简单的观察、记录天气的情况。‎ 过渡: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呢?‎ 学生:手机、电话(拨打121,天气早知道)观察(看云识天气)收看天气预报-------‎ ‎(板书)天气预报 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报顺序、内容。‎ ‎(活动一):识别天气符号(打开课本P58主要天气符号图)‎ 请用语言叙述这些符号的特征,可用小组竞赛形式:‎ 学生:晴天符号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多云符号是一朵云彩;冷空气前锋符号象一个齿轮,小三角的尖端指向冷空气运行的方向,中雨是云朵的下面有两条倾斜雨注----‎ 教师对个别符号进行讲解。‎ ‎(活动二):记忆天气符号 提问:还有哪些天气符号在视频中没有出现?同学们可以推荐小组代表画在黑板上。教师大体讲解或补充个别天气资料如:沙尘暴、台风等的相关内容。‎ 过渡: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看天气预报的时候,一般先出现的是卫星云图,什么是卫星云图?如何根据卫星云图来判别简单的天气预报呢?‎ ‎(板书)卫星云图:‎ 讲解:‎ 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晴。‎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 活动三:‎ ‎1、展示教材P70页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你能学做天气预报员吗?‎ ‎2、练习教材P70第三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并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说说为什么不妥? ‎ 过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会提到“气候”这个名词,你了解气候的概念和特点么?‎ ‎(板书) 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生列表总结: 天气——短时间、多变;(概念略)‎ 气候——长时间、稳定性(概念略)‎ 练习教材P59活动第3题: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暴风骤雨——天气;四季如春——气候;阴转多云——天气。)‎ 过渡:你了解当地的天气与气候吗?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有关知识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用呢?‎ 我们当地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夏秋降雨多,冬春降水少。‎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一、天气 ‎1、概念 2、特点 二、天气预报和卫星云图 三、气候 教学反思 第19—21课时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4、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一、气温 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二、测定气温 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 学生自己阅读书72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某一个地方的气温状况,我们把世界各地的气温资料都了解到,就可以分析全球气温的状况了。一般都是使用一种“气温等值线分布图”‎ ‎1、等温线 由等高线引出等温线的定义: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温线。‎ ‎2、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强调读图的方法:看图例注意观察颜色的差别,等温线的注明温度,某一地点的平均气温要看他属于那种颜色或是位于哪两条等温线之间。‎ 通过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指图分析。世界各地气温的差异,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72页活动1和2)‎ ‎①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高的地方气温比周围低。‎ ‎③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世界之最:‎ ‎①最炎热的大陆——非洲 ‎②最寒冷的大陆——南极洲 ‎③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面积最大的大洲——亚洲 指导学生观察“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利用书74活动1分析: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的事实 同纬度海洋与陆地的差别,简单介绍其中原因。‎ ‎ ‎ ‎1月气温 ‎7月气温 ‎ ‎ 海洋 高 低 冬暖夏凉 陆地 低 高 冬冷夏热 这两幅气温分布图,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 内容小结:利用板书,强调重点 第2课时 复习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世界之最?‎ 引入新课: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时候,除了要掌握气温的资料,数据外,还要知道降水的情况。‎ 二、降水 降水顾名思义就是天空中水分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水分有可能是雨水,还有可能是雪或冰雹。‎ ‎1、形成条件:‎ ‎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补充:水的液、气、固三态;水分的蒸发、凝结、凝固过程及温度条件;热涨冷缩原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性质对比;地表一定范围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事实。‎ ‎2、主要类型:‎ 根据挂图,分别讲解由于降水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空气上升原因和形式,所区分的三种主要降水类型。并分析分布地区。‎ ‎①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对流雨。‎ 发生在太阳辐射强列的地区,空气强烈对流时(如赤道地区)‎ ‎②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山的迎风坡产生降水叫地形雨。沿海、沿湖河等较湿润地方的迎风坡(如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台湾火烧寮等地。)‎ ‎③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叫锋面雨。(洋陆地的交界处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根据降水类型形成条件,联系家乡的实际,判断家乡主要属于那种降水类型,为什么?‎ ‎3、降水量的测量 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推算:月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月中每一天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年中每一月的降水量相加的和)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某地多年中每一年的降水量的平均值)。‎ ‎4、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启发学生根据等高线、等温线的定义推断等降水量线的定义(训练学生知识的横向迁移)‎ 等降水量线:把世界上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同的各个地方连接而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指导学生根据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和书上的活动学会怎样看图。‎ 学生从图中总结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订正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气温高、蒸发强烈、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多),两极地区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空气下沉)。‎ ‎②沿海地区降水多(迎风处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大陆西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比东岸(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少。‎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分布图列举世界之最。‎ ‎2、世界之最 ‎①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 ‎② 世界上降水稀少的地区:南北两极和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及内陆地区 ‎③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南美洲 利用板书列出前部分知识的体系,找学生回答问题串一遍。‎ 第3课时 复习提问:有关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讲的是世界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我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世界的某一地点,我们要学习在某一地点怎样通过当地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研究当地的气候特点。‎ 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1、绘制方法 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坐标底图,为学生讲解坐标图的各个部分,使学生明白其含义 根据书77“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温和降水量表”逐月绘制表示气温的点在示范几个月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并找学生示范。‎ 用同样的方法逐月绘制表示降水量的条形。最终完成整张统计图表,并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关键。‎ ‎(承接)统计图表是绘制出来了,怎么用呢?我们不光要会画,还要会用!‎ ‎2、阅读方法 学生合作利用书77兰巴托和昆明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做练习活动 ‎1、 乌兰巴托的最高气温约19℃,最低气温约-22℃,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 昆明的最高气温约28℃,最低气温约16℃,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乌兰巴托的温差为41℃,昆明的温差为12℃。‎ 补充:乌兰巴托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昆明的平均气温约为23℃。‎ ‎2、乌兰巴托的年降水量约300mm;昆明的年降水量约1100mm。‎ ‎3、冬夏季气温的高低不同,温差不同,降水量不同等等。‎ 教师总结:分析某一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方法。‎ 夏季气温热还是凉爽?冬季气温冷还是温和?温差较大还是较小?平均气温较高还是较低?降水量较多还是较少?分配平不平均?利用这一方法分析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气候特征。‎ 内容小结:学生复述、强调分析气候的方法 板书设计:‎ 一、气温: 概念、表示方法、观测方法。‎ 气温分布规律 二、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降水量的测量 三、世界降水的分布:等降水量线、降水的分布规律 四、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气温年变化曲线、逐月降水量、分析、图表绘制 教学反思 第22—24时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 ‎3、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4、际生活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在教师的演示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5、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 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安排 ‎3学时 ‎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 ‎ 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 ‎ 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 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 第2课时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 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似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 ‎1、自转 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 活动: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 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讨论:由于地球自转,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气温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人们经历清晨——正午——傍晚——子夜——清晨的连续变化,感受天气的变化。‎ 想一想:当太阳照射地球时,世界各地会同时 出现早上、中午和晚上的变化吗?(世界各地随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因而一天当中,彼此存在着差异。)‎ ‎2、公转 演示:电脑多媒体课件——“地球的公转”‎ 师:地球公转轨道是什么形状?‎ 生:近似圆形的椭圆。‎ 师:地球在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生:斜着身子。‎ 观察:“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正是因为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所以同一地点在一年中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气温也发生了季节性的变化。)‎ 师:太阳直射点总在什么范围之间移动?哪些地区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完成下题:‎ 春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夏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秋分: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冬至: 月 日,太阳直射在 ,北半球昼 夜 ‎ 讨论:你能说出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变化的原因吗?大家都来试一试。‎ 想一想:如果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世界各地在一年中,还会有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还会有四季的交替吗?‎ 小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除赤道地区外,各地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发生变化,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不同,各地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拓展:你能说出焦作(35°14′N,113°16′E),在5月1日和10月1日昼夜长短的情况吗?‎ 阅读:P80文,系统了解地球公转造成的影响.‎ 自主练习:完成“地球上的五带”知识,三道练习题.‎ 五带名称 范围 太阳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 南、北温带 南、被寒带 课堂总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太阳照射情况不同,获得的热量也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的有规律变化。‎ ‎[板书设计]‎ 地球形状 地球运动 世界各地的 气候差异 气温:低纬度地区高,高纬度地区低 降水:赤道地区多,两极地区少 课后活动:‎ 观察居民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太阳能装置在冬、夏季都能获得最佳的太阳能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3课时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 三、海陆分布与气候 请学生描述“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沙子上和水中的感觉”。‎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温度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 得出结论 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 纬度相同的地方,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高?哪个季节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气温低?‎ 海洋的高温月份和低温月份,比陆地出现的早还是迟?‎ 教师注意稍加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进一步深入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因涉及到“热容量”这一物理知识,学生较难理解,可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点到即可,同时告诉学生学科间是有联系的。‎ 性质差别 造成影响 夏季 冬季 海洋 受热慢 散热慢 陆地 受热快 散热快 一般来说,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主要是受海洋湿润空气影响的大小决定的。‎ 练习:P83活动 教师加以总结 四、地形地势对气候的 山脉对气流的影响 师: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长驱直入,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不同。山脉也会阻挡太阳的辐射,影响山脉两侧的温度,一般而言,山地的阳坡温度高于阴坡。‎ 投影:南美洲地形图以及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的植被景观。‎ 思考讨论:纬度相同而且都靠近海洋,为什么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植被会出现不同的景观?‎ ‎(山脉的南段处于中纬度地带,一年四季盛行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湿润的水汽,受山脉的阻挡,迎风坡形成大量的地形雨,而东侧却处于背风坡,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水)‎ 讨论,形成结论 让有爬山经历的学生谈爬山的感受,并通过课件图片展示,讨论山麓和山顶气温的不同,得出结论: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和学生进行探讨:热岛效应、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灾害频繁等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 课堂练习,小组抢答:‎ 气候现象 主要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而东侧降水很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陆终年冰雪覆盖 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为什么会逐渐降低。‎ ‎ 总结: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总结 ‎ 板书设计 ‎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1、夏季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 ‎2、海洋气温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陆地出现得迟 ‎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1、山地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2、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3、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 ‎ 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改变地面状况,可影响局部的气候 市区的气温高于城郊的气温 教学反思 第25—26课时 第四节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会看世界气候分布图,并能运用分布图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学会运用气温曲线图及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判断和描写该地区气候特点 ‎3、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气温曲线图及降水量柱状图等资料判断和描写该地区气候特点 ‎ 教学安排 ‎ 2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降水充足的茂密的热带雨林及“风吹草低现牛”的美丽的绿色草原,还有一望无际的浩瀚的干旱沙漠,既有干旱炎热,又有冰天雪地,气候千差万别。那么世界上究竟有哪些气候类型呢?‎ 板书题目: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一、热带气候类型 地球上有五带让我们从低纬度的热带开始逐步研究认识各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 ‎1、出示四种热带气候景观图P87页 问: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 明确:⑴ 热带雨林 ‎⑵热带季雨林 ‎⑶热带草原 ‎⑷热带荒漠 问: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 ‎2、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90活动一)(引导学生分析这四幅图,完成图下表格,分析四地气候特点,教师加以总结热带气候类型的特点。‎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新加坡 巴马科 孟买 喀土穆 全年降雨量 约2200毫米 约980毫米 约2150毫米 约350毫米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高温,降水 一年分旱、雨两季 终年高温,降水 一年分旱、雨两季 终年高温干燥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了解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共同点:各月均温度大于200C 不同点:在降水方面,各月降水较多总量很大的是雨林气候,各月降水都很少,总量最少的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一年分旱、雨两季的是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4、归纳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教材上P.88.89四幅地图,掌握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南美洲亚马孙平原最广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非洲最广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亚洲最广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非洲撒哈拉地区 二、亚热带的气候类型 指导:亚热带是位于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同学们可自习完成 点拔: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主要气候 地中海式气候 共同点:夏高温 冬低温 不同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同,亚热带季风夏多雨,地中海式气候,冬季多雨 第2课时 三、温带的气候类型 ‎1、出示温带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差小,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温带季风气候:夏高温多雨,冬温和少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长夏短,气温年较差大 ‎2、指导学生总结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东北、俄罗斯的东南、朝鲜半鸟附近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俄罗斯和加拿大面积最大 练习:填表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相同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少雨 主要差异 冬季低温(零摄氏度以上)‎ 冬季寒冷(零摄氏度以下)‎ 四、寒带气候和高山气候 完成97页活动,把我以下几点 ‎⑴巴罗角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月均温大约是120C ‎⑵该地气候终年严寒是因为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少 ‎⑶帮助学生区别南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知识小结:‎ 世界共分12种气候类型,我们要知道他们的名称、特点、典型分布区和景观名称,并会分析简单的气候资料。‎ 板书设计 一、热带气候类型 二、亚热带气候类型 三、温带气候类型 四、寒带气候和高山气候 教学反思 第27课时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当今世界有着形形色色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实例,认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所存在的差异。‎ ‎2、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初步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3、学会阅读简单的地理统计图表,初步学会搜集世界各国的主要经济数据,能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4、知道世界各国虽然存在着经济发展差异,但各主权国家的地位是平等的,季风对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学会发展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所存在的差异。‎ 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世界各国的主要经济数据,能进行经济发展差异的对比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世界上目前有多少人口?多少国家和地区?‎ ‎ 一、不同类型的国家 我们到世界的几个角落去看一看(展示105页图片)‎ 引导学生谈读图感受――点题(世界的贫富差异)‎ 世界各国存在那些差异呢?(引导学生读美国、中国、尼泊尔三个国家差异对比表)得出:‎ 面积不同、人口不同、政治体制不同 师生共同探讨:出示世界政区图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最小的国家、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人口最少的国家 设疑:国家之间还有没有其他的差异呢?‎ 学生阅读美中尼三国经济差异对比表。‎ 引导总结: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揭本章题,在“世界的   差异”中添加“发展”)‎ 教师讲述: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可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板书本节课题)‎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1)讨论: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发达国家吗?‎ ‎(2)评价并小结主要发达国家 ‎(3)引导学生读课件“南北差异”资料,学生讨论:南北差距与南北对话中的“南”与“北”各指什么?为什么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称为“北”与“南”?师生总结,引导学生得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再出示课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巩固知识。‎ 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件出示相关的统计图,分别从“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工农业生产的差异”比较,分组阅读并讨论,完成探究性学习表格。)‎ ‎(2)学生在展示台上展示探究性学习表格并讲述探究结果,教师指导阅读分析柱状图与饼状图并做出总结。‎ ‎(3)出示美中尼三个国家经济发展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国家之间的具体个别差异。教师提示学生不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与国家内部之间都有差异,教师以数据指出美国的贫富悬殊,以湖南与上海的人均收入差距为例,说明我国的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都存在差异。‎ ‎(4)国家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教师稍作小结 ‎(5)国家之间领土面积有大有小,有的贫穷有的富裕,国家之间能不能以强凌弱呢?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学生明确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6)教师讲述南美洲、亚洲四小龙等抓住机遇,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的例子。‎ ‎(7)提问:中国属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祖国经济发展怎么样呢?‎ ‎(8)引导学生探究“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出示曲线图引导学生阅读,进行国情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与民族自豪感。‎ ‎(9)讨论:你对中国经济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 ‎1.由学生来谈这节课的收获 ‎2.教师作简单总结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一、不同类型的国家 ‎ 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 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 教学反思 第28课时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的主要措施 ‎2、能举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了解国家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织 ‎ 3、学会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以及维护国际和平、全球共同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的主要措施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说出几种学生熟知的在中国生产的国外品牌:如汽车、家用电器、服装等,询问这些产品是哪国的品牌,询问学生麦当娜、肯德基是哪国的品牌,为什么这些快餐品牌现在已经开遍了中国的许多城市,告诉学生目前肯德基在全球有18000家分店,在中国有3000多家。‎ ‎(提问)为什么要将工程、餐厅开到其他国家?这些说明了那种现象呢?这种现象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一、经济全球化 ‎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6后归纳: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是单肩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 (讨论)P106活动2‎ 引导学生数一数,共有多少个国家参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讲零部件放在那么多国家生产呢?‎ 总结:‎ 美国汽车公司为了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把有供销关系的工厂合并在一起,形成跨国公司,零部件遍布很多国家,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已经全球化,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来降低成本,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活动:引导学生完成P107页活动3‎ 并讨论,如果真的鱼外商合作建设了相关产业,对当地的经济有什么影响?从利弊方面归纳总结 ‎(学生讨论)‎ ‎ 二、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织 ‎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合作与发展,为了解决各种矛盾和争端,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不断出现,有的是全球性的组织,有的是地区性的组织 1、 世界贸易组织(WTO)‎ 学生阅读教材P107第二段,‎ WTO的总部:瑞士的日内瓦 宗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中国加入的时间。2001年2月11日 2、 联合国(UN)‎ ‎ 总部:美国的纽约 ‎ 宗旨: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 ‎ 让学生在说说全球都有哪些重要的国家组织?‎ ‎ (活动)P109页第二提 ‎ 小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一、 经济全球化 二、国际经济合作中的重要组织 教学反思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