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地理第一节东南亚教案1(湘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七下地理第一节东南亚教案1(湘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节 东南亚 教学要求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结合中南半岛地形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4.了解东南亚的人口构成情况;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 ‎5.了解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结构分析 ‎《东南亚》一节教材,介绍了东南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等。教材利用“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的国家”、“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几幅图和对应的活动,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的国家,特别突出了东南亚处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众多地处热带的临海国和岛国,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进而影响到东南亚的农业生产类型和农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绍了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热带气候特点的基础上,突出体现了东南亚农业生产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教材在介绍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后,联系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条件和因素,归纳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教材介绍了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东南亚众多沿海国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内容点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运用文字和地图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从纬度位置来看,东南亚的大部分位于北纬10°~22°之间,地处热带。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南半岛东临中国的南海,西临孟加拉湾;马来群岛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从相对位置来看,北连中国大陆,南临大洋洲,处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教材在活动1中提出的读图要求,目的就是通过读图训练,使学生加深对东南亚位置和范围的了解。在活动2中,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加深对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重要性的认识。‎ ‎2.教材在第二部分“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内容中,联系气候、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居民生活习惯、种植业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突出了东南亚以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的特色。利用“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6‎ 图,介绍了东南亚的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情况。在活动1和2中,要求学生掌握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主要分布,两种热带气候的特征以及主要区别。在活动3中,要求学生看图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在一天中的天气过程。活动内容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能力。‎ ‎3.教材在第三部分“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内容中,概括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第二是中南半岛的河流水文、地貌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第三是中南半岛的大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等。与这部分教材相配合的活动中,第1题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中南半岛著名的河流,判断河流的上游和流向,特别是发源于我国的萨尔温江和湄公河,在我国分别叫做怒江和澜沧江,前者属于印度洋水系,后者属于太平洋水系。然后,找出中南半岛五国的首都,并且说出附近的河流名称,完成填表内容。第2题要求学生将世界和我国的城市分布与中南半岛的城市分布做一个对比,得出世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并且分析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与弊。城市沿河流分布,从有利条件方面看,能够提供大量城市建设用地,能为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能够利用河流提供水运方便,若城市位于河流上游,还能够利用廉价清洁的水能资源等;从不利条件方面看,河流水患会对城市造成损失,城市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向河流随意排放,会导致河流污染,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过量取水会破坏流域内水的自然循环和更新等。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辩证方法。‎ ‎4.教材在第四部分阐述的主题是“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首先,明确指出东南亚的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然后,利用“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柱状统计图,说明了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并且利用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了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以及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最后,教材指出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教材在结尾部分介绍了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东南亚美丽的热带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独特的风土人情,便利的交通运输,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新、马、泰等国的重要经济来源。‎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新课引入】‎ ‎1.旅游情景方式引入。设计到东南亚旅游的情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知道著名的狮城指的是哪个城市吗?你知道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一个国家吗?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旅游一趟,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了。‎ ‎2.读图方式引入。引导学生读“中国政区图”,找到我国的云南、广西两省区,请学生回答与我国云南和广西边境接壤的邻国是哪几个?这些邻国位于什么半岛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位于亚洲东南部,总称东南亚。‎ ‎3.提问方式引入。针对有关东南亚的问题提问,如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哪里?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是哪里?‎ ‎4.电教辅助方式引入。根据学校条件,利用电教多媒体手段,如地理投影、地理录像、地理电脑课件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5.风土人情内容方式引入。介绍有关东南亚风土人情方面的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十字路口的位置】‎ 6‎ 师: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明确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活动找到主要的地理事物和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生:结合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和在图上找到的主要地理事物,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并对思考题进行讨论后作答。教师适当点拨:‎ ‎(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及教师提供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政区范围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读图7.17“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7.18“东南亚的国家”,首先明确东南亚的位置和主要的组成部分。完成活动1中第2小题内容,特别要求明确马六甲海峡的位置,是在马来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读图7.19“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完成活动2内容。教学中可以设计几条途经马六甲海峡的航海线,如我国的远洋货轮从上海港出发到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航海线,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航运路线等,特别要强调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在明确了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其所跨的纬度,要重点强调东南亚地处热带地区,为后面讲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做好铺垫。然后,完成活动1中第1小题和第3小题内容,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海陆分布情况,众多的临海国和岛国,并且分清哪些国家位于中南半岛,哪些国家位于马来群岛,为后面讲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和特点,两种热带气候的差异做好准备。‎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1.读图6.10“亚洲的气候”,完成活动1的内容要求。这里有两处需要强调,一是马来群岛南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二是马来群岛中的菲律宾群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2.完成活动2内容要求。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7.25“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然后读图7.26“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将两种热带气候的特征进行对比,找出在年降水量和降水量季节分配上的差异。读图7.27“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上午6点日出,下午6点日落),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3.读图7.20“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图7.21“东南亚的梯田”、图7.23“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图7.24“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 6‎ ‎,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农业生产以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形成对东南亚农业生产特色的直观印象。读图7.22“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说出东南亚的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分布。‎ ‎4.东南亚的农业为什么以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可引导学生侧重气候条件,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生产特点、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居民生活习惯、种植业发展历史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归纳出影响东南亚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师:出示东南亚地形图: 让学生在图中找到相关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自主学习,并完成多媒体出示的表格。注意用周围的实例提醒学生的思考方向。‎ 生:在图上认知东南亚多山的地形,并在图上找到这一区域的主要河流(如湄公河等),认识这些河流和中国的渊源;在此基础上找到东南亚各国的首都,并分析其与河流的关系,而后综合分析河流与城市的利弊关系。‎ ‎(使学生能通过地图,自行学习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掌握学习一个地方地形的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展示“坦博纳火山大爆发”图,后提问为何东南亚多火山?‎ 生:结合以前的知识和老师提供的《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进行思考。(通过阅读文字和观察图片了解东南亚多岛屿、多火山地震,海岛风光和火山是东南亚较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1.读图7.28“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完成活动1第1小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判断中南半岛的山脉走向和河流流向,得出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特点。然后,让学生观察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分析这些河流上、下游的地形差异,明确上游多为峡谷,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是平坦开阔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有利于农业生产。在介绍中南半岛的河流时,教师可顺便说明湄公河、萨尔温江是发源于我国的河流,在我国称为澜沧江和怒江。‎ ‎2.读图7.28“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完成活动1第2小题。通过活动,由学生归纳出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的特点,并且分析形成中南半岛城市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 ‎3.完成活动2内容。对于第3小题和第4小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城市沿河流分布的有利和不利的条件。若学校所在的城镇是沿河流分布的,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 ‎【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1.学习阅读材料内容,了解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了解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学习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弘扬华人、华侨的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精神。‎ ‎2.读图7.29“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使学生了解东南亚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教学中,还可以播放一些有关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和华侨生活情况的录像,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3.读图7.30“东南亚的旅游胜地”,了解东南亚美丽的热带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了解东南亚各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6‎ ‎4.完成活动1和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近些年来中国人到新、马、泰等国家旅游成为一大热点,说明了什么?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说明东南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必将促进东南亚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知识反馈】‎ ‎(1)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 A.红河   B.湄公河     C.伊洛瓦底江     D.多瑙河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 ‎(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     )‎ A.小麦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东南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及组成部分 ‎2、主要国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4、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 ‎(二)湿热的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 四、教学反思 此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量的图片和材料,并根据提供的图片材料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得出结论,而后应用刚刚得出的结论继续下面的学习;教师力争在本节课做到知识点都是由学生自行得出。本节课还注意了学生身边事例的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这节课也更注意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 ‎ 6‎ 6‎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