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导入:展示两组图片。
老师:我们来看两组图片,这是老师以前住的地方,这是老师现在住的地方。
问:老师以前住的地方叫什么?老师现在住的地方叫什么?——乡村、城市。乡村和城市是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统称聚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老师: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各有千秋,在景观上有什么差异?(建筑物、人口密度、交通网密度、自然环境……)
一、各有千秋——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学生:小组活动。(分成五小组,讨论1分钟,每组限定在5秒钟时间内说出一点)
总结: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道路的多少
商店的多少]
学校的多少
医院的多少
有无农田
有无果园
有无鱼塘
自然景观被改变的大小
密集度
高度
乡村
城市
问:想一想:为什么会有景观差异?生活在城市或乡村中的人们…… 学生回答
老师: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老师:看,他们正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农村,渔村,牧村,林场,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活动,不同的劳动生产方式造就了不同类型的聚落。
老师: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景观存在差异,是因为人们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的。
问:生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生产活动呢? 学生回答
展示两组图片:工厂车间里的工人(工业) 商场(服务业)
老师:从生产方式上来看,乡村聚落可以划分为农村,渔村,牧村,林场,人们主要从事的是农业活动。城市聚落中人们主要从事的是工业和服务业活动。
展示图片
老师:让我们再次回到老师以前居住的地方看看,大家看图片中的房屋屋顶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老师:斜顶屋。说明了江阴什么自然环境特点? 学生回答
老师:斜顶屋有利于排水,说明我们这里降水多。可见乡村聚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大一些。
老师:让我们走出江阴,去世界各地看一下。
二、择地而居——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老师:在去看之前,我们有个活动,为5地居民设计民居。
活动(学生分成5大组,花3分钟时间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由每组代表发言)
老师过度总结:聚落中民居的特点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而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也与环境密切相关,我们以家乡江阴为例。
展示江阴资料
2
问:江阴的形成有哪些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学生回答
总结: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较适宜。交通:交通便利。水源:素有“江尾海头”之称,水源充足。
老师总结:像江阴这样在河流中下游平原的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问:什么样自然环境条件的地方聚落比较少呢?
老师: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老师: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的分布,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态。
展示图片
老师: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什么状?(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我们江阴就是这种情况。
展示图片
老师:江阴现在城镇发展非常快,我以前住的乡村变成了现在的城镇,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生着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是喜是忧呢?(注:屏幕上打出“是喜是忧”四个字) 学生回答
播放一段视频
问:看完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问:但是当我们人类对这些地方进行这样的工程时,大家又会有什么感受?
老师总结:所以城镇发展让我们有喜有忧,喜的是这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忧的是一些有特色的乡村聚落正在减少,传统民居正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呢?
(注:屏幕上打出“聚落发展中的问题及其策略”12个字)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展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资料
世界遗产公约的标志,象征着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央的正方形是人类创造的形状,圆圈代表大自然,两者密切相连。这个标志呈圆形,既象征全世界,也象征着保护。
老师: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展示图片)
老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呢?我们以云南丽江为例。(书上P85—86活动题)
总结:传统民居作为历史淀积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意义远远不是破、老房子这么简单,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它、爱护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