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一、本组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建议 ‎1、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3、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4、要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课时安排: ‎ 本组教材的教学可安排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2课时。具体教学实践安排如下:‎ ‎18、将相和 2课时 ‎19、草船借箭 2课时 ‎20、景阳冈 1课时 ‎21、猴王出世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五 3课时 回顾拓展五 2课时 第 18 课: 将相和 ‎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课前,可布置学生查字(词)典,了解“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等的基本意思。‎ ‎2、可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 ‎【教学流程】‎ 课时一 一、预习探究 ‎1、课前,可布置学生查字(词)典,了解“和氏璧、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等的基本意思。‎ ‎2、可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4、通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内容,给每个小故事列一个小标题。‎ ‎5、研读每个小故事,说说从各个故事中得到哪些认识?‎ ‎6、蔺相如和廉颇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二、合作交流 ‎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我国古典名著中的故事?(生交流)‎ 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释题: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质疑,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4、理解字词:‎ 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三、品读体验 ‎ ‎1、指名读第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起因、过程、结果是怎样的?‎ 生汇报交流: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智勇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默读第一个故事,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 ‎3、学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从这句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从百官都不愿意去,而蔺相如却挺身而出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勇敢的人。)   (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师出示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蔺相如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你能通过你的读来表现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吗?‎ ‎(生感情朗读,生评价。) 4、师: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 ‎ ‎ 课时二 一、复习导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生交流)   2、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 (一)学习第二故事。‎ ‎   1、我们是用了怎样的方法学习了第一个故事?(生:先弄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有感情地朗读。)‎ ‎    2、下面我们就用自己总结的方法来学习第二个故事。‎ ‎(师出示问题)‎ ‎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 ‎    3、指生交流:‎ ‎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4、从哪些句子我们可以体会到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 ‎    (1)生交流:‎ ‎    “请您为赵王击缶。”(侮辱赵王)‎ ‎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勇敢、机智)‎ 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机智)‎ ‎    (2)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    ‎ ‎(讨论、交流: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    (3)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三个故事 ‎    导语: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1、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2、生交流:‎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3、从你划出的人物的言行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1)生交流:‎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2)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 ‎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巩固延伸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学生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交流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3、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4、《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同学们今后去读一读原著,若现在有兴趣,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板书设计:‎ ‎18、将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 廉颇        失和         蔺相如 ‎ 知错就改    和        临危不惧 ‎ ‎                       顾全大局 ‎ ‎ 负荆请罪(结果)‎ 反思:‎ ‎                                      ‎ ‎19、草船借箭 ‎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 ‎ ‎【教学准备】‎ 1、 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2、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若有兴趣,也可以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开展有关《三国演义》的主题活动,感受经典。‎ ‎【教学课时】 ‎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2、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3、借助工具书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和词语。‎ ‎4、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二、合作交流 ‎1、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生交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4)最后结果怎么样?)‎ ‎4、交流字词 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教师点拨: ‎ ‎(1)生字正音:“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 ‎(2)指导写字:“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3)读写的词语: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军令状、弓弩手”,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 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推却、调度”。对常用的这些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 ‎ ‎5、学生再读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又如何?‎ ‎6、学生交流:‎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设计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枝箭;经过是: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妙计借箭;结果是:诸葛亮如期如数向周瑜交出十万枝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中的好词佳句。‎ ‎2、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课时 ‎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一说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最后的结果又如何?(生交流)‎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那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二、品读体验 ‎1、请同学们用心细读课文,划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究竟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又简练,行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   ①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引导学生说一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②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 ‎  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它体现了诸葛亮的自信、胜利;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你能通过你的读表达出诸葛亮的笑的深刻含义吗?(学生练读,指生读,生评价。)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生交流。) ‎ ‎3、“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怎样读这句话?(指名读,生评价。)‎ ‎4、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性格。 ‎ 三、巩固延伸:   1、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2、课后继续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知天文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懂地利     周瑜自叹不如 ‎  知人心 反思:‎ ‎20*景阳冈 ‎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讲武松进店饮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见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决定继续上冈;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最后讲武松一步步挨下冈来。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个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 【教学目标】‎ l.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限期、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学生理解武松在酒店喝酒和打虎的情形,体会武松豪放、无畏、勇敢、机智、倔强的性格,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是文章的重点。    难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和理解文中的文言词语是文章的难点。‎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读读或者请人讲讲《水浒传》的第二十三回,了解武松打虎前后的一些事情:武松急着赶路,是回清河县寻找哥哥武大郎,打死老虎后,被阳谷知县看中,做了步兵都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师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有个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武松)‎ ‎ 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讲的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事。  2、简介历史背景及作者。‎ 可先由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可相机补充。‎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2)理清脉络。   2、学生交流:‎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4自然段)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要过冈。   第二段(5~6自然段)武松上冈后的思想变化。‎ 第三段(7~11自然段)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12自然段)武松打虎后下冈。‎ ‎3、交流字词:‎ 限期、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   作者在第一段中详细描写了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一段与打虎有什么关系?   (这一段主要通过写武松与店家对话刻画了武松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为下文徒手打虎做铺垫。)     2、自读课文,思考:哪一段最吸引人,最让你喜欢?(第三段)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生交流:猛虎出现、猛虎进攻、痛打猛虎)   (2)、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①从半空里蹿下来,吼一声,把腰胯一掀……‎ ‎(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    ②武松双手抡起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踢、打……    (能看出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3.小组讨论:这些句子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具体描写了虎的哪几方面?有什么作用?    (这段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武松的机智勇敢、英勇无畏、武艺超群的特点。)    (“从半空蹿下来”表现出虎的气势。)    (“把腰胯一掀”表现虎的灵活。)    (“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山冈也动了。”表现虎的声势,从虎的气势、声威上反衬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4.朗读指导。   读的时候语速可稍快些,读出虎的气势及武松的勇敢无畏。 ‎ ‎  5、从文中画出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体会。(生交流。)‎ ‎6、你认为武松是个怎样的人?(武松是一个武艺超群、机智勇敢的人。) 四、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复述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课后阅读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 板书设计:         ‎ ‎  ‎ ‎                    20、景阳冈 武 松 打 虎 ‎   闪 抓 踢 扑 掀 剪 ‎ 机敏  无畏  凶猛 反思:‎ ‎21*猴王出世 ‎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家当、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品读语言文字,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4、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语言文字,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这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阅读《西游记》,了解一下《西游记》这部小说的内容及主要人物。‎ ‎ 【教学课时】‎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说一说你的理由。‎ ‎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吴承恩一起来品味经典。(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读一读文前“阅读提示”,我们应该研究什么问题?     ‎ ‎2、学生读后交流,师总结:‎ ‎(1)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3、交流字词:‎ 名曰:名字叫作。‎ 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石窍:石头边隙。‎ 石碣:石碑。‎ 镌:刻。‎ 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瞑目:闭上眼睛。‎ 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家当:家产。‎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序齿: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三、自读自悟,赏析重点 ‎1、细读 “石猴出世”‎ ‎ (1)从哪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    (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生交流。)‎ ‎(2)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3)合作朗读。‎ ‎  4)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指生交流。) 2、品读“石猴成王”   ‎ ‎    (1)学生自主读文,思考: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生划出相关句子,写一写体会。)‎ ‎    (2)同桌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生交流。)‎ 四、总结提升,迁移运用 ‎1、朗读全文:边读边在头脑中想像孙悟空的形象。‎ ‎2、拓展阅读:你还知道《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吗?讲给大家听一听。‎ 五、布置作业 ‎1、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课后阅读《西游记》,并写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反思:‎ ‎ 口语交际 习作 五 ‎ ‎ 【教材分析】 ‎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演演课本剧。设计这一教学内容的意图有二,一是紧扣本组专题,让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感受课文情节之生动,人物形象之鲜明,从而进一步感受中国名著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二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对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方法、步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提示。在这些方法、步骤中,学生之间商量“怎样演”是重点,教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教师可选择某一部分内容和全班学生共同商量怎么改写剧本,怎么表演,在示范的基础上,学生再分组商量。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演后评议,评议时,应以鼓励为主,适当指出存在的不足。对于学生编演课本剧,不要要求太高,学生能反映课文的基本内容,能演出一些情节,表现人物的一些语言、动作、神情即可,重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去说、去做。‎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缩写。教材先简单介绍什么是缩写和缩写的操作步骤,然后提出习作的要求,并提供了一篇缩写的例文。这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的首次缩写练习。‎ 指导学生缩写时,要注意用好教材中的例文,可组织学生将缩写后的“景阳冈”一文与原文对照起来读一读,读后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缩写的要求和方法。指导学生缩写时,还要注意组织学生写后交流,如,是按什么步骤缩写的,有什么困难。通过写后交流,加深对缩写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排课本剧,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 ‎  2、学习缩写的方法,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能够缩写文章。‎ ‎3、通过缩写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情展现人物特点。‎ ‎2、学习缩写的方法,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做到意思准确、完整,语句连贯通顺,能够缩写文章。‎ ‎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 【教学课时】‎ ‎3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体悟角色   1、同学们让我们再来重温《将相和》《草船借箭》《猴王出世》《景阳冈》课文。‎ 文中哪个角色你最喜欢?为什么?‎ ‎    (生交流,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    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 ‎    3、我们在扮演的时候应从哪些地方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生自由讨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是否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谈。) 二、研究编排 ‎    1、师以《草船借箭》为例引导学生如何编排课本剧。  (1)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主要人物并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的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课文中有些人物神情并没有直接提供,我们该怎么办?(学生根据人物特点以及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想象他们的神情。)‎ ‎  看来我们编排课本剧不能仅仅停留于课本,为了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还要进行必要的改编,形象地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展现给观众。有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进行拓展创编。     2、自主选择,分组创编。   (1)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四大组,推选出一个组长,负责执笔、汇总大家的意见。   (2)每个人选择一个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   (3)交流讨论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   3.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1)学生表演:教师指导评选方法及项目。   (2)评价表演。‎ ‎(3)评选最佳创编奖,最佳演员、最佳评论员。 三、拓展延伸   1、进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课外阅读。   2、结合大家的合理性建议,与同学合作进行二次创编。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积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同学们,我们在进行读书交流会时如何将自己喜欢的篇幅较长的文章简要地介绍给大家呢?(生交流。)‎ 是的,我们首先要学会缩写。什么是缩写,怎样缩写呢?‎ ‎2、定向观察,收集素材。‎ 看习作要求,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画出来,并标出序号。   (1)、什么叫缩写(缩写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 ‎(2‎ ‎)、缩写的具体要求(缩写之前,要把文章多读几遍,读懂内容,抓住要点;再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清楚哪些内容必须保留,那些内容可以删减,并考虑怎样连缀成文,对需要保留的内容,不要照搬原文,而要适当改写。缩写以后,再和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3)、缩写后的字数要求。‎ ‎3、合作交流,拓展思路   读《景阳冈》原文与缩写稿,思考:‎ ‎(1)说一说《景阳冈》一文有哪些要点。   (2)比较一下,缩写以后保留了哪些内容,删除了哪些内容。   (3)保留的部分是怎样连接成文章的?   (4)朗读缩写文章,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4.全班交流讨论,掌握缩写的方法。‎ ‎5、将准备缩写的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6、小组讨论交流。   (1)所选的文章分为几部分,哪些部分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部分应重点写,为什么?(生小组内讨论)‎ ‎ (2)保留的部分怎样改写,怎样连成文章。‎ ‎7、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拔。‎ ‎ 缩写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来确定写作思路:‎ ‎(1)、自然段段意相联法 有些长文章,层意完整、清晰,且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较为重要,体现了文章发展的主要脉络,我们可以在准确理解、概括每段段意的基础上,将段意联结起来,就可以是一篇很好的缩写文了。‎ ‎(2)、重点段落要点相联法 我们在认真阅读原文,真正读懂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的重点段落抓住文章的要点。我们将这些要点进行有机的联结,连缀成文,就是一篇符合要求的缩写文了。‎ ‎8、试写初稿,教师指导。‎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回扣要求,交流习作。‎ ‎1、回扣要求 缩写之前,要把文章多读几遍,读懂内容,抓住要点;再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清楚哪些内容必须保留,那些内容可以删减,并考虑怎样连缀成文,对需要保留的内容,不要照搬原文,而要适当改写。缩写以后,再和原文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2、对照要求,自主修改。‎ 二、佳作欣赏,借鉴提高。‎ ‎1、[习作名师批改]‎ 草船借箭(缩写)‎ ‎    周瑜叫诸葛亮三天造十万只箭,诸葛亮答应了,并立下军令状,如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故意吩咐军匠不准备好造箭用的材料,又叫鲁肃去探听,回来报告他。‎ ‎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叫他准备二十条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鲁肃答应了。去报告时只提诸葛亮不用材料,周瑜十分疑惑。‎ ‎    鲁肃准备好了船,等诸葛亮调度。直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才出现,他把鲁肃请到船里,让军士们把船连接起来,开往曹军水寨。‎ ‎    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摆开,又叫军士擂鼓呐喊,鲁肃十分吃惊,诸葛亮说他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就回去。曹操以为敌人来攻,下令让弓弩手朝他们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    天亮了,草靶子上扎满了箭,军士们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就使回南岸。这时曹操才知道上了当。‎ ‎    鲁肃把借箭的经历告诉了周瑜,周瑜自愧不如。‎ ‎[评]‎ 这就是一篇典型的段意相联法的缩写文。小作者在认真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的自然段进行了归纳,然后将归纳的段意连缀成文,就成了一篇缩写文了。从内容上看,作者的确抓住了原文的主要内容,清楚地反映了原文所叙述的事件经过。‎ 草船借箭(缩写)‎ ‎   周瑜嫉妒诸葛亮有才干,便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 ‎   周瑜派鲁肃打探诸葛亮。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拖鲁肃借他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船用幔子围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鲁肃答应了。鲁肃按诸葛亮吩咐照办了,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是有大雾,船也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吩咐军士擂鼓呐喊。因为曹操生性多疑,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又看不清虚实,旧下令弓弩手射箭。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下令调转船向,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正好诸葛亮的船顺风顺水,驶回南岸,曹操虽然知道上当,但是想追也来不及了。‎ ‎    船靠岸时,军士们都去取箭。周瑜听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自叹不如。‎ ‎2、根据自己的理解,借鉴优秀习作的优点,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誊抄在作文纸上。‎ 回顾拓展 五 ‎ ‎【教学目标】‎ ‎  1、阅读课文,能与同学交流文中的人物看法,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  2、积累谚语,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谚语。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在阅读后进行总结、反思。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原著。‎ ‎【教学时间】 ‎ ‎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议一议 ‎1、我们在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认识了不少人物,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说说你的理由。   (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小组派代表发言。   (3)评价。‎ ‎    (4)师小结。‎ 二、比一比 ‎    1、我们从文中选取两三个人物,进行比较,说说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讨论。    (3)举行小小辩论会,对同一人物不同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2、读了原著后,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            (生交流)‎ 三、拓展:‎ ‎   1、你还读了哪些中国名著,向大家介绍,同时谈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及困惑。‎ ‎   (指生交流。)‎ ‎2、学生评议。         第二课时 一、学习“日积月累”   1、我们学过很多歇后语,谈谈你对歇后语的了解 ‎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的口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是带有讽劝性、警诫性、经验性和哲理性的语言结晶。) ‎ ‎  2、现在老师一说出上半句时,请大家马上说出下半句。   小葱拌豆腐──   芝麻开花──   猪八戒照镜子──w   ……   3、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八条歇后语。   4、出示文中的歇后语,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5、自读自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歇后语的理解,其他同学帮助补充、纠正。‎ ‎    6、练习背诵。  ‎ ‎   (1)指名背诵。‎ ‎   (2)全班背诵。 二、学习课外书屋   1、《西游记》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古代神话小说,相信每一位同学都对认识书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那么他们各有怎样的特点?‎ ‎   2、小组内交流。‎ ‎   3、指生交流,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三、拓展阅读 ‎   1、课外阅读《西游记》原著。‎ ‎   2、可以将阅读《西游记》的感受写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