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教师投影展示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相关资料,由资料导入新课。
材料:
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生,4000多万人伤残。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煤和铁的产量为1917年的28%和4%,棉织品的产量降到战前的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提出问题]为什么苏维埃俄国的经济状况会出现如此的困境?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因为俄国在经历了1914——1917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不得不经历了三年的国内战争,长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的经济。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战争对俄国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的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渴望。
【讲授新课】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环节为“理想中起航的俄国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环节为“现实中‘退步’的俄国梦--新经济政策”。第三环节为“跨步中飞越的俄国梦--斯大林模式”。
一、理想中起航的俄国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创设情境:教师出示图片。
1920年苏俄群众示威游行
材料一
材料二
粮食产量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前的苏俄
俄国的农民说,你们把土地分给我们,粮食属于你们;把森林分给我们,木材属于你们;把河流分给我们,河里的鱼属于你们。农民们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各地纷纷发动针对苏维埃政权的暴动。1921年3月,曾经作为十月革命先锋队的喀琅施塔得工人和水兵爆发起义,组织了临时革命委员会,希望把起义推向首都。他们要求通过秘密投票的方式改选苏维埃,提出“自由苏维埃”和“没有共产党人的苏维埃”的口号。
[提出问题1]这次示威游行是苏俄苏维埃政府实施的一项政策引起的,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
6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设计意图:引用图片,激发学生思维。预设生成:人民支持苏维埃政府,为什么又对政府不满呢?
[提出问题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战胜国内外敌人而实行的,得到过人民的支持,最终战胜了敌人。可现在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保证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生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发展经济。
生3: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引起政治经济危机。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设置,问题的引领,帮助学生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用历史资料来研究历史问题。
教师总结并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但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以列宁为首的苏俄苏维埃政府又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呢?
二、现实中“退步”的俄国梦--新经济政策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提出问题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分析新经济政策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步在哪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方法引领:结合表格,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内容,再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可由自己支配和交易,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生2: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生3:商业方面:恢复了国内自由贸易,活跃了流通,刺激了生产。
生4: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提取要点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分析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6
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产产量统计表
材料: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煮着拐杖走动了!”
[提出问题2]根据图片和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产生了什么作用?有何感悟?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生2: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资料和材料,使学生理解升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创设情境:出示材料,进一步理解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材料:列宁在谈新经济政策是曾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提出问题3]如何理解列宁所说的“后退一步”和“前进两步”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后退一步指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生2: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生3: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同学们认识到新经济政策不是简单的后退,也没有违背社会主义,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教师过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为了团结各族人民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国防,俄国领土上的各独立民族国家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创设情境:展示图片,苏联的成立。
6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提出问题4]苏联的全称是什么?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分别是哪几个国家?探究不同历史时期俄国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苏联的建立。对不同历史时期俄国的名称的探究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准确性,在今后的称呼中不至于出错。
教师过渡:1918年,无政府主义者芬涅·卡普兰打出的子弹击中列宁下颌和脖子的接合部位,长期损害了列宁的健康。在列宁休养期间,斯大林开始掌握权力。1924年,列宁去世,年仅53岁。
1924年列宁去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现了强国梦想。
三、跨步中飞越的俄国梦--斯大林模式
创设情境:出示材料,展示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材料一 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材料二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 《斯大林选集》下卷
[提出问题1]据材料一,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目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背景:工业落后;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生2: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归纳与分析能力。
[提出问题2]依据材料二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生2: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
生3: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设计意图:以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点为突破口,剖析感性材料,提取历史结论,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归纳与分析能力。
创设情境:结合材料三表格,通过一五、二五计划的完成,认识斯大林模式
材料三
产品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在世界
在世界
在世界
在欧洲
在世界
在欧洲
6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 拉 机
无
4
2
1
2
1
载 重 汽 车
无
11
6
4
2
1
电 力
15
10
7
4
3
2
石 油
2
3
2
1
2
1
[提出问题3]表中的1913、1928、1932、1937年各有什么含义?此表格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一战前俄国是落后的农业国(1913年)。
生2: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28年)。
生3:一五、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1937年)。
一五、二五重点发展重工业。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分析,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过渡: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苏联工业化的速度创造了世界奇迹。随着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全国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起来。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创设情境:出示材料,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四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提出问题4]邓小平为什么评价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中的模式指的是哪一模式?为什么说“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生2:指的是斯大林模式。
生3:僵化的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使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协调,难以长足发展。
设计意图:设置这一讨论题,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历史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全面了解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概念。
教师过渡: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之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总的来说,它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的误区。也是导致后来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6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升华知识。
[提出问题5]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大道行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生1: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生2:国民经济比例协调。
生3:坚持改革,适时调整。
生4: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
生5:借鉴和学习他国的经验教训。
……
设计意图:以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列宁、斯大林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模式的认识。通过设问,既能联系八年级所学新中国历史知识,又能结合政治课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小结: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苏联的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社会主义的探索、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曲折中前进。
【板书设计】
一、理想中起航的俄国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现实中“退步”的俄国梦——新经济政策
三、跨步中飞越的俄国梦——斯大林模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