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高三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掌握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概念、成因和形态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5.掌握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以及各种冲积平原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6.理解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3.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 ‎4.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的成因 ‎3.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地质作用:地球表面的主要动力有三:太阳辐射(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地球内能(主要是岩石中所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潮汐现象)。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沉岩 ‎[经典例题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觉察 B.地壳运动是内外力作用的体现形式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 D.地质作用可引起地形变化,而地壳的内部结构与地质作用无关 ‎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二者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成岩石的变形、变位,即地壳运动的遗迹称为地质构造。学习过程中一方面理清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壳岩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同时注意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对内外力作用进行比较。‎ ‎ 【答案】C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水平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变曲变形 4‎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拗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分 类 作用 速度 迅速剧烈 火山喷发、地震 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缓慢微弱 其他形式 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性质方向 概念 结果 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经典例题2]关于内力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 ‎ B.内力作用能使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 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解析】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态。当一个地面隆起时,相邻的地表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就会出现堆积。内、外力作用的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着地壳不断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解答本题要注意风化、侵蚀不断削低地面的同时.沉积作用也会使地面变高。‎ ‎【答案】A ‎ 二、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4‎ 蚀 作 用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 作 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地震带上,故排除B、C,而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带不符合,故排除D。‎ ‎[经典例题3](2014.安徽高考)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2)。图2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1、图2,完成下题。 ‎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解析:选C 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而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并且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也可以从沙山临湖一侧垄槽延伸的方向得以证明。故A项正确。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故C项正确。‎ 4‎ ‎[经典例题4]以下地理事物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 ‎ A.东非大裂谷 B.北美洲的五大湖 ‎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解析】东非大裂谷与青藏高原都是由于地壳的水平运动而形成的,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 【答案】BC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球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 地下深度 ‎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部分)‎ ‎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3)划分: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全部由岩石构成,是构成地貌、土壤的物质基础,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岩石圈与其它三个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起,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经典例题5](2011全国高考)读图,完成17~18题。‎ ‎17.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地幔的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故D正确。‎ 答案:D ‎18.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外力作用的理解能力。该山体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最后形成沉积岩。‎ 答案:C 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